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萼[明] 江西鹰潭市余江县人物 桂萼(1478年10月19日—1531年8月9日 ),字子实,号见山,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人,祖籍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明朝中期政治家、内阁次辅。 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知县。嘉靖初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凭借大礼议进入朝局,嘉靖三年(1525年)升任翰林院学士,嘉靖四年(1526年)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嘉靖六年(1527年)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嘉靖八年(1529年)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继张璁为内阁次辅,不久被人弹劾致仕,嘉靖九年(1530年)被重新起用,向明世宗进《任民考》一疏,主张实行“一条鞭法”等措施进行改革,在杨一清等人的阻挠下被迫停止,于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告老还乡。 嘉靖十年(1531年)闰六月,桂萼去世,享年五十四岁,特赠太傅,谥号文襄。 桂萼(1483 年-1531 年),字子实,号见山,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鹰潭市余江区)人,是明朝中期一位颇具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 桂萼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对经史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致力于学问,期望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弘治十二年(1499 年),年仅 16 岁的桂萼参加乡试,然而遗憾落第。但这次失败并未让他气馁,反而更加激励他努力学习。此后,桂萼继续潜心钻研学问,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和不懈努力,终于在明正德六年(1511 年)考中进士。这一成就为他开启了仕途之门,也标志着他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仕途初期 桂萼中进士后,最初被授予刑部主事一职。在刑部任职期间,他秉持着公正严谨的态度处理案件,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此后,他又历任员外郎、郎中。在刑部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明朝的法律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也培养了他果断、干练的处事风格。然而,在仕途初期,桂萼并没有得到特别显著的提拔和重用,一直处于相对普通的官职序列中,默默积累着经验和人脉。 崭露头角与政治崛起 参与“大礼议”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 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武宗无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即明世宗。世宗即位后,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号问题,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政治争论,史称“大礼议”。 起初,朝中大臣大多遵循传统礼制,认为世宗应过继给明孝宗朱祐樘为子,称孝宗为“皇考”,而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考”。但桂萼却与众不同,他敏锐地察觉到世宗对这一安排的不满,以及其中蕴含的政治机会。于是,他联合张璁等人上疏,支持世宗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反对朝中多数大臣的意见。桂萼等人的主张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对他们另眼相看。 “大礼议”事件成为桂萼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他成功地引起了世宗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世宗在朝廷中的支持者和亲信力量。随着“大礼议”的发展,桂萼等人的地位逐渐上升,与反对他们的旧臣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得到世宗重用:在“大礼议”中获胜后,桂萼受到世宗的重用。他不断得到提拔,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职。桂萼在这些职位上,积极推行世宗认可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他善于揣摩世宗的心意,并且能够为世宗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治建议。例如,在礼仪制度的改革方面,他根据世宗的意愿,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祭祀、尊号等方面的新规定,使世宗在礼仪上确立了对生父的尊崇,同时也加强了世宗对朝廷礼仪事务的掌控。 政治成就与改革举措 参与改革科举制度:桂萼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他向世宗建议改革科举内容和方法,强调科举应注重实用之学,选拔那些对经世致用有见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在他的推动下,朝廷对科举的一些规定进行了调整,例如增加了对时事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内容的考察,减少了一些繁琐的经学注疏方面的要求。这一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科举考试的风气,使得更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有机会脱颖而出。 推行赋税改革:桂萼关注到明朝中期以来赋税制度存在的混乱和不合理之处,如土地兼并导致赋税不均、税收征管漏洞百出等问题。他主张清丈土地,核实田亩数量,以确保赋税征收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在一些地区,他推动了清丈土地的工作,查出了许多隐瞒的土地,增加了朝廷的赋税收入,同时也减轻了部分百姓的赋税负担。此外,他还对赋税的征收方式和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如简化征收程序、加强对税收官员的监督等,这些举措对改善明朝的财政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整顿吏治:桂萼深知吏治清明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整顿吏治的工作,弹劾那些贪污腐败、无能渎职的官员。他不畏权贵,敢于揭露朝中一些大臣的不法行为,对朝廷官场的风气产生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同时,他也主张选拔官员应注重品德和才能,反对仅凭资历和关系晋升。在他的影响下,世宗时期对官员的考核和选拔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使得官场风气有所改善,一些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学术思想与贡献 桂萼在学术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和贡献。他推崇儒家经典,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经学解释。他主张对经典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注重经典的实际应用和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 他的学术思想受到当时兴起的实学思潮的影响,强调学以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桂萼曾撰写过一些关于经学的著作和文章,对经典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试图将经学研究与现实政治、社会治理相结合。他的学术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对推动实学思潮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际关系与政治斗争 与张璁的关系:在“大礼议”事件中,桂萼与张璁结为同盟,两人相互支持,共同成为世宗在朝廷中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在政治上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张璁和桂萼的势力逐渐崛起,成为朝廷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他们的崛起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和反对,尤其是那些在“大礼议”中失败的旧臣集团。 与旧臣集团的矛盾:桂萼等人因“大礼议”事件与旧臣集团结下了深厚的矛盾。旧臣集团认为桂萼等人是通过迎合世宗、投机取巧而获得重用,对他们的行为和主张嗤之以鼻。双方在朝廷中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互相弹劾、攻击。桂萼等人凭借世宗的支持,在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许多旧臣被打压、排挤甚至罢官。但这种政治斗争也使得朝廷内部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与其他官员的关系:除了与旧臣集团的矛盾外,桂萼在朝廷中与其他一些官员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他性格刚直,行事果断,有时不免得罪一些人。虽然他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官员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对他的行事风格和政治主张持有不同意见。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触动了部分官员的利益,他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反对。 晚年经历与结局 随着桂萼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权力也逐渐增大。然而,他的一些行为也引起了世宗的一些疑虑。例如,他在朝廷中过于强势,有时甚至独断专行,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和弹劾。世宗虽然对他有一定的信任,但也开始对他进行一些限制和约束。 嘉靖十年(1531 年),桂萼因病请求致仕(退休),世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同年,桂萼在家中病逝,享年 48 岁。世宗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襄”。但后来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他的谥号又被改赐为“恭定”。 历史评价 桂萼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从积极方面来看,他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世宗,顺应了世宗的心意,为世宗确立皇权权威、摆脱旧臣集团的束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如科举改革、赋税改革和整顿吏治等,对于改善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他的学术思想也体现了当时实学思潮的发展趋势,对推动学术进步有一定贡献。 然而,从消极方面来看,他在政治斗争中手段较为强硬,与旧臣集团的斗争加剧了朝廷内部的分裂和矛盾。他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迎合世宗,被一些人认为有投机取巧之嫌。而且他在权力增大后,行事风格有时过于独断,引起了一些争议。此外,他的改革举措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对部分利益群体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总体而言,桂萼是明朝中期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的行为和主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术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生平事迹和功过是非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