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平[公元1952年-1971年] 贵州毕节纳雍县人物 宋安平,1952年2月出生于贵州省纳雍县皀岭镇狮子山村。父亲宋国民在旧社会饱受地主阶级压迫,一年四季辛苦劳动,仍养不活家人。解放后,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一家人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革命烈士宋安平生平事迹:用青春热血铸就忠诚丰碑 一、黔西北山乡的少年岁月(1952-1968) 1952年春天,贵州毕节纳雍县化作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新生命,父母为其取名“安平”,寄托着对世道安宁、生活平稳的朴素愿望。纳雍县地处乌蒙山系东麓,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20世纪50年代的黔西北农村仍处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态,宋安平的童年便是在这片贫瘠却充满韧性的土地上度过的。 宋家世代为农,父母终日在梯田里辛勤劳作,家中虽不富裕,但淳朴的家风和邻里间的互助传统深深影响着宋安平。他自幼懂事早,五六岁便开始帮家里放牛、割草,上学后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喜爱语文和历史课,常常被课本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所打动。在化作乡小学就读期间,他主动帮助家境困难的同学,每逢雨天总会把自己的斗笠让给没带雨具的伙伴,这种乐于助人的品格在少年时期已初显端倪。 1964年,宋安平进入纳雍县中学学习。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校园里处处可见学习雷锋做好事的宣传栏。宋安平将雷锋的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抄在笔记本扉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带头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公社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帮助烈军属家庭挑水、砍柴。有一次,同村一位老人因病需步行到县城医院就医,宋安平得知后,凌晨四点就起床,用板车拉着老人走了二十多公里山路,直到医生接诊后才放心返回,这样的善举在当地传为佳话。 少年宋安平不仅热心公益,也对国家大事充满关注。1966年,他在课堂上聆听了老师讲述解放军战士在边疆保卫国家的事迹后,内心燃起了参军报国的志向。他在日记中写道:“男儿当效霍去病,马革裹尸守边疆,若有战,召必回,死亦荣。”这句话成为他后来人生选择的真实写照。1968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的宋安平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机会,毅然报名参军,带着父母的嘱托和乡亲们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军营的征程。 二、淬火成钢的军旅生涯(1968-1971) (一)新兵连的磨砺与成长 1968年12月,宋安平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新兵连的训练异常艰苦,贵州山区长大的他虽然体能基础较好,但在队列训练、战术动作等方面仍需从头学起。为了克服动作不标准的问题,他常常在训练结束后独自留在操场加练,膝盖磨破了、手掌划出了血痕也从不叫一声苦。班长回忆说:“宋安平是班里最能吃苦的兵,别人休息时他总在琢磨动作要领,笔记本上记满了训练心得。” 在政治学习中,宋安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系统学习了《毛泽东选集》,写下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次连队组织“怎样做一名合格军人”讨论会上,他发言道:“合格军人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本领,更要有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觉悟,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这番朴实的话语得到了全连官兵的一致认同。 (二)边疆戍守的忠诚担当 1969年,宋安平所在部队奉命调往西南边疆执行戍边任务。边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崇山峻岭间毒蛇猛兽出没,雨季时道路泥泞难行,冬季则寒风刺骨。但宋安平从未抱怨过条件艰苦,反而主动申请到最偏远、最危险的哨所执勤。他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这里的山比纳雍的更陡,水比家乡的更急,但看着界碑矗立在那里,就觉得自己的每一步巡逻都有意义,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丢。” 在边疆戍守期间,宋安平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技能。他的射击成绩始终保持全优,5公里越野在连队名列前茅,还掌握了山地行军、野外生存等多项本领。1970年,部队组织军事大比武,宋安平在“山地单兵战术”项目中获得全团第一名,被团部授予“训练标兵”称号。然而,他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将荣誉转化为更大的动力,常常帮助训练成绩落后的战友,手把手传授技巧,带动全班共同进步。 除了军事训练,宋安平还积极参与军民共建活动。他所在的连队与驻地少数民族村寨结成帮扶对子,他主动学习当地民族语言,帮助村民修理农具、修建水渠,还利用晚上时间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有一次,村寨突发山洪,他带领几名战士连夜转移群众,肩扛手抬将老人和儿童送到安全地带,自己却在最后撤离时被滚落的石块砸伤了脚踝。村民们感动不已,称他为“苗寨的守护神”,而他只是笑着说:“军民一家亲,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血洒边疆的壮烈牺牲(1971) (一)边境冲突中的挺身而出 1971年,西南边疆局势骤然紧张。某国军队频繁在边境制造事端,非法越界、挑衅滋事,严重威胁我国领土主权。宋安平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在战前动员大会上,宋安平第一个递交了请战书,他在请战书中写道:“我是一名共青团员,又是班长,关键时刻必须冲在前面,哪怕牺牲生命,也要捍卫祖国的尊严!” 3月12日凌晨,某国军队悍然越过边境线,向我边防哨所发起攻击。宋安平所在的班正在执行巡逻任务,接到警报后,他立即带领全班战士火速增援哨所。途中遭遇敌军伏击,子弹呼啸着从耳边掠过,战友们迅速卧倒反击。宋安平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冷静地指挥全班利用地形掩护,向敌军火力点发起猛攻。他率先摧毁了一个敌人的机枪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二)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 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敌军见久攻不下,便调集兵力从侧翼迂回包抄。为了掩护战友转移,宋安平主动请缨带领两名战士断后。他们依托一处岩石阵地,用步枪和手榴弹阻击敌人,打退了敌军多次进攻。当子弹快要打完时,宋安平对身边的战友说:“你们先撤,我来掩护!”战友们不肯离开,他厉声喝道:“这是命令!保存力量就是保存胜利的希望!” 在战友安全撤离后,宋安平独自面对数十名敌军的围攻。他用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抱起一块巨石砸向冲上来的敌人,随后拉响了身上仅剩的一枚手榴弹,与冲至近前的敌军同归于尽,年仅19岁。当后续部队赶到时,只见宋安平的遗体仍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手中紧紧握着染血的枪托,周围散落着敌军的尸体,现场悲壮惨烈。 四、精神长存的永恒丰碑(1971年后) (一)追授荣誉与英烈褒扬 宋安平牺牲的消息传回部队和家乡后,引起了强烈震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所在军区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1年5月,纳雍县人民政府在县城烈士陵园为宋安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这位年轻的英雄,哭声回荡在乌蒙山间。 烈士的遗物被送回故乡,包括他的军装、笔记本和那封未寄出的家信。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人们发现了他写下的一首诗:“生为黔山子,死作边疆魂,青山埋忠骨,热血照汗青。”这首诗成为他短暂而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纳雍县中学将他的事迹编入校本教材,设立“安平班”,激励一代代学子传承英雄精神。 (二)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宋安平烈士的事迹仍在纳雍县广泛流传。化作乡的“安平路”、县城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学生、军人和干部群众前来祭扫,献上鲜花,寄托哀思。2019年,纳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重新修缮了宋安平烈士墓,增设了事迹陈列展板,将其列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安平烈士用生命诠释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情怀,他的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当我们谈论英雄主义时,不应忘记像宋安平这样的普通战士,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不平凡的精神丰碑,正如乌蒙山上的青松,历经风雨而不倒,永远挺立在人民心中。 从黔西北山乡的少年到血洒边疆的烈士,宋安平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流星般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他用19岁的青春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伟大。这正是宋安平烈士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崇高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