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小秋:京剧程派艺术的传承之光
迟小秋,原名迟树新,1965 年 10 月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是中国内地杰出的京剧女演员,也是程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她在京剧领域成就斐然,身兼数职,如北京京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青年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同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常委、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及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
迟小秋的艺术之路始于 1977 年,彼时她踏入辽宁阜新戏校,开启学戏生涯。1981 年,她有幸跟随程砚秋大师的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正式研习程派艺术。1983 年 4 月 1 日,在北京,迟小秋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也在此时改名为 “迟小秋”。1984 年,年仅 19 岁的她便凭借卓越的表演实力,荣获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 “梅花奖”,成为获此殊荣最年轻的演员,同年还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1992 年,迟小秋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政府津贴。1993 年,她在 “梅兰芳金奖大赛” 中获提名奖第一名,并于 1997 年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2005 年,她入选《中国京剧百美图》,同年 12 月调入北京京剧院,担任领衔主演,且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08 年,她主演的《锁麟囊》被拍摄成数字电影,同年她还担任了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11 年,迟小秋获得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 “终身艺术成就奖”,2012 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迟小秋的演艺生涯佳作频出,她主演的《锁麟囊》《窦娥冤》《荒山泪》《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玉堂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审头刺汤》等程派传统经典作品,皆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璀璨明珠。她多次率团奔赴全国各地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甚至远渡重洋至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演出,在海内外戏剧界声名远扬。她是梅兰芳大剧院、天蟾逸夫大剧院、长安大剧院的主演之一,也是央视空中剧院的常客。2015 年 2 月,迟小秋登上央视春晚,与吕洋、郭伟等共同表演戏曲集萃《梨园芳华》。2016 年 2 月,在长安大戏院,她收蒲雪晴为徒。2018 年 9 月,迟小秋赴中国台湾参加《梨园雅集两岸京剧名家演唱会》。2019 年,《程砚千秋 —— 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专辑》首发。2020 年,她参加了北京演艺集团主办的 “2020 新年京剧晚会”。2021 年,她登上《2021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的舞台。2023 年 2 月,迟小秋任职北京京剧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青年团党支部书记、团长。2025 年 1 月 28 日,她再度登上《2025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戏曲《声动梨园》 。
迟小秋出生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偏远山村的农家。自幼,她便对唱歌跳舞展现出浓厚的兴趣。1978 年,年仅 13 岁的她成功考入阜新市京剧学员班。在学员班期间,迟小秋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不到两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穆桂英大破天门阵》。1979 年,在阜新市首届艺术表演大会上,她凭借此剧荣获一等奖 。
在个人生活方面,迟小秋的父亲曾担任村支部书记,其吃苦在前的做事风格,深深影响着迟小秋。迟小秋的儿子名为洪祺森 。
迟小秋在艺术上的造诣备受赞誉,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称赞她为 “程派艺术的标准传人”。她对程派以气催声的发音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演唱过程中,极为注重声、腔、意、气的协调运用,以情带声,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她十分讲究音量的收放,唱腔的抑扬对比鲜明。其演唱既有程派所特有的寓刚于柔、幽咽委婉的显著特点,又融合了自身雅丽清馨、圆熟优美的独特风格,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演唱风格。在表演上,迟小秋的身段和水袖功夫深厚,能够巧妙地借助身段和水袖,细腻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不仅如此,迟小秋在继承程派艺术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其中,新编大型历史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胡笳》等作品,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其独具特色的唱功和表演,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迟小秋的艺术成就与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精湛的表演技艺上,更体现在她对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与弘扬的不懈努力中。她始终坚守在京剧舞台上,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京剧界的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