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三多[公元1899年-1980年]: 浙江温州苍南人物 叶三多(1899—1980),原名昌箴,又名叶德,浙江温州苍南灵溪人,中国现代药学界的杰出学者与教育家,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闻名。 一、生平轨迹:从勤工俭学到学界泰斗 早年求学与赴法经历:191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药科后,与堂弟叶九如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先后从事钳工、木工、制药技师等工作,甚至以扛木头、擦皮鞋维持生计,却始终坚持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堂弟病逝后,他深感医药对生命的重要性,遂立志深耕药学领域。此后,他游历德、比、奥等国游学,最终进入巴黎大学药学院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国际学术视野。 归国后的职业生涯:1926年回国后,叶三多短暂任职于上海固本药厂、华美药行,后长期投身医药教育与科研,历任浙江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药学院生药学教授等职,主讲生药学、药用植物学、调剂学等多门课程,成为我国药学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二、学术贡献:横跨多领域的药学先驱 语言与学术积淀:精通法、英、德、日、俄等多国语言及拉丁文,广泛研读各国生药学、植物学、药物化学著作,为引入西方药学理论与技术奠定基础。 教材与著作编纂: - 1937年编著《生物学》(下册),系统介绍植物学与药物学关联知识; - 参与编写《新医学辞典》《药学撷要》《生药学》《药材学》《中华药学》《江苏药材》《中药志》等多部教材与权威参考书,其中《生药学》成为新中国初期药学教育的核心教材之一; - 作为《中国药典》编辑及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药典的编纂与修订,推动我国药学标准化进程。 药用植物鉴定与研究:擅长药用植物形态鉴定与同名异物药材考证,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解决了中药材鉴别中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教育与社会贡献:桃李天下的师者风范 育人理念与实践: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即使年逾花甲仍坚持参与药用植物野外教学,指导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其学生中不乏知名学者,如中药炮制学家王孝涛,传承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 家国情怀与无私奉献: -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在抗美援朝期间带头签署反细菌战决心书、捐献飞机大炮; - 将数千册珍贵藏书捐赠浙江医学院,助力药学教育发展; - 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等职,积极为药学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四、个人品格:淡泊名利的学术典范 叶三多一生简朴,不嗜烟酒,将精力全情投入学术。晚年身患严重尿血症,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阶段。他热爱音乐,兼具人文素养,展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知识分子气质。其治学以“严谨求实”为准则,处世以“谦逊淡泊”为底色,成为后辈学者敬仰的楷模。 结语 叶三多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药学事业从萌芽到发展的缩影。他以勤工俭学的坚韧、横跨多国的学术视野、深耕教学的执着,为我国药学教育与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中,更在于对国家、对学科的赤忱热爱。作为温州苍南走出的杰出学者,他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科学道路上勇毅前行,践行“以药济民”的崇高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