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邹问轩

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原部长

邹问轩[公元1914年-1966年] 江西鹰潭市余江县人物
邹问轩,原名恩询,祖籍江西余江县。1914年5月出生于南昌。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北平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受组织指派,率平津流亡学生南下江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担任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长。1945年日寇投降后,受组织派遣,赴东北工作,先后担任松江省委秘书长、鞍山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
邹问轩生平详述:从革命火种到教育耕耘的人生轨迹  


一、烽火初燃:少年立志与革命启蒙(1914-1937)  
邹问轩,原名邹衍枋,1914年出生于江西鹰潭市余江县锦江镇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其父邹建侯曾在地方县衙任职,虽家境并不宽裕,但重视子女教育,邹问轩自幼得以进入私塾及县立小学就读。少年时期的他聪慧敏学,尤其对历史与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常于课余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潜移默化中埋下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思想种子。  

1927年,北伐战争的浪潮席卷江西,余江县作为赣东北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农运、学运蓬勃兴起。时年13岁的邹问轩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首次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目睹农民协会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的场景,内心深受震撼。1929年,他考入余江县立中学,开始秘密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与校内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读书会”,讨论救国救民之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邹问轩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带领同学上街演讲、张贴标语,痛斥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此时,中国共产党在赣东北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已颇具影响,余江周边的弋阳、横峰等地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3年,邹问轩在同乡、地下党员邹琦(余江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引导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在余江县城从事地下宣传工作,负责传递革命传单、联络进步青年。  

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赣东北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邹问轩因身份暴露,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转移至弋阳县,进入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举办的干部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他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维埃政权建设知识,更在方志敏等革命家的演讲中深受鼓舞,坚定了“为工农解放奋斗终身”的信念。1935年初,培训班结业后,他被分配至德兴县苏维埃政府,担任宣传科干事,参与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与反“围剿”动员工作。  


二、浴血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的信念(1935-1937)  
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对闽浙赣根据地发动疯狂“清剿”,德兴县苏维埃政权转入地下,邹问轩随游击队进入赣东北山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  

在崇山峻岭中,游击队缺衣少食,常以野菜、树皮充饥,冬日只能靠稻草御寒。邹问轩虽为知识分子出身,却以顽强的意志适应了野外生存,他发挥宣传特长,在岩壁、树干上书写标语,编唱革命歌谣鼓舞士气,同时负责搜集敌军情报、联络群众。1935年7月,游击队在德兴县绕二乡遭遇国民党军伏击,邹问轩在突围中腿部中弹,被当地群众藏匿于山洞中养伤。养伤期间,他仍坚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村民为游击队送粮送药。  

1936年,游击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军实行“移民并村”政策,企图割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邹问轩随队化整为零,以“货郎”“郎中”等身份为掩护,在余江、德兴、弋阳交界处秘密活动,恢复党的基层组织。他曾冒险潜入余江县城,联络失散的地下党员,重建交通站,为游击队输送物资与情报。这段经历中,他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也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斗争品格。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邹问轩随赣东北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奉命开赴抗日前线。离开赣东北前,他回到余江老家短暂探亲,面对家人的担忧,他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待赶走日寇,我定回来建设家乡。”这番话成为他此后人生的注脚。  


三、抗日烽火:从战地政工到政权建设(1937-1945)  
1938年春,邹问轩随新四军第一支队抵达苏南敌后,任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员。他深入村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参与创办《抗敌报》苏南版,以笔为枪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年7月,他随部队参与京沪铁路破袭战,在火线中开展战地宣传,鼓舞战士士气。  

1939年,邹问轩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担任政工干部,参与了黄桥战役的后勤动员与群众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邹问轩调任第三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随部队转战苏北,负责根据地的党组织建设与干部培训。在盐阜区,他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培养了一批农民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  

1943年,日军对苏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邹问轩随第三师主力转入游击作战,同时参与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破坏日军交通线。一次反“扫荡”中,他所在的政工队被日军包围,危急关头,他带领队员掩护群众转移,直至主力部队赶来解围。因在反“扫荡”中表现突出,他被第三师政治部评为“模范政工干部”。  

抗战后期,邹问轩开始转向政权建设工作。1944年,他被派往淮海区泗沭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长,主持基层政权改造,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泗沭县成为苏北根据地的粮食生产先进县。他注重调查研究,常徒步走遍全县各村,了解群众疾苦,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当地群众称他为“泥腿子干部”。  


四、北战南征:从解放战场到治淮前线(1945-1952)  
1945年抗战胜利后,邹问轩随新四军第三师北上山东,编入华东野战军,先后参与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的后勤保障与民运工作。1947年,他任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负责在敌后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中,他深入邳县、睢宁等地,动员数万民工运送粮食、弹药,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邹问轩调任苏北行署民政处副处长,投身新区政权建设与社会救济工作。他主持制定了苏北灾区救济方案,深入盐城、淮阴等地慰问灾民,组织以工代赈,帮助群众恢复生产。1950年,中央决定治理淮河,邹问轩被任命为治淮委员会工程处副主任,赴安徽蚌埠主持淮河中游堤防加固工程。  

治淮期间,他吃住在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共同勘察河道、制定方案。当时治淮条件艰苦,缺乏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力肩挑手推。邹问轩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同时注重科学施工,推广“分区负责、分段包干”的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邹问轩深受鼓舞,带领团队攻克了荆山湖蓄洪区建设、蚌埠闸枢纽工程等难关,为淮河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础。至1952年,他因长期劳累病倒,不得不离开治淮前线,调回地方休养。  


五、桑梓情深:投身江西教育与建设(1952-1966)  
1953年,邹问轩调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分管初等教育与社会教育。他深感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上任后即深入全省各县调研,提出“普及小学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目标。他主持制定了《江西省初等教育发展规划》,在农村大力推广“民办小学”“耕读小学”,鼓励群众办学,同时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956年,邹问轩兼任江西省扫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扫盲运动高潮。他倡导“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组织识字班、夜校,编写适合农民学习的扫盲教材,至1958年,江西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近30%。在南昌、景德镇等地,他还推动创办了一批工农速成中学,帮助工农干部提升文化水平,为江西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  

1960年,邹问轩调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协助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他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主持抢救整理了江西地方戏曲资料,推动赣剧、采茶戏等剧种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关注医疗卫生事业,在农村推广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城市医疗队下乡义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尽管身处领导岗位,邹问轩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住在简陋的机关宿舍,衣着朴素,下乡调研时坚持轻车简从,拒绝特殊招待。他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不能忘了老百姓的疾苦。”在江西工作期间,他多次回到余江老家,看到家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深感欣慰,同时也为家乡的教育、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六、岁月留痕:鞠躬尽瘁的人生终章(1966)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邹问轩因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受到冲击,被诬陷为“走资派”,遭到批斗与迫害。面对不公待遇,他始终坚持原则,拒绝违心认错,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同年12月,他在南昌含冤病逝,年仅52岁。  

1978年,党中央为邹问轩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悼会上,曾与他共事的新四军老战友、治淮工程的同事及江西教育界的代表纷纷前来悼念,缅怀他为革命事业和地方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南昌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革命意志坚如铁,为民服务情似海”,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赣东北山区的游击队员到省级领导干部,邹问轩的一生跨越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阶段。他以知识分子的赤诚投身革命,以务实的作风服务群众,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他的事迹虽未载入史册宏篇,却在江西的教育、治淮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代革命者扎根人民、无私奉献的缩影。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5 15:33
上一篇:江宗海下一篇:裴月山
革命烈士
湖南省委原书记
毛泽东的秘书
贝勒载瀛第五子
北京大学校长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
李大钊的次女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国民党原国防部少将高参
著名的教育家、电机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苏联第 5 任最高领导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青海省委原书记
宋朝风水师
当代杰出的画家
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原部长
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
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中国气象学家
两届奥运会冠军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两届奥运会冠军
明朝中期政治家、内阁次辅
南昌中心市委青年部原部长
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明朝工部尚书
中国气象学家
江西余江籍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