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盛纲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盛纲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安徽合肥肥东县人物
刘盛纲,男,1933年12月26日出生于安徽肥东,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盛纲于1955年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58年获得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至2001年4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1999年获得第八届陈嘉庚奖;2001年获得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2016年获得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 。
刘盛纲:电子科技领域的璀璨巨星
成长之路与学术生涯
1933年12月26日,刘盛纲诞生于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刘河湾村。1951年,从合肥市第一中学毕业后,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正式开启学术探索之旅。1953年,因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刘盛纲转至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真空专业继续深造。195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树立起坚定的信仰。1955年7月,刘盛纲从南京工学院顺利毕业,并留校担任沈庆垓教授的助教,积累教学与科研经验。

1956年,刘盛纲前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列别捷夫教授的研究生,同时兼任专业翻译。1958年5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并选择留校任教,担任讲师。1960年,刘盛纲出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波电子教研室、微波电子学研究室主任,开始在学术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1978年,凭借扎实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晋升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1980年,刘盛纲凭借在电子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当时国内电子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

1984年,刘盛纲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晋升为院长。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刘盛纲出任电子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直至2001年4月。在担任校长期间,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为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刘盛纲荣获红外毫米波领域的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声名远扬。2006年,他被选为中国电子学会太赫兹专家委员会主任,引领国内太赫兹技术研究走向深入。2008年,刘盛纲创办了国际太赫兹在线杂志《THz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为全球太赫兹领域的科研人员搭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2016年9月2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第41届国际红外毫米波 - 太赫兹会议(IRMMW - THz)上,刘盛纲荣获特别贡献奖,成为中国首位获此奖项的科学家,再次彰显其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崇高地位 。

卓越科研成就
理论创新的集大成者
刘盛纲在电子科技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成果。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在电子回旋脉塞领域,他构建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推动该领域研究迈向新高度。此外,刘盛纲还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在准光学谐振系统方面,他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振系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为该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在相对论空间电荷波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方面,他也做出了重要发展。不仅如此,刘盛纲还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并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激发准分子激光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的发展筑牢了理论根基 。

丰硕的学术著述
截至2020年4月,依据电子科技大学网站信息,刘盛纲学术成果丰硕,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他的著作涵盖多个领域,如2018年10月出版的《5G高频系统关键技术及设计》(与黄宇红、杨光、王大鹏、丁海煜合作),1999年9月主编的《电子科技大学学术论文专辑》,1996年9月翻译的《开放谐振腔的时域分析》((美)朱国瑞著),1993年3月出版的《刘盛纲学术论文集》,1992年3月主编的《英俄汉无线电电子学、红外、激光技术词典》,1988年4月出版的《电子回旋脉塞和回旋管的进展》,1987年主编的《研究生学科的评诂》,1987年4月出版的《相对论电子学》,1985年9月主编的《微波电子学导论》,1965年10月翻译的《超高频技术和器件 上 超高频技术》((苏)列别捷夫,И.В.著)等 。这些著作对推动电子科技领域的知识传播与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活跃的国际学术交流
刘盛纲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极为活跃,他是“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国际核聚变发展评议会议”、“国际远红外会议”、“国际电磁场及离化气体非热生物效应会议”和“国际真空电子学会”等五个大型系列国际会议的常设国际委员会委员或会议主席。1987年、1994年、1996年,他作为大会主席在中国成功主持召开过三次国际会议。2000年,他再次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了在中国召开的“第25届国际红外与毫米波会议”、“第五届国际远红外会议”及“第四届国际微波会议”联合大会。此外,刘盛纲还是国际电磁场与生物细胞非相互作用研讨会发起人之一。2006年,他积极筹备、创建了“深圳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会议”,并于2007年、2009年分别成功召开两次会议 。通过这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刘盛纲不仅提升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国内外科研人员搭建了沟通合作的桥梁 。

众多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20年4月,根据电子科技大学网站信息,刘盛纲科研成果得到广泛认可,荣获多项重要奖项。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及省部委一等奖八次 。这些奖项充分彰显了他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深厚造诣与突出贡献 。

杰出的人才培养贡献
深刻的教育理念
刘盛纲认为,扎实的基础研究是技术持续发展的根基。为推动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基础研究不可或缺,而人才培养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他指出,中国教育在诸多方面有待改革,因为只有优质的教育才能培育出优秀人才,进而实现各类发展目标 。

桃李满天下
截至2020年4月,依据电子科技大学网站信息,刘盛纲作为全国首批工学硕士、博士导师及理科“光学”博士导师,同时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在“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及“光学”学科,他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2余名,博士后4名(其中包括美国博士生1名,西德留学生1名) 。他悉心指导学生,从选题、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到结果分析、论文写作,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与学生深入探讨,认真修改论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

教育成果获奖
刘盛纲在教育成果方面同样收获颇丰。他主编的《微波电子学导论》荣获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0年,他的《相对论电子学》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这些奖项体现了他在教材编写和知识传承方面的卓越能力 。

诸多荣誉加身
1979年,刘盛纲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由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他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荣获首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1987年,获得第14届马可尼国际奖提名。1999年,荣获第八届陈嘉庚奖(信息科学奖),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颁发。2001年,获得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同年荣获第一届四川省个人创新奖,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2003年,斩获K.J.Button奖。2009年,被评为建国以来四川省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由四川省总工会、四川省委宣传部授予。2016年9月27日,荣获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特别贡献奖,由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颁发。此外,刘盛纲还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当选为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 。刘盛纲凭借在科研、教育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成为电子科技领域的一座丰碑,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 。 
上一篇:郑永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河南省委书记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四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原中共中央委员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落马官员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福建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海南省委原书记
原安徽省政协主席
陕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经济学家
台湾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