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镇(1918年11月9日-1996年1月4日),上海人,古脊椎动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周明镇: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
周明镇,这位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熠熠生辉的人物,1918 年 11 月 9 日出生于上海。彼时的上海,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正经历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周明镇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周翰澜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北平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任教,是一位数学教授;母亲张瑾如知书达理,是具有时代意识的新女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周明镇自幼便受到良好的现代科学文化熏陶,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全面打响,国家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年轻的周明镇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踏上求学之路。他孤身一人流亡到长沙,进入湘雅医学院细菌专科学习。然而,时局的动荡使得他的学业之路充满波折,后又转至贵阳,在西南公路局公务科担任练习生。尽管生活艰苦,工作繁忙,但周明镇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法文和世界语,不断充实自己。1939 年,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地质学的热爱,成功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在大学期间,周明镇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于 1943 年顺利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
1946 年,周明镇前往台湾地质调查所担任技士。但他深知,自己对古生物学的热爱和追求需要更广阔的学术舞台。于是,1948 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在美国,他先后在迈阿密大学和里海大学深造,于 1948 年获得迈阿密大学硕士学位,1950 年获得里海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周明镇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古生物学研究理念和方法,这为他日后回国开展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1949 年至 1951 年,他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1951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周明镇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先在山东大学担任副教授,1952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组,而这个古脊椎动物组正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前身。自此,周明镇开启了他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事业奉献的辉煌篇章。
1956 年,周明镇加入九三学社,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1957 年,他与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一研究所的成立,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
1959 年起,周明镇主持领导中苏中亚古生物考察。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尤其是中苏关系破裂后,继续推进这项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周明镇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带领考察队克服重重阻碍,深入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科学考察和发掘工作。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许多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周明镇对考察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研究范围不仅涵盖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还延伸至系统生物学、历史动物地理学、古气候学等多个领域,在国际古生物学界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周明镇主持了长达 10 年的华南红层考察。这一考察意义重大,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独特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曾被认为是 20 世纪国际古生物学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的研究进程,也为世界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依据。1960 年,周明镇记述了中国第一件古新世原恐角兽化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一项空白。1962 年,他领导和参与了华南红层考察,为深入研究中国南方地区的古生物演化和地质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象化石研究方面,周明镇也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 年至 1974 年期间,他系统地观察研究了中国各地出土的大量象化石。通过对这些化石的深入分析,他与团队合作出版了总结性的专著《中国的象化石》。这部专著内容详实,研究深入,成为中国国内外专家在研究象化石及相关领域时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为中国象化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0 年,周明镇凭借其在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事业辛勤付出的褒奖。此后,他继续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发光发热。1983 年,他担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积极推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科普教育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古生物学的魅力。1979 年至 1984 年,周明镇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在领导岗位上,他积极推动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为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了研究所的整体发展。
周明镇一生发表学术论著 190 余篇(部),主持编译专业论著 4 部。他的论著涵盖了古脊椎动物学的多个领域,如《我国的古动物》《动物的发展与人类的起源》《脊椎动物进化史》等。这些著作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为国内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升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周明镇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成绩斐然。在中国古生物界,他以敢于把重担交给学生而闻名。他经常将自己已有构想或腹稿的重要材料交给学生去做,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他对学生的论著尤其是处女作要求极为严格,从选题、研究方法到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悉心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周明镇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对于刚进入研究所的大学生,他要求他们补学地学或生物学的基础课程,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他深知具备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格外注意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除组织英语进修班外,他还亲自为学生开设法语课,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改革开放后,周明镇积极推荐有条件的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让他们接触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以期尽快缩小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截至 1996 年 1 月,周明镇培养了近 20 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大多成为了科研和管理领域的骨干力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夔、王元青、王原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继续传承和发扬周明镇的学术精神,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社会兼职方面,周明镇身兼数职,为推动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名誉教授,将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科研经验传授给更多学子。他曾任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第四纪地质及冰川学会副主任、美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莫斯科自然博物馆协会外籍委员、美国人类起源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等。通过在这些学术组织和机构中的任职,周明镇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993 年,周明镇获得了有 “古脊椎动物学界诺贝尔奖” 之称的罗美尔 — 辛普森奖章,他是北美以外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一荣誉是国际古生物学界对他一生卓越贡献的最高赞誉,也是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高度认可。
1996 年 1 月 4 日,周明镇在北京逝世,享年 78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和敬业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是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体系的缔造者,被尊称为 “中国恐龙研究之父”。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在古脊椎动物学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他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推动中国古生物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002 年,朱敏、赵文金、贾连涛等在宁夏青铜峡发现了一种 3.7 亿年前的大型肉鳍鱼类化石,为纪念周明镇,他们将这条古鱼命名为 “周氏鸿鱼(Hongyu chowi)”。这一命名,不仅是对周明镇学术贡献的铭记,更是对他为中国古生物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崇高敬意。周明镇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古生物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