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玮[公元1917年-1993年] 云南昭通水富县人物 童玮,1917年生,云南昭通人。1945年毕业于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53年开始研究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和傣文等文字。以后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工作,并任《中华大藏经》编辑。在佛教领域偏重于上座部佛教和佛教经目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我国傣族和布朗族僧名称语源》、《谈谈我国的傣文佛典》、《赵城金藏与中华大藏经》、《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等。1993年逝世。 童玮于1917年出生,是云南昭通人。他是我国老一辈卓有贡献的佛教学者,在佛教研究领域尤其是云南上座部佛教和佛教经目研究方面成果丰硕。 童玮青年时期求知欲旺盛,广泛涉猎农艺、矿冶、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945年,他从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毕业,此后从事了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之余,他还兼译一些科学文章,凭借扎实的英语功底,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贡献了力量。 1953年,童玮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他开始投身于西双版纳傣语言文字的调查研习工作。出于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学术研究的需要,他在此期间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和傣文等多种文字。这些语言工具为他后续深入研究佛教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他能够直接阅读和研究大量的佛教经典原著,拓宽了研究视野。 凭借在语言文字和佛教研究方面的潜力与努力,童玮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机构工作,并担任研究员等职务。同时,他还兼任《中华大藏经》特约编辑,积极参与到这部重要佛教典籍的编纂工作中。 在佛教研究领域,童玮主要侧重于云南上座部佛教和佛教经目的研究。他撰写了多部专著,其中《〈赵城金藏〉与〈中华大藏经〉》于198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对《赵城金藏》和《中华大藏经》的关系、版本特点、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学界研究这两部大藏经提供了重要参考。199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这部著作围绕北宋《开宝大藏经》的雕印过程、历史背景、目录构成等内容展开详细考释,通过严谨的考证和分析,还原了该藏经的诸多细节,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他还有《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一书待出。 童玮还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其中《我国傣族和布朗族僧阶名称语源》和《谈谈我国的傣文佛典》是国内外学界最早比较完整介绍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专文。这两篇论文凭借丰富的资料和深入的研究,至今仍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成为研究云南上座部佛教的重要参考文献。他参与制订了《中华大藏经》的目录和框架,为这部大型佛教典籍的编纂规划贡献了智慧。同时,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哲学卷撰写了不少辞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中,为广大读者和学者提供了权威的佛教相关知识阐释。 除了学术研究,童玮还十分注重学术交流与传承。他在工作过程中,与国内外众多佛教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也吸收了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方法,促进了我国佛教研究领域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互动。他以自己的学识和风范,培养和影响了一批年轻的佛教学者,为我国佛教研究事业培养了后备人才。 晚年的童玮,依然心系佛教研究事业。尽管身体状况逐渐不佳,但他仍然坚持整理自己的学术思路,对未完成的研究项目和著作进行完善。他希望能够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完整地留给后人,为佛教研究事业留下更多宝贵财富。 1993年,童玮逝世。他的离世是我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丰富学术著作和论文,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他对云南上座部佛教和佛教经目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石,为推动我国佛教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童玮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认可,在国际佛教研究学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到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的独特魅力和中国佛教典籍的深厚底蕴。他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佛教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成为云南昭通地区乃至全国学术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其事迹和精神也将永远被铭记在学术史册和人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