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晓非

双城人物
张晓非[公元1918年-1996年] 哈尔滨双城人物
张晓非老师永远地离开了那些长久以来敬重、爱戴和思念她的人们,结束了她既辉煌又饱经艰难坎坷的一生。在我心中,她不只是指导我绘画学习的恩师,更是一位革命老前辈,她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有着慈母般胸怀的长辈,以及一位美丽且善良的女性。她那明亮的双眸和总是挂着微笑的脸庞,传递给人们的是真、善、美,满是慈祥之感 。

张晓非老师于191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自幼热爱读书的她,后来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17岁那年,她毅然决然地离开富足的家庭,前往北平美专绘画系求学,之后又辗转到杭州国立艺专和上海美专继续深造,就此开启了她独特的人生旅程。1937年,她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彼时,她创作的《会议》荣获“***创作一等奖” 。深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的她,深知文艺工作者应当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她的版画作品《识一千字》在延安时期极具影响力,1991年该作品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新兴版画回顾展》,张晓非老师凭借此作荣获“40年代有贡献的老版画家纪念奖”,且《识一千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识一千字》以及《人财兴旺》这两幅作品,吸收了民间艺术风格,堪称她年轻时的代表佳作 。

1950年后,张晓非老师调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担任副教授兼绘画系主任。随后,她还牵头创建了东北美术专科学校(现今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并出任副校长兼党组副书记 。年仅32岁的她身兼数职,凭借卓越的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深受美专师生的尊敬与拥护 。期间,她出访保加利亚,并前往前苏联参观学习。在考察的闲暇时光里,她创作了诸多风景画,比如《保加利亚18世纪的街道》《维多利亚山》《古城堡》等 。在苏联,她参观了特列恰柯夫画廊以及法国19世纪世界名画展览,大师们的原作让她深受启发。回国后,她于1957年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访问保加利亚艺术家的文章 。

当时的东北美专,堪称20世纪50年代东北最为正规、最具创新性的美术教育基地。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设施以及丰富的图书收藏,学校得以迅速发展,并在1958年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沿用至今 。张晓非老师始终对创建和领导东北美专的那段岁月念念不忘,那些日子里的辛苦与快乐,她挥洒的心血和汗水,都给师生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师生们对她的深厚感情,正是在共同建设美术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凝聚而成的 。当看到从东北美专到鲁迅美术学院的历届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上为艺术事业辛勤耕耘,部分人还在国内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时,她心中满是欣慰 。

然而,1957年,她不幸被错划为**分子,从此踏上了长达数十年的坎坷之路 。即便身处生命备受压抑的艰难岁月,凭借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下放到北大荒接受改造,还是在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并担任美术系主任,她都始终坚持创作与教学,一点一滴地继续塑造着一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执着、质朴的人生 。许多当年受教于她的学生,在谈及她时,无不充满感慨与怀念,他们眼中的张晓非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气质风度俱佳且活力满满的女性 。后来,哈尔滨艺术学院停办,她又负责与其他优秀师生共同组建了哈尔滨美术工作室,使之成为哈尔滨市的专业美术创作团体 。在此期间,她和其他老画家们创作了大量作品,她以大幅油画《往事》寄托了自己几十年来在人生风雨中历经沉浮变幻的复杂情怀 。

在她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还没来得及满怀热情地开启新的创作征程时,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她再度被卷入这场运动之中,身心遭受重创,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许多人为张晓非老师的遭遇感到忧心,也为她无法继续施展艺术才华而深感惋惜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与她携手走过一生的老艺术家杨角老师始终不离不弃,这对情深意笃、已携手走过金婚的夫妻,心灵始终相通 。两位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患难知己,常常相对而坐,一同回忆往昔:从延安窑洞的艰苦岁月,谈到抗战时期的生死经历;从米开朗基罗、毕加索、列宾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谈到组织抗日救国的“坦克画会”;从在北平参加“12·9”****,谈到在北大荒的艰苦改造岁月以及偷偷作画的经历,还有他们共同热爱的艺术教育事业 。正是这份相濡以沫的情感,温暖并滋养着张晓非老师日渐衰残的身心 。在儿子、儿媳和小孙女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她的心情逐渐舒畅起来,生活也变得快乐 。即便只能瘫坐在椅子上,她也渐渐焕发出活力与神采,开始尝试用左手绘制油画和水彩画,艺术再次为这位年迈的老人带来了生机,仿若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

这一时期,她最喜爱且擅长描绘花卉、静物 。我曾亲眼目睹张晓非老师用从未拿过画笔的左手,艰难却又满怀激动地调配着颜色,以斑斓跳跃的色彩展现蓬勃的生命,用苍凉深沉的笔触寄托一位老艺术家在晚年身残之际,对艺术的虔诚追求以及永不消逝的生命热情 。她的系列写生作品《芍药》《野菊》《达子香》等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些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黑龙江省美术馆展出,创作于1985年的油画《迎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而创作于1990年的水彩画《野花》,则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幅作品,鲁迅美术学院学报《美苑》曾对这幅她的晚年代表作予以介绍 。

回想起我12岁的少年时代,每周日晚上六点到八点,我都会前往杨角、张晓非老师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红霞街65号的家中上课,多年来从未间断 。老师们指导我绘画时,如同父母般殷切教诲,引领着我那幼稚天真的心灵,初次仰望艺术圣殿的大门 。他们在教我素描、速写和色彩时要求极为严格,还教导我如何进行构图、观察生活,直至开展创作 。两位老师常常拿出许多画册,让我有幸欣赏到伦勃朗、塞尚、柯勒惠支、苏里柯夫、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让我初次领略到大师艺术的朴素与庄严,也让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 。一直挂在老师家客厅、镶在画框里的列维坦《弗拉基米尔的路》印刷品,其画中的意境仿佛与他们坎坷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共鸣与倾诉 。这些经历和感悟,在我年少崇尚艺术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来的艺术思维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自己所接受的艺术启蒙教育,蕴含着浓厚的学院精神 。1978年9月,我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一直在黑龙江省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 。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张晓非老师那慈祥、美丽的形象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位饱经人生沧桑的美术教育家、老画家,以她如蜡烛燃尽前的最后光亮,深情地嘱托年轻一代:艺术之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索,用一生去热爱 。 
上一篇:李廷甫下一篇:李俊贤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山东省委原书记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民国泳坛的璀璨之星
十二届中央委员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中国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
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元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
画家
明代著名画家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央政治局委员
晚清明将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原湖南省委书记
开国中将、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顾委委员、农业部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剧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时代变革的积极推动者
双城人物
宝安区人物
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
国民革命军军长
斗门区人物
女作家
开国大校
双城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