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生[公元1902年-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云南昭通市永善县人物 曾泽生(1902年10月-1973年2月22日),生于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1922年12月考入云南唐继尧开办的建国机关枪军士队。毕业后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第3期区队长,1927年1月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9年1月应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邀回滇,在昆明开办军官候补生队,任副队长。后任滇军第98师军士队队长,第3旅6团营长、第5团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4师1085团团长,随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1939年起任第184师副师长、师长,第60军军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率部到越南受降。1946年率第60军赴东北,先后任国民党东北第4“绥靖”区副司令、吉林守备司令、第1兵团副司令,并兼60军军长。1948年10月率第60军于长春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任军长。后率部参加解放鄂西,进军西南作战。1949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1950年3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率部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4年回国后继任第50军军长。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 1973年2月22日,曾泽生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曾泽生:从滇军悍将到起义功臣的传奇人生 一、寒门砺志:永善少年的军旅启蒙 曾泽生(1902年10月11日-1973年2月22日),生于云南昭通永善县大兴镇一个普通农家,原名曾朝济,字泽生。其父曾德斋以务农兼营小商贩为生,家境贫寒却重视教育,曾泽生自幼入乡塾攻读四书五经,15岁时因目睹地方恶霸欺压百姓,立志“以武救国”。1920年,他经族叔推荐,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8期步兵科,与日后的滇军名将卢汉、龙泽汇成为同窗。 在讲武堂,曾泽生以“苦学不倦”闻名,尤其精于战术绘图与兵器操作。1923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区队长,后随滇军入粤,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在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麾下任排长。1925年,他赴广州黄埔军校任第三期区队长,期间接触进步思想,目睹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浪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曾泽生因不满国民党右派独裁,毅然脱离黄埔,返回云南投身滇军建设。 二、滇军淬炼:从基层军官到抗日将领 1928年,曾泽生任滇军第三十八军教导团营长,辅佐龙云整军经武。他推行“精兵简政”,仿照黄埔军校模式训练士兵,强调“军纪即军魂”。1930年,滇军参与讨伐桂系军阀,曾泽生率部在柳州战役中击溃桂军主力,因功晋升团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滇军编为第六十军出滇抗日,曾泽生任第一八四师第一○八六团团长,随卢汉开赴前线。 1938年4月,台儿庄会战中,曾泽生团驻守禹王山左翼阵地。面对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的疯狂进攻,他采取“夜袭扰敌、昼守坚壁”战术,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在一次阵地争夺战中,他亲率敢死队夺回失地,全团伤亡过半仍死战不退,为第六十军坚守27昼夜奠定基础。此战后,曾泽生因战功晋升第一八四师副师长,获颁“海陆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1940年,曾泽生任第六十军第一八二师师长,驻防滇南中越边境。他在河口至金平一线构筑防御工事,组织“敌后工作队”潜入越南境内破坏日军交通线,使日军始终无法突破滇南防线。1945年,第六十军编为第一集团军先头部队,曾泽生率部入越接受日军投降,在河内见证了中国军队首次境外受降的历史时刻。 三、北调内战:困局中的思想转折 抗战胜利后,曾泽生任第六十军军长,1946年率部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面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行径,他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滇军被视为“杂牌军”,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远逊于中央军;另一方面,目睹东北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他对内战的正义性产生质疑。 1947年,第六十军在吉林德惠战役中惨败,伤亡达4000余人,却被国民党国防部斥责“作战不力”,曾泽生愤而致电南京:“滇军将士非贪生怕死之辈,实因指挥失当、补给断绝!”此后,他开始暗中与中共地下党接触。1948年,长春被解放军围困期间,第六十军陷入断粮绝境,士兵以酒糟充饥,逃亡现象频发。曾泽生目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决心率部起义。 四、长春起义:改变东北战局的关键抉择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进入关键阶段,长春守将郑洞国严令第六十军死守。曾泽生秘密联系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派副官杨滨与中共地下党员刘浩谈判,提出“保留部队建制、不改编军官”等条件。10月17日凌晨,曾泽生召集营以上军官会议,痛陈内战危害:“我们滇军官兵远离家乡,为何要为蒋介石卖命?长春百姓饿死数万,我们于心何忍?”随即宣布起义,率第六十军2.6万余人撤出长春防线,使国民党军防线出现巨大缺口。 起义后,第六十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曾泽生任军长。毛泽东接见他时称赞:“你率部起义,为人民立了大功,长春和平解放,你功不可没。”1949年,第五十军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曾泽生指挥部队在鄂西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宋希濂部万余人,随后进军四川,参与解放大西南。 五、抗美援朝:从起义将领到“铁血军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曾泽生率第五十军入朝参战。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中,第五十军奉命攻占汉城,曾泽生采取“穿插分割”战术,率部突破汉江南岸防线,成为志愿军中首批攻入汉城的部队之一。1951年3月,美军发起反扑,第五十军在汉江南岸展开阻击战,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抵挡美军飞机、坦克的狂轰滥炸。 在50昼夜的防御战中,曾泽生亲临一线指挥,部队伤亡过半仍死守阵地。当彭德怀问他需要什么支援时,他坚定回答:“只要祖国知道第五军尽力了,我们就对得起人民!”此役中,第五十军歼敌1.1万余人,击毁坦克装甲车70余辆,被志愿军总部誉为“汉江南岸的钢铁屏障”。回国后,曾泽生因劳累过度病倒,但仍坚持到各地作报告,宣讲抗美援朝精神。 六、晚年岁月: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 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此后,他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在云南工作期间,他深入边疆民族地区,推动剿匪与土地改革,倡议修建昭通至永善的公路,改善家乡交通。1960年代,他主动将珍藏的抗战时期日记、作战地图捐赠给军事博物馆,为研究滇军抗战史留下珍贵资料。 “文革”期间,曾泽生受到冲击,但始终坚持原则,拒绝诬陷他人。1973年2月22日,他在昆明病逝,享年71岁。追悼会上,叶剑英元帅评价他:“从旧军人到人民将军,曾泽生同志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七、历史坐标:多维视角下的曾泽生 曾泽生的人生轨迹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节点: 1、滇军符号:作为云南昭通走出的将领,他是滇军“爱国、务实”传统的继承者,从护法战争到抗日战争,始终以“滇军子弟”身份捍卫民族尊严; 2、起义典范:长春起义是辽沈战役的转折点之一,他以“兵谏”方式促成和平,体现了旧军队将领在历史洪流中的觉醒; 3、统战样本:从国民党中将到解放军中将,他的转变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成为“改造旧军队”的典型案例; 4、抗战与援朝双料功臣:在台儿庄与汉江南岸,他两次率部抗击外国侵略者,用不同时代的战绩诠释了“民族英雄”的内涵。 如今,永善县大兴镇的曾泽生故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院内仍保留着他当年手植的核桃树。他的故事不仅是昭通地方史的骄傲,更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弃暗投明、报效祖国”的精神缩影。从滇东北的山村少年到共和国中将,曾泽生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军人,终将在历史的抉择中找到属于人民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