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中国当代优秀青年科学家] 贵州毕节纳雍县人物 李谦,男,苗族,1975年4月生,贵州省纳雍县人。教授,博导。曾供职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及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任副院长,现任教于重庆大学。 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人才培养项目、上海市纳米专项及企业委托课题多项,并参加“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工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周国治院士),同年进入上海大学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徐匡迪院士),之后留上海大学工作。主讲本科生课程《冶金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材料物理化学》、《冶金动力学》和《铝合金及其冶金质量控制》。 李谦,1975年4月生,苗族,贵州省纳雍县人,是中国当代优秀青年科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求学生涯 中学时期:李谦在纳雍县第二中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在中学阶段,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优异的学习能力,为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科与硕士阶段:1993年,李谦考入贵州工业大学,攻读有色金属冶金专业。1997年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在该校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元福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在贵州工业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李谦系统地掌握了冶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在学术研究上崭露头角,为进一步深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博士阶段:2000年,李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国治教授,攻读冶金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他专注于镁基合金氢化反应的物理化学研究。他深入探索镁基合金在氢化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和机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博士论文《镁基合金氢化反应的物理化学》因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获得了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博士期间研究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为他今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与教学生涯 博士后阶段:2004年,李谦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大学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匡迪教授。在博士后期间,他继续深入开展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围绕高性能轻合金中的共性科学问题,如复杂的物相关系和相转变动力学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为高性能轻合金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上海大学工作经历:2006年博士后出站后,李谦留校在上海大学工作。他从材料学院材工系的讲师做起,凭借其出色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逐步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011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上海大学工作期间,李谦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材料学院及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等。他主讲本科生课程《冶金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以及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材料物理化学》《冶金动力学》和《铝合金及其冶金质量控制》等,为培养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访学经历:2012年至2013年,李谦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分别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部和中子散射科学部担任杰出访问科学家,与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M. K. Miller以及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王循理等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在美国访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自己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的影响力。 重庆大学工作经历:后来,李谦担任了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研究,为重庆大学材料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要科研成果 合金热力学及相图研究:李谦在合金热力学及相图的实验测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他通过精确的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建立了镁(Mg - H - RE(La, Nd, Ce, Y, Sm) - Ni - Al - Zn - Si - Zr)、铝(Al - Si - Ti - Nb - V - B - Zn - Mg - Fe - Li - H)合金热力学数据库和动力学模型,厘清了高性能轻合金中复杂的物相关系和相转变动力学,为高性能轻合金的成分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金属材料设计与应用: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李谦在金属材料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以镁基多元系中贮氢相的稳定性及氢化反应机理和铝硅合金用细化剂的异质形核过程及其抗毒化机理为突破口,实现了高容量、长寿命镁基贮氢合金和抗硅致毒化细晶剂性能预报和快速优化设计。例如,Mg12NiY和Nd4Mg80Ni8合金分别循环600次和819次后的贮氢容量仍高于理论吸氢量的80%;Al - Ti - Nb - B细化剂能将Al - 10Si铝合金晶粒细化至170μm,而商用Al - 5Ti - B细化剂的细晶效果仍大于1000μm,克服了阻碍镁基贮氢合金实用化的技术难题,突破了铸造铝合金中缺少高效细晶剂的困境。 锌负极材料研究:李谦教授团队在锌负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受莲花效应启发,在锌负极表面原位构筑金属 - 有机金属复合界面层(MOC),同时实现了疏水和亲锌界面,有效抑制了锌负极在水系电解液中的腐蚀、析氢反应和枝晶生长,提高了锌离子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学术影响力 论文发表与引用:李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J Mater Chem A》《Corros Sci》《Scripta Mater》《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78篇,SCI引用2190次,其中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5篇次入选国际著名数据库ScienceDirect's Top 25 Hottest Articles排行榜,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学术兼职:李谦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编委、《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编委等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培养成果 李谦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成绩斐然。他指导了博士后8名(5名已出站)、博士研究生6名(3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6名(20名已毕业)。所指导的研究生有5人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2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所指导的本科生有2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材料领域专业人才。 李谦从贵州纳雍的一个普通中学走出,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不仅在科研上不断创新,为解决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