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骥[公元1903年-1933年,革命烈士]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物 吴天骥烈士生平事迹:从修水走出的革命先驱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觉醒(1903—1923) 吴天骥,1903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沙镇(今黄沙镇汤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修水地处赣西北边陲,是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革命老区,晚清至民国时期,当地百姓长期受封建地主剥削与军阀混战之苦,阶级矛盾尖锐。吴天骥的父亲以农耕为生,虽家境贫寒,却坚持让子女接受教育,希望他们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少年时期的吴天骥聪慧好学,先后就读于黄沙私塾和修水县城高等小学。在私塾先生的启蒙下,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更对《史记》中“陈涉世家”等记载的反抗精神产生共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修水学界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正在县城求学的吴天骥积极参与罢课游行,组织学生宣讲团深入乡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与北洋政府的腐败。这次运动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旧制度,中国才有出路。 1921年,吴天骥考入江西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今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前身)。此时的九江已是江西革命运动的前沿,学校里聚集了大批进步师生,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广泛传播。吴天骥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与同学成立“读书会”,讨论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前途。1923年,他在七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理想——组织学生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深入九江码头工人中调查生活状况,参与创办工人夜校,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二、投身工农运动与党组织建设(1924—1927) 1924年,吴天骥从七师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修水开展革命工作。此时的修水农村,地主豪绅把持乡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民终年劳作仍食不果腹。他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黄沙、上奉等地走村串户,用方言向农民讲述“土豪劣绅为何富,贫苦农民为何穷”的道理,秘密串联贫苦农民成立“农民互助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修水各界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吴天骥联合进步知识分子,在县城组织“修水反帝后援会”,发动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查封英日洋行货物,并率领群众游行至修水县衙,迫使当局通电声援上海工人。同年冬,他由团转党,成为修水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他更加注重党组织的发展与工农力量的整合:在黄沙镇建立修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吸收雇农、手工业者入党;深入修水西乡的纸槽作坊,发动数千造纸工人成立工会,领导工人开展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斗争,迫使作坊主接受部分条件。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吴天骥奉命在修水组织群众支援北伐军。他带领农民协会会员破坏北洋军阀控制的交通线,筹集粮食、担架队随军行动。当北伐军攻克修水县城后,他公开以共产党员身份主持成立修水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当选为县农协副主席。在他的推动下,修水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初步尝试,烧毁地主田契债约,建立农民自卫队,革命烈火迅速席卷全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修水的国民党右派与地主武装疯狂反扑,查封工会、农协,屠杀共产党员。吴天骥率领农民自卫队转移至修水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修水是起义的主要爆发地之一。吴天骥率部参与攻打修水县城的战斗,并为起义部队筹集粮草、传递情报,成为秋收起义在修水的重要支持者。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后,他奉命留在修水坚持地下斗争,转入更加艰苦的环境。 三、创建红军与湘鄂赣根据地斗争(1928—1932) 1928年,湘鄂赣边界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吴天骥奉命与陈寿昌、徐彦刚等同志在修水、铜鼓、武宁交界处组建红军游击队,任修水工农红军独立团政委。他借鉴井冈山斗争经验,将游击队化整为零,在山区建立隐蔽据点,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 1930年,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湘鄂赣边红军合编为红十六军,吴天骥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他注重军队政治工作建设,在连队设立党支部,开展“诉苦教育”,让战士明白“为谁打仗”;同时深入群众宣传“土地革命”政策,领导根据地开展分田运动,使贫苦农民获得土地,极大激发了群众支援红军的热情。在他的动员下,修水先后有数千青年参加红军,“母送子、妻送郎”的场景遍布乡村。 1931年,国民党军对湘鄂赣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十六军在修水、万载一带与敌军展开拉锯战。吴天骥不仅负责部队政治思想工作,还亲自指挥战斗。在修水黄沙港战役中,他率一个团迂回到敌军侧翼,趁夜突袭敌指挥部,歼敌数百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反“围剿”斗争。战后,他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红十六军第七师政委。 1932年,党内“左”倾错误影响扩大,湘鄂赣根据地开展错误的“肃反”运动。吴天骥因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乱捕滥杀,被诬陷为“AB团”成员,遭到隔离审查。面对迫害,他始终坚持党性,拒绝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在狱中写下《我的自白书》,痛斥“左”倾错误对革命的危害,字里行间充满对党的忠诚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四、英勇就义与精神传承(1933) 1933年春,吴天骥在修水县台庄(今属布甲乡)被错误处决,年仅30岁。临刑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直到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吴天骥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天骥牺牲后,修水人民从未忘记这位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黄沙镇的山林中,并秘密流传他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修水县政府为他修建烈士墓,墓碑上刻着“吴天骥烈士永垂不朽”。他的家乡汤桥村被列为修水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学生和党员前来祭扫,聆听他的革命故事。 在湘鄂赣根据地的斗争中,吴天骥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尽管他牺牲时正值革命低潮,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在修水乃至整个赣西北从未熄灭——抗日战争时期,修水成为赣北抗日的前沿;解放战争时期,修水人民踊跃支前,迎来解放。如今的修水县,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拥有1万余名在册烈士,吴天骥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精神如同修水境内的幕阜山一样,巍峨屹立,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正如修水籍老革命家何长工所说:“吴天骥同志是修水人民的骄傲,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