注册

廖运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廖运周

廖运周[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安徽淮南八公山人物
廖运周(1903年11月~1996年5月11日),男,汉族,字冠洲(一说原名冠洲)别号汇川,安徽凤台廖家湾人(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
廖运周早年中州大学肄业。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8年,做兵运工作,任寿县学兵团教育副官,并参加阜阳和正阳关武装暴动,任鲍刚师的连长、参谋,参加发动芜湖兵变,任抗日同盟军第二师九团团长,国民党军独立第四十六旅七三八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一一〇师六五六团团长、三三〇旅旅长、一一〇师副师长、师长。淮海战役期间,率国民党军110师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第四兵团14军42师,任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师师长、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是民革第五届中央常委、副秘书长,第六届中央常委、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七、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抗日战争时期,廖运周不畏风险不怕牺牲,坚持抗战到底。解放战争时期,廖运周率部下举行战场起义,促使整个战役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大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廖运周:传奇卧底将军的革命人生
廖运周,1903年出生于安徽凤台廖家湾(现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家族有着浓厚的革命氛围,父亲和族叔辈多人曾参加中国同盟会并投身辛亥革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廖运周自幼便胸怀报国之志,渴望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百姓饱受苦难的现状。年少的他勤奋好学,对新知识、新思想充满热忱,在学校中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各类进步活动,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正义感与使命感。

1925年,在广州黄埔军校任职的族兄弟廖运升、廖运泽写信向廖运周描绘了广东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以及黄埔军校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学习生活,这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廖运周的前行之路。怀揣着对革命的无限向往,1926年,廖运周毅然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在黄埔军校,廖运周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与战术技能,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的军事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校园内浓厚的革命氛围以及进步思想的传播,让廖运周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1927年,经靖任秋、孙一中介绍,廖运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

1927年8月1日凌晨,在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廖运周时任75团团部参谋兼警卫连连长,随部投身起义。在叶挺的指挥下,该团参加了夺取会昌的战斗,廖运周在战场上表现英勇,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毫不畏惧,冲锋在前,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起义失败后,廖运周辗转来到上海,与党组织艰难取得联系,继续接受党的指示开展工作。

1928年,按照党组织的战略部署,廖运周前往安徽寿县参与组办学兵团,开展兵运工作。他深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中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的力量,试图从内部瓦解敌人。然而,随着形势变化,廖运周的身份不幸暴露,为避免遭受迫害,他只得前往北平,在第六路军继续从事兵运工作,先后担任西北军第二师营长、独立第46旅团长等职。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廖运周身处敌营,时刻面临着危险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过人的智慧,在华北各地坚持地下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地下组织,为党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廖运周所在部队迅速开赴抗日最前线,他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同年9月,46旅奉命在正定阻击日军,战斗异常惨烈,廖运周亲临前线指挥,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从10月1日至10日,在整整九天九夜的坚守中,他率部顽强抵抗,成功完成阻击任务,但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全旅四千多人损失约一半,还有众多伤员。尽管如此,廖运周没有丝毫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带领剩余部队继续战斗,直至接到上级向石家庄转移的命令,正定才最终被日军攻破。

1938年2月,廖运周所在的110师接到紧急命令,由许昌开赴安徽蒙城,作为第五战区的机动部队,准备参加徐州会战。在会战中,110师奉命接替52军守运河南岸的任务,并需秘密到达枣庄以东与85军配合侧击南犯之敌。4月1日,110师328旅占领峄县西南的十多个村庄,廖运周敏锐地侦察到峄县城内兵力空虚,仅有少量运送弹药的士兵及百十辆马车。次日晚,他果断组织了一个50多人的突击队,亲自指挥偷袭峄县北门汽车站。突击队队员们如神兵天降,迅速将日军弹药库及装好弹药的车辆浇上汽油点燃,引发了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剧烈爆炸,日军一整天都未能得到弹药补给,极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此次战斗充分展现了廖运周的果敢与智慧,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英勇事迹也在部队中广为传颂。

同年9月中旬,日军沿瑞(瑞昌)武(武汉)公路向西进犯,妄图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投降。廖运周团奉命守护在箬溪以西公路左侧一个名叫小坳的关键地段,并袭击日军辎重队。战斗打响后,当日军坦克车队浩浩荡荡进入伏击圈,廖运周沉着冷静,抓住战机,果断命令12门炮齐发,刹那间,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日军车队中,一辆辆坦克和载重汽车中弹起火,战场上硝烟弥漫,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乱作一团。经过激烈战斗,总计击毁日军20余辆坦克,数十辆载重汽车,歼灭数百名日军,而廖运周所部凭借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竟无一人伤亡。这场漂亮的伏击战不仅迟滞了日军一个师团一天多时间,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此对廖运周团给予特别嘉奖,廖运周的军事声誉也因此更上一层楼。

然而,在艰苦的抗战过程中,廖运周的身份也曾一度受到上级怀疑。1940年,汤恩伯调廖运周到31集团军第一期干训班任大队长,试图对他进行监视与控制。但廖运周凭借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始终保持谨慎,在公开场合始终以“党国忠臣”的面目巧妙应对,巧妙地化解了一次次危机,牢牢地把部队控制在自己手中。直到1942年,廖运周终于得以回部队接任师长职务,此时110师辖三个团,每团三个营,但原来部队中的老部下、党员大多因战斗伤亡或被调离,师内进步力量大大消减。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廖运周毫不气馁,他团结仅存的中下级军官中的旧属和地下党员,如警卫连、副官处的同志,这些骨干力量成为他继续坚持抗战、开展秘密工作的坚实依靠。在艰难的环境下,廖运周带领大家严守党的秘密,不畏风险、不怕牺牲,始终坚定地坚持抗战到底,为保卫祖国的山河浴血奋战。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悍然发动内战。廖运周迫切渴望回到党组织怀抱,在正面战场与反动派展开直接斗争。党组织深刻理解他的心情和愿望,从革命战争的全局需要出发,批准了他的请求。1946年6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国民党军工作部派廖运周的入党介绍人靖任秋,与担任国民党军一一〇师师长的廖运周取得联系,计划组织一一〇师在豫北举行起义,以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壮大人民解放军。1946年底,一一〇师秘密成立了起义工作组,积极筹备起义相关事宜。但蒋介石突然命令一一〇师所在的第八十五军全部开往山东,起义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1947年2月,廖运周设法派人在山东省阳谷县与邓小平取得联系,接受邓小平的重要指示,并将组织关系顺利转移到中共华东局。同年夏,经华东局批准,一一〇师正式成立了地下党委,廖运周担任党委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派到该师策划起义的刘浩为副书记,李俊成、徐仁、廖宜民为党委委员。地下党委成立后,曾重新提出在山东举行起义的请求,陈毅根据山东当时的复杂形势,高瞻远瞩地指示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搜集情报上,强调当前搞情报工作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更大。廖运周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将党组织派来的同志巧妙安排在副官处、师直属谍报队和电台等关键岗位,逐步掌握了一一〇师的情报工作。此后,国民党军兵团和集团军一级的调动和作战计划,都能通过一一〇师谍报队以最快速度送到距离最近的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有一次,国民党军计划合围在山东泰安的解放军第十纵队宋时轮部,廖运周得知情报后,立即派人连夜将情报送出,使第十纵队得以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安全转移。陈毅、粟裕接见了送情报的同志,对廖运周的出色工作给予高度称赞。

1947年秋,一一〇师地下党组织的关系又转移到中原军区,同志们再次迫切请求起义,廖运周也派人向上级请求“及早行动”。但中原军区从战略全局考虑,没有批准他们的起义计划,而是指示他们“积极准备,耐心等待,在最有利的时机,起最大的作用”。廖运周虽有些焦急,但依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随后又派人找到邓小平,陈述“及早行动”的理由。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要在军事上、政治上起最大作用,不光是万把人、几千支枪的问题,你们要考虑全局,不应计较局部得失。”廖运周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等待最佳时机起义的决心。

1948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出大别山,将蒋介石的部队搅得团团转,使其疲于奔命。5月9日,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为新组建的中原局第一书记,全面实施逐鹿中原的战略计划。邓小平随即向廖运周送来指示,告知解放军近期将打一场大仗,要求一一〇师地下党委做好一切准备,在解放军的接应下完成起义任务。廖运周深知光荣时刻即将来临,马上在汉口召开党委扩大会,精心部署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从人员安排、武器装备检查到与解放军的联络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讨论和规划。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至11月2日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人,极大地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紧接着,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到22日第一阶段结束,解放军全歼敌黄百韬兵团5个军,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蒋介石惊恐万分,急调黄维、李延年兵团驰援徐州,原属汤恩伯兵团的第八十五军也划归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匆匆开赴徐蚌前线。廖运周和地下党委的同志们敏锐地意识到,邓小平指示中所说的“大仗”时机已经成熟,个个摩拳擦掌,决心在前线举行起义,为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11月24日,第八十五军从蒙城开到双堆集的赵庄,黄维将兵团司令部安在南坪集,命令各军向宿县攻击前进。然而,解放军早已暗中向南移动,占领了蒙城,一举切断了黄维兵团的后路,将其包围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口袋”里。黄维发觉局势不妙,急欲跳出包围圈,但仍自恃兵力雄厚,制定了从每个军各挑选一个精锐师,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的战术迅速向西方突围的计划。战斗力相对较强的一一〇师不幸被黄维选中执行突围任务。

廖运周一接到突围命令,深知这是起义的绝佳时机,马上派人向解放军报告黄维的部署,同时请求利用突围之机举行起义,并请求解放军予以接应。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增加起义成功的几率,廖运周向黄维建议:“4个师齐头并进,在如此狭小的地带根本展不开兵力,不如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策应;前锋师进展顺利,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以扩大战果。”并且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司令官信得过我,一一〇师愿为开路先锋打头阵。”黄维求胜心切,听后大喜过望,对廖运周又是夸奖又是鼓励,丝毫没有察觉到廖运周的真实意图。

在一一〇师正面的部队,是中原解放军的第六纵队。廖运周要求六纵闪开一个口子,让一一〇师过去后再把口子合上。但六纵仅有4个旅的兵力,闪开口子后万一合不拢,被后面的敌人跟着冲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关重大,六纵赶紧向刘邓首长报告,刘邓首长回电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粉碎黄维兵团的突围企图,同时要严密组织,保证一一〇师起义成功。”

11月27日早晨6时,一一〇师(缺一个团)官兵5500余人,按照预定计划,手臂上扎着白毛巾,冒着淮北平原刺骨的寒风,迅速向解放军的阵地前进。从双堆集到吴大庄、西张庄30华里的行军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的情况,廖运周巧妙应对,一路上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道阵地,正在继续加速前进。”两个小时后,一一〇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路线,全部通过了解放军的前线阵地。第六纵队迅速合拢口子,进入阵地并封闭了通道。跟在一一〇师后面的敌人部队,突然遭到解放军的迎头痛击,急忙向黄维报告:“共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很大!”黄维十分奇怪,又问廖运周已到了哪里。廖运周镇定自若地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黄维心中起疑,马上派飞机侦察情况。廖运周按和黄维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飞机盘旋了几周后飞走了,廖运周随即下令关闭全师的报话机,连同电台一起上交师部,彻底切断了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当天下午,一一〇师炮兵营立即参加了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战斗,与解放军并肩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当晚,刘邓首长派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代表刘邓首长看望起义部队官兵,并在连以上军官会议上庄严宣布廖运周是共产党员,这一消息让起义官兵们倍感振奋,他们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1月29日,廖运周发出《廖运周将军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电》,表达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朱德联名发来贺电,对这次起义给予高度评价,赞扬原国民党第一一〇师官兵的义举,并鼓励他们为革命再立新功。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55.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中、中原地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淮海战役后,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一一〇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廖运周担任师长。随后,廖运周率部积极参与了渡江作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在解放全中国的征程中继续奋勇杀敌,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1949年9月,廖运周作为重要的革命功臣,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各界代表共商国是,并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光明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廖运周将军依然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先后担任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军事人才,为加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后任吉林省体委主任,积极推动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进步。在政治领域,廖运周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党组副书记)等职,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大业殚精竭虑。他还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积极联络黄埔校友,为增进两岸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党和国家对他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已至高龄且身体多病的廖运周将军,依然心系国家和民族,坚持出席座谈会,深情回顾自己参加抗战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亲身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激励着新一代青年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996年5月11日,廖运周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廖运周将军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爱国与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长达20年的潜伏生涯中,身处险境却始终坚守信仰,为党传递了大量关键情报,关键时刻率部起义,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5-28 16:50
上一篇:曹渊下一篇:杨岐珍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革命烈士
开国中将
原吉林省委书记
革命烈士
阜宁人物
磁县人物
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中国民俗学家
历史的罪人
革命烈士
上海剧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女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宝安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革命烈士
双城人物
时代变革的积极推动者
明朝开国功臣
五代宋初堪舆家
数学和逻辑学统计学专家
长征女红军
革命烈士
明朝开国功臣
2016中超联赛广州恒大队
承续风水脉络的杰出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重庆市委书记
民主革命活动家,国民党左派领导人
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
落马官员
中国民歌“四小花旦”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