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罗坤化

茶工祖师

罗坤化

罗坤化[公元1845年-1909年/茶工祖师]+像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物
罗坤化,字少云,号福朋,江西修水县漫江乡大源里村人。修水大茶商,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殁于宣统元年(1909)。少时家贫,靠佣工卖柴度日,读书不多,粗通文体。
罗坤化:晚清修水的儒吏典范与地方贤达
罗坤化(1845—1909),字育万,号春浦,生于江西九江市修水县西乡(今渣津镇)一个耕读世家。修水自唐宋以来文风鼎盛,素有 “文章奥府” 之称,罗氏家族在此地世代传承儒学,至罗坤化父辈时,虽以农耕为主,却仍恪守 “耕读传家” 的祖训。其祖父罗文秀曾为县学廪生,父亲罗世恩虽未入仕,却精通经史,常于农闲时教授乡邻子弟。这种家学渊源与地域文化的熏陶,为罗坤化的成长奠定了深厚的人文根基。
一、科举之路与早年治学(1845—1875)
罗坤化自幼聪慧颖悟,五岁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过目成诵。据《罗氏宗谱》记载,他十岁时便能讲解《论语》要义,常令塾师惊叹。少年时期,他不仅潜心经史,亦对舆地、兵法等实用之学颇有兴趣,曾手录《读史方舆纪要》中关于江西地形的论述达数万字。修水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清代中后期匪患频发,民间尚武之风与经世思想的交融,使他在治学中形成了 “通经致用” 的理念。
1861 年,十六岁的罗坤化参加童试,以县试榜首的成绩成为秀才。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修水作为战场前沿,屡遭兵燹。他曾随父在乡间组织团练,负责文书工作,亲眼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这促使他在科举之外,更关注现实民生。1865 年,他赴南昌参加乡试,虽未中举,却在闱中结识了后来担任江西学政的著名学者陈宝琛,两人以经义相切磋,陈宝琛对其 “根柢深厚,器识宏远” 颇为赞赏。
此后十年间,罗坤化一边在乡设馆授徒,一边继续备考。他的私塾不仅讲授制艺,亦兼授算术、地理,培养出不少通晓时务的学生。1874 年,他再次参加乡试,以《周礼・地官》义破题,论述 “均田恤民” 之策,考官批其文 “有古大臣风”,终中举人。次年春闱,他赴京参加会试,虽未登进士第,却因在京期间参与《畿辅通志》的编纂工作,得以遍览内府藏书,学术视野更为开阔。
二、仕宦生涯与地方治理(1876—1895)
1876 年,罗坤化以大挑二等授江西广信府铅山县教谕。在任期间,他整顿县学,建立 “经古书院”,每月亲自命题考核,鼓励生员 “不为科举而学,要为经世而学”。铅山多竹,他引导学生研究《考工记》中 “竹人”“匠人” 之职,将经学与当地手工业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颇为新颖。1878 年,铅山遭遇旱灾,他力劝县令开仓放粮,并倡议乡绅设立粥厂,因赈灾有功,获 “五品衔” 嘉奖。
1880 年,罗坤化调任湖南辰州府沅陵县知县。沅陵地处湘西,民族杂居,素有 “蛮烟瘴雨” 之称。他到任后,首先厘清积案三百余件,其中一桩苗汉田界纠纷案,前任官员拖延数年未决,他亲赴实地丈量,依据《大清会典》中 “苗疆田亩以山川为界” 的规定,公平裁决,使苗汉百姓心悦诚服。为改善当地文化落后状况,他捐俸重修辰州书院,延请长沙岳麓书院山长主讲,并设立 “劝学所”,规定每家至少送一名子弟入学,三年后,沅陵童试参考人数较前增加两倍。
在沅陵任上,罗坤化还推行了两项影响深远的举措:一是推广 “区田法”,将北方耐旱的耕作技术引入湘西,使山地亩产提高三成;二是改良 “辰砂” 开采工艺,针对当地汞矿开采中 “穴深则氧绝,工多致坍塌” 的弊端,他借鉴《天工开物》中的 “气井” 技术,设计通风巷道,使矿工伤亡率大幅降低。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民生,亦为他赢得了 “循吏” 的美誉。1885 年,他因政绩突出,升任辰州府同知,分管盐法与河务。任内疏浚沅江险滩二十余处,使商船通行效率提高,时人赞其 “功同李冰”。
1890 年,罗坤化因母亲年迈,乞归养亲,离开服务十年的湖南。返乡途中,他取道湖北、江西,考察各地书院规制,收集了大量地方志乘。归乡后,他并未完全退隐,而是以乡绅身份参与地方事务。1892 年,修水遭遇大水,县城城墙坍塌三十余丈,他主持重修工程,采用 “糯米灰浆” 砌筑法,使城墙坚固异常,该段城墙至今仍存于修水老县城。
三、乡邦文献与文化传承(1896—1909)
回归修水后,罗坤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地方文化建设之中。他深感修水自唐宋以来名儒辈出,但文献散佚严重,遂发起编纂《义宁州志》(修水清代属义宁州)。他遍访县内故老,搜集碑刻、族谱、文集,甚至亲自攀登黄龙山、幕阜山,考察古战场与书院遗址。历时三年,终在 1899 年完成这部共三十六卷的州志,其中 “艺文志” 收录修水历代文人作品达千余篇,“武备志” 详细记载了自南宋至清代的军事沿革,为研究赣西北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除主修州志外,罗坤化还致力于乡贤遗著的整理。他发现明代修水学者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在清代仅有抄本流传,且多有讹误,遂出资聘请刻工,以家藏善本为底本,校勘三年,于 1902 年刊刻行世。此书一出,即被列入 “光绪间江西十大刻书”,受到学界推崇。他还整理了同乡先贤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的《庸庵文别集》,为之作序并刊行。
在教育方面,罗坤化于 1905 年废除科举后,积极推动新式教育。他联合修水士绅,将县城的 “凤竹书院” 改建为 “义宁州立高等小学堂”,亲自制定章程,设置国文、算术、格致、体操等课程,并从省城请来留日学生任教。为解决经费问题,他率先捐出田产二十亩,带动乡绅共捐田五百余亩,作为学校基金。该校后来培养出多位知名人物,成为修水近代教育的发源地。
晚年的罗坤化,仍关心时政,思想开明。1906 年,他在修水创办《修水白话报》,用通俗语言宣传新政,开设 “农桑新法”“时事问答” 等栏目,使闭塞的山区百姓得以了解外界变化。他还支持儿子罗振常赴日本留学,学习师范教育,其子后来成为著名的出版家,参与创办了上海蟫隐庐书局,刊刻了大量古籍。
1909 年春,罗坤化偶感风寒,竟一病不起,于农历三月十五日逝世,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他手书 “存诚” 二字留给子孙,意为 “存诚于心,虽死犹生”。他的逝世令修水百姓悲痛不已,出殡之日,自县城至渣津的二十里路上,自发前来送葬的民众达数千人。
四、后世影响与人物评价
罗坤化的一生,横跨道、咸、同、光、宣五朝,是晚清中国传统士大夫向近代转型的典型代表。他既有科举入仕的传统路径,又有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既有维护文化传统的坚守,又有接纳新知的开放。在地方治理中,他将儒家 “民本” 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施政措施,在沅陵推广区田法、改良矿冶,在修水主持赈灾、重修城墙,皆体现了传统士大夫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担当。
在文化传承方面,他主修的《义宁州志》成为研究赣西北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整理的乡贤遗著使修水的学术传统得以延续。尤其是在新旧教育转型之际,他积极推动新式学堂的创办,为修水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的人才,这种眼光在当时的乡绅中实属难得。
修水近代名人陈三立在为罗坤化所作的《墓志铭》中评价道:“公以经术饰吏事,其治沅陵也,如良医之剂沉疴;其修州志也,如老吏之掌故牍。晚岁倡新学,开风气,又若追风之先觉。” 这段话准确概括了罗坤化兼具儒者、能吏、先知的多重身份。
如今,在修水县档案馆中,仍保存着罗坤化当年编纂的《义宁州志》稿本,以及他写给儿子的家书手迹。这些遗物无声地诉说着一位传统士大夫在时代巨变中的坚守与探索。罗坤化虽未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下显赫声名,却以其在地方治理与文化建设上的实绩,成为晚清基层社会 “士绅力量” 的一个缩影,他的事迹也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4 15:23
上一篇:傅彪下一篇:欧阳学端
恭亲王奕䜣次子
清朝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改革家
茶工祖师
创新引领者
唐代道士、著名道仙
落马官员
湖北省委原书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江苏省委原书记
明清小说四大家]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开国大校
能臣干吏
开国少将,原总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沭阳人物
澳大利亚前总理
清末“广东四大状师”
茶工祖师
革命烈士
著名教授
茶工祖师
革命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