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孙:化学工程领域的卓越领航者
1920年5月29日,郭慕孙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他是一位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化学工程领域尤其是流态化技术方面,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和对科研事业的毕生奉献,成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杰出引领者,也是潮州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潮州,这座充满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城市,赋予了郭慕孙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自幼,郭慕孙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为他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学校里,他成绩优异,尤其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展现出极高的天赋,课堂上的他全神贯注,课后则沉浸于各类科学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为日后投身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郭慕孙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他如海绵吸水般汲取专业知识,不仅在课堂上积极与教授互动,深入探讨学术问题,还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他对化学工程领域的热情愈发高涨,尤其对流态化技术这一新兴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大学期间便崭露头角,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埋下了希望的种子。1943年,郭慕孙从沪江大学毕业,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郭慕孙进入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彼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化学工程领域更是面临诸多困境,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人才匮乏。但郭慕孙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决心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深入研究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积极参与各类化工项目的研发工作,针对当时工业生产中效率低下、能耗过高等问题,展开了艰苦的攻关。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起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6年,郭慕孙获得了赴美深造的机会,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学习。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化学工程研究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国际同行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他深入研究流态化技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对流态化过程中的颗粒运动、传热传质等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段留学经历,使他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质的飞跃,还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为回国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1948年,郭慕孙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硕士学位。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郭慕孙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致力于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我国的工业生产,推动我国化学工程领域的发展。
郭慕孙在流态化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流态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流态化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他系统地研究了流态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提出了“散式流态化”和“聚式流态化”的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流态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还深入研究了流态化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和反应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模型和理论,为流态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科研过程中,郭慕孙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带领团队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流态化技术在矿物加工和冶金领域的应用研究。他们成功地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铁矿粉的磁化焙烧、有色金属的提取等工业过程,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为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冶金、化工、能源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郭慕孙不仅在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亲自授课,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化学工程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毕业后成为了我国化学工程领域的骨干力量,继续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和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1980年,郭慕孙凭借在化学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面对这一殊荣,他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继续投身于科研和教育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如多相流反应工程、颗粒学等。在多相流反应工程研究中,他致力于开发新型的多相流反应器,以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在颗粒学研究中,他关注颗粒的性质、制备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2年10月29日,郭慕孙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的离去,是我国化学工程领域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硕科研成果,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郭慕孙的一生,是为化学工程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科技进步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潮州走向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化学工程领域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在潮州,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追求卓越;在全国,他的科研成就和奉献精神,成为推动我国化学工程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郭慕孙院士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