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炎生[公元1911年-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人物 童炎生(1911年~1985年5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湘赣边区红军独立团排长、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等职。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任新四军连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 童炎生:从湘赣苏区到新中国的铁血征程 童炎生,1911年出生于江西省安福县严田乡磨下村,这位从革命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将领,用一生书写了对党的忠诚与对国家的热爱。
1929年,童炎生在湘赣苏区加入少先队,开启了他的革命启蒙之路。1930年4月,他正式转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1933年,童炎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童炎生先后担任湘赣军区红军第三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湘赣军区敌后挺进大队分队长、副官,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第二大队分队长,茶(陵)攸(县)莲(花)游击大队大队长等职务。在湘赣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冲锋在前,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守当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在艰难困苦中保存革命火种,为革命事业坚守阵地。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炎生在新四军中发光发热。他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连长、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四军先遣支队韦岗战斗,打响了江南抗日第一枪。北渡长江后,他又投身黄桥战役和曹甸战役,在战斗中,他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优势,鼓舞士气,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童炎生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特务第三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他参与了韦岗、黄桥、曹甸、两溧、如皋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为抗击日寇、保卫国土立下赫赫战功。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童炎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苏北军区泰州军分区司令员,苏北第一渡江司令部司令员等职。在苏中战役中,他深入一线,做好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为战役胜利提供有力保障;在渡江战役时,他担任苏北第一渡江司令部司令员,精心筹备、周密部署,带领部队成功突破长江防线,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童炎生继续在国防建设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先后担任苏北军区参谋长、江苏军区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为地方军事建设和国防安全稳定付出大量心血。1955年,童炎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卓越军事贡献和坚定革命信念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1985年5月2日,童炎生在南京逝世。他的一生,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些勋章见证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卓越功绩。童炎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