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之英

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

吴之英

吴之英[公元1857年-1918年] 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人物
吴之英,字伯朅,号蒙阳渔者,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曾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戊戌维新失败,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有《寿庐丛书》七十二卷著述传世。当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赵熙称赞:“其书瑰玮”。
吴之英生平详述

一、少年求学与学术启蒙(1857-1878)

吴之英,字伯朅,号蒙阳渔者,清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于四川雅州府名山县(今雅安市名山区)一个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耕读,祖父吴文彩为当地名儒,父亲吴世贤虽未入仕途,却精通经史,重视子女教育。这种家庭环境为吴之英的早期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幼年时期的吴之英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五岁便能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七岁开始研习“四书五经”。他常常在祖父的书房中一坐便是整日,对古籍中的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据《名山县志》记载,一次父亲考校他《论语》中的段落,年仅八岁的吴之英不仅能流畅背诵,还能对“学而时习之”一句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习”不仅是温习,更应包含实践之意,令长辈们惊叹不已。

十三岁时,吴之英进入当地私塾就读,师从名儒李廷栋。李廷栋学识渊博,尤其擅长考据之学,这对吴之英后来的学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私塾期间,他除了完成规定的功课,还大量阅读诸子百家之书,对《庄子》《墨子》等典籍有独到理解。他曾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墨子兼爱,与孔子仁爱,其根本虽异,然皆以利天下为归。”这种早期的比较思维,显示出他不同于一般学童的学术视野。

光绪元年(1875年),十八岁的吴之英参加童子试,以第一名的成绩中秀才,成为当地闻名的少年才子。中秀才后,他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前往雅州府学继续深造。在府学期间,他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学友,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同时开始接触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当时,一些传教士带来的几何、天文书籍引起了他的兴趣,他曾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体会,认为西方学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可补中学之不足”。

二、科举之路与学术转向(1879-1894)

光绪五年(1879年),吴之英赴成都参加乡试。尽管他学识渊博,但初次参加省级考试仍显紧张,最终未能中举。这次失利并未打击他的信心,反而让他更加沉下心来钻研学问。他回到名山,将自己关在书房中,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尤其对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进行了深入研究。

光绪八年(1882年),吴之英再次参加乡试,依然落榜。连续两次失利让他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科举取士,重帖括而轻实学,虽中举又何益?”此后,他虽然仍未放弃科举,但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经史子集的研究中,尤其是对巴蜀文化的发掘。

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之英第三次参加乡试,终于以优异成绩中举,时年二十九岁。中举后,他并未立即赴京参加会试,而是接受四川学政张之洞的邀请,担任尊经书院襄校(助教)。尊经书院是当时四川的最高学府,聚集了众多学术名流,张之洞正在此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

在尊经书院任职期间,吴之英迎来了学术上的重要转折。他不仅与廖平、宋育仁等著名学者切磋学问,还接触到大量西方译著。张之洞的藏书楼中有许多关于西方政治、经济、科技的书籍,吴之英如饥似渴地阅读,逐渐形成了“通经致用”的学术理念。他认为,研究经学不应局限于考据训诂,而应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寻求治国安邦之道。

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之英赴京参加会试,不幸再次落榜。这次落榜让他彻底看清了科举的局限性,决心放弃仕途,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回到四川后,他先后在资州艺风书院、成都尊经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学生后来回忆说:“吴先生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将经史子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听后令人豁然开朗。”

三、学术成就与著书立说(1895-1911)

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吴之英深感学术研究必须服务于现实。他开始系统整理巴蜀文化典籍,认为巴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一直未被充分重视。他在《巴蜀古史论述》中写道:“巴蜀之地,禹生石纽,文王降生,其文明之早,不亚于中原。”

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吴之英投入到《寿栎庐丛书》的编纂工作中。这套丛书共收书24种,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易理变通》《经术臆言》《文心雕龙校正》等著作。

《易理变通》是吴之英的经学代表作,他在书中突破了传统易学的象数、义理之争,提出“易理通于人事”的观点。他认为,《周易》不仅是占卜之书,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经典,其中的阴阳变化之道可以应用于社会治理、人生修养等各个方面。他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周易》中的卦爻辞进行了新的诠释,如在解释“革卦”时,他写道:“革者,变也。当今之世,不变法不足以图存,然变法必顺乎民心,合乎时势。”这种将经学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经术臆言》则集中体现了吴之英的学术思想。他在书中对儒家经典中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如对“君为臣纲”的观念,他认为:“君臣之道,当以义合,而非以势压。君若不贤,臣可去之。”这种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显示出他的学术勇气和批判精神。此外,他还在书中探讨了井田制、分封制等古代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

在文学方面,吴之英的《文心雕龙校正》对刘勰的《文心雕龙》进行了详细的校勘和注释。他通过对比多种版本,纠正了前人注释中的许多错误,并对书中的文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文质彬彬”,既要有优美的形式,又要有充实的内容,反对当时文坛上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不良风气。

除了学术著作,吴之英还擅长诗文创作。他的诗文风格古朴典雅,又蕴含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如他在《感事》一诗中写道:“烽火照幽燕,苍生泣路歧。谁能挽狂澜,一洗神州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有志之士的呼唤。他的散文更是被誉为“雄深雅健,有两汉之风”,代表作《汉州书院记》《重修蒙顶山禹王宫记》等,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地方历史文化资料。

四、投身新政与教育实践(1898-1911)

戊戌变法期间,吴之英积极支持维新运动。他与宋育仁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担任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在《蜀学报》上,他撰文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呼吁四川进行变法改革。他在《论四川宜开矿务局》一文中指出:“四川矿产丰富,若能开采,不仅可以富国强兵,还能解决民生问题。”他还主张发展教育,培养新式人才,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变法失败后,《蜀学报》被迫停刊,吴之英受到清政府的监视,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参与创办成都府中学堂(今成都石室中学),并担任监督(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他推行新式教育,开设了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还聘请了一些留学归来的教师。他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了推动四川教育的发展,吴之英还积极参与地方教育事务。他担任过四川学务公所议绅,参与制定了四川的教育规划。他建议在各府州县设立中小学堂,普及基础教育,同时创办高等学堂,培养专门人才。他还主张发展职业教育,开设农、工、商等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实践中,吴之英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他制定了严格的校规,要求学生“敦品励学,爱国爱乡”。同时,他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让他们了解社会现实,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四川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

五、晚年岁月与文化传承(1912-1918)

辛亥革命胜利后,吴之英感到无比欣慰,他在日记中写道:“数千年帝制一朝倾覆,共和政体得以建立,此乃天下之公幸也。”然而,他很快发现,革命后的社会并未如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军阀混战、政治腐败依然严重。失望之余,他决定退出政治舞台,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晚年的吴之英居住在名山蒙顶山下,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寿栎庐”,取“无用之用”之意,每天读书、著述、教学,乐在其中。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热情,继续整理和研究巴蜀文化。

他先后完成了《方言据》《音韵学》等著作,对四川方言和音韵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方言据》中,他收集了大量四川方言词汇,考证其来源和演变,为研究四川方言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音韵学》则系统阐述了汉语音韵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除了著书立说,吴之英还十分重视对后学的培养。他在家中开设私塾,免费教授乡里子弟。他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如蒙文通、张森楷等。蒙文通在回忆老师时说:“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不仅教我们读书,更教我们做人。他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

1918年,吴之英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逝世是四川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巴蜀文化的传承,叮嘱家人将自己的藏书和手稿整理出版。

六、历史评价与影响

吴之英是清末民初四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为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上,他兼通经史子集,对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在易学和巴蜀文化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的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蕴含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蒙文通、徐中舒等著名学者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将巴蜀文化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教育上,他积极推行新式教育,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四川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教育思想强调“通经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思想上,他主张变法维新,支持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也为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吴之英的一生,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生,也是致力于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学术成就和教育实践,诠释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如今,在他的家乡名山,人们修建了“吴之英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2 22:28
上一篇:高月明下一篇:余念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北京大学校长
海南进士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藏书家、学者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开国大校
澳大利亚前总理
革命烈士
辛亥革命的坚强志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
民国滇军将领、陆军中将
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
戊戌六君子这之一
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
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
清李蓝起义的著名将领
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种茶始祖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