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承灏,1938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
汪承灏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汪承灏:声学领域的探索者与开拓者
1938年1月,汪承灏在江苏南京呱呱坠地。1954年,他从南京市第一中学毕业,随后凭借优异成绩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职,开启了在科研领域的漫长征程。1986年起,汪承灏担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深耕声学研究。2001年,他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心系科研传承,2019年6月,还出席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1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活动。
在科研成就方面,汪承灏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成果。他建立了压电晶体表面激发产生弹性波场完整的Green函数理论,这一理论在国际上备受认可,被视作“分析声表面波激发和传播的最严格的方法”。基于该理论,他进一步发展出涵盖压电晶体表面激发、传播、衍射和散射的理论体系,成为声表面波技术的核心理论基石。此外,他还成功研发出多种声表面波和高频体声波器件及系统,部分成果已实现实际应用,切实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落地。
汪承灏的创新思维还体现在提出压电可调频换能器原理,基于此原理可构建捷变频声源;以及压电阻尼原理,该原理使得压电材料能够作为振动阻尼材料使用。他还发现了声空化发光准确发生在空化气泡闭合崩塌瞬刻这一现象,这一发现曾引发国际物理界的广泛关注。除了上述重要成果,在声空化效应、超声换能器和振动系统、功率超声、声悬浮、超声聚焦和成像、压电薄膜、可调焦声学显微镜、声学时间反转方法以及声学微机电系统(MEMS)等诸多领域,汪承灏同样做出了极具价值的研究工作。1999年,他成立了声学MEMS实验室,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平台。
学术成果上,截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数据,汪承灏已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9项。在科研奖励方面,他收获颇丰,荣获国家奖项4项、科学院重大成果奖6项等众多荣誉。
在人才培养领域,汪承灏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魏炜、乔东海、黄歆等博士研究生,以及张晓辉、李亚奇、张迪等硕士研究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于无线电物理、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专业不断钻研,为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凭借突出的贡献,汪承灏收获诸多荣誉表彰。199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7年,荣获中国物理学会颁发的饶毓泰物理奖;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他还被评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评价汪承灏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研事业,在科研工作中学风正派、态度严谨,为中国超声事业作出了重大的系统性贡献。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也高度肯定他,认为他为中国超声学和物理声学研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发挥了关键作用 。汪承灏以其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卓越的科研成就,在声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