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天骥

革命烈士

吴天骥[公元1903年-1933年,革命烈士]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物
吴天骥烈士生平事迹:从修水走出的革命先驱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觉醒(1903—1923)  
吴天骥,1903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沙镇(今黄沙镇汤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修水地处赣西北边陲,是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革命老区,晚清至民国时期,当地百姓长期受封建地主剥削与军阀混战之苦,阶级矛盾尖锐。吴天骥的父亲以农耕为生,虽家境贫寒,却坚持让子女接受教育,希望他们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少年时期的吴天骥聪慧好学,先后就读于黄沙私塾和修水县城高等小学。在私塾先生的启蒙下,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更对《史记》中“陈涉世家”等记载的反抗精神产生共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修水学界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正在县城求学的吴天骥积极参与罢课游行,组织学生宣讲团深入乡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与北洋政府的腐败。这次运动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旧制度,中国才有出路。  

1921年,吴天骥考入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今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前身)。此时的九江已是江西革命运动的前沿,学校里聚集了大批进步师生,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广泛传播。吴天骥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与同学成立“读书会”,讨论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前途。1923年,他在七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理想——组织学生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深入九江码头工人中调查生活状况,参与创办工人夜校,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二、投身工农运动与党组织建设(1924—1927)  
1924年,吴天骥从七师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修水开展革命工作。此时的修水农村,地主豪绅把持乡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终年劳作仍食不果腹。他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黄沙、上奉等地走村串户,用方言向农民讲述“土豪劣绅为何富,贫苦农民为何穷”的道理,秘密串联贫苦农民成立“农民互助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修水各界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吴天骥联合进步知识分子,在县城组织“修水反帝后援会”,发动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查封英日洋行货物,并率领群众游行至修水县衙,迫使当局通电声援上海工人。同年冬,他由团转党,成为修水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他更加注重党组织的发展与工农力量的整合:在黄沙镇建立修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吸收雇农、手工业者入党;深入修水西乡的纸槽作坊,发动数千造纸工人成立工会,领导工人开展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斗争,迫使作坊主接受部分条件。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吴天骥奉命在修水组织群众支援北伐军。他带领农民协会会员破坏北洋军阀控制的交通线,筹集粮食、担架队随军行动。当北伐军攻克修水县城后,他公开以共产党员身份主持成立修水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当选为县农协副主席。在他的推动下,修水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初步尝试,烧毁地主田契债约,建立农民自卫队,革命烈火迅速席卷全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修水的国民党右派与地主武装疯狂反扑,查封工会、农协,屠杀共产党员。吴天骥率领农民自卫队转移至修水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修水是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吴天骥率部参与攻打修水县城的战斗,并为起义部队筹集粮草、传递情报,成为秋收起义在修水的重要支持者。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后,他奉命留在修水坚持地下斗争,转入更加艰苦的环境。  


三、创建红军与湘鄂赣根据地斗争(1928—1932)  
1928年,湘鄂赣边界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吴天骥奉命与陈寿昌、徐彦刚等同志在修水、铜鼓、武宁交界处组建红军游击队,任修水工农红军独立团政委。他借鉴井冈山斗争经验,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在山区建立隐蔽据点,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  

1930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湘鄂赣边红军合编为红十六军,吴天骥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他注重军队政治工作建设,在连队设立党支部,开展“诉苦教育”,让战士明白“为谁打仗”;同时深入群众宣传“土地革命”政策,领导根据地开展分田运动,使贫苦农民获得土地,极大激发了群众支援红军的热情。在他的动员下,修水先后有数千青年参加红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遍布乡村。  

1931年,国民党军对湘鄂赣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十六军在修水、万载一带与敌军展开拉锯战。吴天骥不仅负责部队政治思想工作,还亲自指挥战斗。在修水黄沙港战役中,他率一个团迂回到敌军侧翼,趁夜突袭敌指挥部,歼敌数百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反“围剿”斗争。战后,他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红十六军第七师政委。  

1932年,党内“左”倾错误影响扩大,湘鄂赣根据地开展错误的“肃反”运动。吴天骥因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乱捕滥杀,被诬陷为“AB团”成员,遭到隔离审查。面对迫害,他始终坚持党性,拒绝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在狱中写下《我的自白书》,痛斥“左”倾错误对革命的危害,字里行间充满对党的忠诚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四、英勇就义与精神传承(1933)  
1933年春,吴天骥在修水县台庄(今属布甲乡)被错误处决,年仅30岁。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直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吴天骥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天骥牺牲后,修水人民从未忘记这位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黄沙镇的山林中,并秘密流传他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修水县政府为他修建烈士墓,墓碑上刻着“吴天骥烈士永垂不朽”。他的家乡汤桥村被列为修水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学生和党员前来祭扫,聆听他的革命故事。  

在湘鄂赣根据地的斗争中,吴天骥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尽管他牺牲时正值革命低潮,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在修水乃至整个赣西北从未熄灭——抗日战争时期,修水成为赣北抗日的前沿;解放战争时期,修水人民踊跃支前,迎来解放。如今的修水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拥有1万余名在册烈士,吴天骥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精神如同修水境内的幕阜山一样,巍峨屹立,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正如修水籍老革命家何长工所说:“吴天骥同志是修水人民的骄傲,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4 15:02
上一篇:殷有为下一篇:李燔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革命烈士
开国中将
原吉林省委书记
革命烈士
阜宁人物
磁县人物
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中国民俗学家
历史的罪人
革命烈士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北京大学校长
海南进士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藏书家、学者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开国大校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李大钊烈士妻子
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军团总参议、抗日英烈
革命烈士
民国十大军阀
中国近代外交家、政治家
海丰县原教育局长
北洋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安徽金寨籍烈士
辽宁省烈士
革命烈士
著名教授
茶工祖师
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