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力峰:在分子世界中开拓创新的科研先锋
在当代科研领域,迟力峰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物理化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1957年10月,迟力峰出生于吉林长春,这座充满北国风情的城市,赋予了她坚韧与执着的性格特质,也为她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拼搏奠定了基础 。
迟力峰的学术之路,始于吉林大学。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这一重大变革为无数有志青年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迟力峰便是其中之一。她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成功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迟力峰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展现出了对物理和化学学科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继续深造,于198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她开始涉足分子和表界面方向的研究,从此与这一领域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长达四十余载的科研探索之旅。
1985年硕士毕业后,迟力峰获得了前往德国继续求学的宝贵机会。她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沉浸于前沿的学术氛围中,跟随知名导师深入钻研物理化学领域的课题。1989年,迟力峰成功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从1990年至1993年,她先后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化学系和BASF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段经历,让她接触到了世界顶尖的科研资源和先进的研究理念,进一步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为她的科研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储备 。
1993年,迟力峰任职于德国明斯特大学,从最初的组长、讲师逐步晋升。1997 - 2000年,她荣获德国北威州教授资格奖学金(Lisa - Meitner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她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1999年,迟力峰获基金委“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出青年B类),这也体现了国内科研机构对她的关注与支持。2000年,迟力峰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取得教授资格,并在2004年至2014年期间担任该校物理系教授。在德国的这段科研岁月里,迟力峰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
迟力峰在科研上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她的研究领域聚焦于表面分子科学,其中涵盖了多个重要方向。在表面分子自组装行为的研究中,她深入探究分子结构、生长条件等因素对分子组装结构的影响与调控机制。为了获取精准的研究数据,她主要运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这一先进技术手段,从微观层面观察和分析分子的组装过程和结构特点。例如,通过对不同分子在特定表面上的组装行为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她揭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决定分子最终组装成的结构形态,这为理解和控制分子组装过程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依据 。
表面在位化学是迟力峰重点钻研的另一个前沿领域。这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精准化学合成方法,通过激活前驱体分子在表面完成分子的活化、迁移以及偶联,从而制备传统合成法难以获得的功能分子及聚合物。迟力峰运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先进设备,从原子分子层面深入开展对反应机理、反应过程、中间态及产物的研究。特别是在对功能分子电子态及催化活性的系统表征方面,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她的研究成果为设计和拓展新型分子材料的原子级精准制备与性质表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 。
迟力峰还致力于功能分子材料与结构表面的研究,着重探索有机半导体生长、调控及其在器件方面(如OFET、Micro - OLED、gas sensor等)的应用。她通过对有机半导体材料在不同结构表面上生长过程的精确控制和性能优化,为开发高性能的有机电子器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表面微区物理性质表征方面,迟力峰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在纳米尺度上对表面结构、形貌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表面的微区物理性质,包括电学、磁学、力学等性质进行精准表征,为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观性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迟力峰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揭示了分子组装和单键反应的规律,从单分子层面上为人们带来了对表面物理化学过程和表面在位化学反应的全新认知。在多年的研究积累中,她率先提出利用界面和动态过程调控分子聚集的方法,成功构建出宏观尺度下亚微米周期性结构,为解决组装体系难以长程有序这一长期困扰科研界的基本科学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途径。她利用金属单晶表面的结构及催化效应,在温和条件下巧妙实现了正构烷烃的聚合,并提出了分子在表面上选择性活化和偶联的新策略,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根据2021年12月中国化学会网站显示,迟力峰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任务项目等。在学术论著方面,她成果斐然,先后在包括《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还为9本专著撰写章节,并主编Wiley纳米丛书专著一部,主编《中国科学》表面分子与超分子专刊一册。这些论文和著作不仅展示了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也为全球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迟力峰的科研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2016年,她荣获美国ACS Nano Lectureship奖,成为中国高校科研人员中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这一奖项充分肯定了她在纳米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2017年,迟力峰又斩获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该奖项每两年仅颁发给12位全球在化学或化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科学家,迟力峰能够获此奖项,不仅是因为她在界面组装和表面在位化学领域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学术特色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还因为她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0年,迟力峰入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国化学会首届会士,这进一步彰显了她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
迟力峰不仅专注于自身的科研工作,还十分重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2003年至2011年,她担任吉林大学超分子材料与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教授,积极推动国内外科研资源的整合与交流,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贡献力量。2012年,迟力峰毅然回到国内,加盟苏州大学FUNSOM研究院担任特聘教授,并在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她希望能够为国内的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在苏州大学,迟力峰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她亲自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教导。与迟力峰相识多年的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张海明评价她是团队的主心骨,在她的带领下,团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 。
迟力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她认为好奇心是科研发展最强有力、最持久的动力,因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问题和挑战传统观念。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郝争明回忆,他最早在2017年与迟力峰相识,多年来,迟力峰不仅在科研方面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在生活中也时常关心学生,为他们加油鼓劲。迟力峰为人低调,总是深入科研一线,与同学们一起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尽管她自身科研任务繁重,但在面对学生们不同方向的课题时,她总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精确地指出每一个实验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 。
迟力峰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尊重和赞誉。中国化学会对她作出高度评价:迟力峰在表面分子科学领域贡献突出,在单键水平上诠释了化学键成键、断键及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表面物理化学的发展。她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迟力峰从长春走向世界,又回归祖国,在物理化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展望未来,相信迟力峰将继续带领她的团队在分子世界中深耕细作,取得更多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事业进步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