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绍周

抗日名将

吴绍周

吴绍周[公元1902年-1966年,抗日名将]+像 贵州黔东南州天柱人物
吴绍周,原名见登,字国宾、子斌,贵州天柱人,苗族,1902年生。贵州讲武堂毕业。毕业后任黔军第八团排长、连长。1926年随王天培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营长、团长。1933年任第八十九师参谋长。后又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教育班受训。毕业后任第十师参谋长。1935年任第十三军参谋长。1937年任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九旅旅长。1938年任第一一○师副师长,不久升任师长。1939年6月17日任少将。1942年3月28日任第十三军军长。1943年10月5日任第八十五军军长。其间曾率部参加豫中、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任第九集团军副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整编第八十五师师长。1948年后任第二、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9月22日任中将。同年12月15日在安徽蒙城双堆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52年10月回长沙定居。1962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1966年5月10日在长沙病逝。
吴绍周:从苗岭走出的抗日名将与民族脊梁  

一、苗乡少年的从军路(1902—1926)  
1902年,吴绍周出生于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瓮洞镇一个苗族家庭。其父吴启琳以务农兼营小商贩为生,家境贫寒却重视子女教育。吴绍周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13岁就读于天柱县高等小学堂。少年时期,他目睹了军阀混战下家乡的凋敝,心中埋下了“以武报国”的种子。  

1920年,18岁的吴绍周告别家乡,考入贵阳讲武学校。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擅长马术与射击,成绩名列前茅。1922年,贵州军阀袁祖铭扩编军队,吴绍周以优异成绩入伍,任黔军第1师排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吴绍周所在部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9军,他因作战勇猛升任营长,随部队转战湖南、湖北,在攻克武汉的战役中初显军事才能。  


二、北伐与内战中的历练(1927—1937)  
1、北伐战场上的崛起  
1927年,吴绍周在北伐战争中参与了讨伐孙传芳的战斗,在江西德安战役中,他率部迂回包抄,击溃敌军一个团,因功升任第9军第1师团长。此后,他随部队参加了中原大战,在河南、山东等地作战,逐步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经验。  

2、暗流涌动中的抉择  
1930年后,吴绍周任国民革命军第25军参谋长,身处贵州军阀派系斗争的漩涡中。他目睹了地方势力的腐败与内耗,内心深感失望。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吴绍周奉命率部“堵截”,但他暗中命令部队“避免与红军正面冲突”,不愿将枪口对准同胞。事后,他对部下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这种思想转变,为他日后在抗日战场的英勇表现埋下了伏笔。  


三、烽火狼烟中的抗日征程(1937—1945)  
1、淞沪会战:初抗强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吴绍周时任第13师4旅旅长,率部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在蕴藻浜阵地,他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进攻,指挥部队依托简易工事死守17昼夜。一次,日军突破阵地左翼,吴绍周亲率敢死队反击,手持大刀与日军肉搏,夺回阵地。此役,他的部队伤亡过半,但成功迟滞了日军进攻,因功升任第13师师长。  

2、武汉会战:铁血阻敌  
1938年,吴绍周参加武汉会战,负责守卫湖北阳新一线。日军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他指挥所部在山地间构筑游击阵地,采取“诱敌深入、分段截击”的战术,多次伏击日军运输队。在排市战斗中,他率部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嘉奖。  

3、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力挽狂澜  
1939年,吴绍周升任第85军副军长,参加随枣会战。在唐河阻击战中,他指挥部队与日军第3师团激战三昼夜,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为第五战区主力集结赢得了时间。1940年枣宜会战中,第85军军长阵亡,吴绍周临危受命代理军长,率部在宜昌外围与日军周旋,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企图。  

4、豫中会战:血洒中原  
1944年,吴绍周任第85军军长,率部参加豫中会战。在河南许昌战役中,他面对日军第12军主力的进攻,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坚守城池。日军以坦克、毒气轮番进攻,城内巷战惨烈,吴绍周身先士卒,在城头指挥战斗,手臂中弹仍坚持不下火线。最终因寡不敌众,许昌失守,但他率部歼敌3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战后,他因作战英勇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5、湘西会战:决胜黔边  
1945年,吴绍周任第四方面军副司令官,参与指挥湘西会战(雪峰山战役)。此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他负责左翼指挥,率部在溆浦、新化一线布防。他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将日军第68师团一部引入山区,配合主力部队围歼,共毙伤日军1.2万余人,收复失地20余县,为抗战胜利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战后抉择与桑梓情怀(1945—1966)  
1、内战阴影下的迷茫与觉醒  
抗战胜利后,吴绍周任国民党军第12兵团副司令官。1948年淮海战役中,他随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面对内战的残酷,他不愿再打内战,暗中与解放军接触,最终于1948年12月率部起义,投向人民阵营。此后,他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委等职。  

2、建设家乡的赤子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吴绍周回到贵州,致力于家乡建设。他利用自己的军事经验,参与了贵州剿匪工作,向人民政府提供了大量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情报。1950年代,他多次深入天柱县农村,调研农业生产,建议兴修水利、推广良种。他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创办小学,资助贫困学生读书,深受乡亲们爱戴。  

3、历史洪流中的坚守  
1966年,吴绍周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身心遭受摧残,但他始终坚信党和国家。临终前,他对子女说:“我一生打过鬼子,也算为国家尽了责。你们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1966年10月,吴绍周在贵阳病逝,享年64岁。1980年,政府为其平反,肯定了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起义后的积极表现。  


五、名将精神的当代回响  
吴绍周的故居位于天柱县瓮洞镇,至今保存完好,被列为黔东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着他在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望远镜、军服、勋章复制品等,墙上悬挂着他与部下的合影及战役地图。每年清明节,当地中小学师生都会到他的墓前祭扫,聆听他的抗日事迹。  

在天柱县,“绍周路”“绍周学校”等以他名字命名的场所,成为纪念他的重要符号。他的后人遵循遗训,有的投身教育,有的扎根农村,继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从苗岭走出的抗日名将,吴绍周用生命诠释了“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的精神,他的事迹被载入《贵州抗日战争史》,成为黔东南人民心中的英雄丰碑。  


结语  
吴绍周的一生,跨越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从苗乡少年到抗日名将,再到新中国的建设者,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挺身而出,血洒疆场,用铁血担当捍卫了民族尊严;在历史转折关头,他顺应潮流,投向光明,展现了爱国将领的觉醒与抉择。如今,当人们走过天柱县的青山绿水,依然能感受到这位抗日名将留给家乡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根植于苗岭沃土的家国情怀,更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4 11:37
上一篇:杨至诚下一篇:龙大道
革命烈士
湖南省委原书记
毛泽东的秘书
贝勒载瀛第五子
北京大学校长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
李大钊的次女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国民党原国防部少将高参
著名的教育家、电机专家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北京大学校长
海南进士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清藏书家、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大校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民国四大才女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国务院原副总理
广州市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日名将
北伐名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