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藻(1881~1918.5.12)字戟勋,号采芹,又号铁峰道人。蒙化直隶厅马房厂村人。历任滇军第二军第一梯团长张开儒部少将秘书长,军政府陆军部次长,交通部次长、军政府总务厅长等职务。
字戟勋,一字采芹,别号铁峰道人,云南蒙化(今巍山)人。1910年入选陆军部调考军医学生,同年冬赴天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与李时珍组织京津同盟会。1912年1月,与唐兆熊等起事天津,分攻各署,战败被擒,受刑讯后获释。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参议。1918年4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军部次长。同年5月被桂系军阀莫荣新逮捕,12日遭杀害。
# 崔文藻:为革命理想抛洒热血的先驱
崔文藻出生于一个充满传统教育氛围的家庭,在祖父崔瑜的严格教导下,他自幼饱读私塾典籍,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崔文藻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厅城文华书院高小。在求学过程中,老师刘钜卿的教诲“立学贵先立品,士当以气节为先,幸勿负尔天赋”深深印刻在他心中,激励着他不断追求高尚品德与远大志向。此后,他顺利升入初中部,凭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当时,一些商人冒险从缅甸将《民报》等禁书运入蒙化。崔文藻偶然接触到这些进步书籍后,如获至宝,立刻被其中反清的民主新思想所吸引。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冬,崔文藻在昆明高等学校以最优成绩毕业。然而,彼时云贵总督锡良大肆迫害革命党人,崔文藻义愤填膺,与王丕和、苏绍汉、张寿山等人秘密谋划刺杀锡良,试图改变这黑暗的局势。不幸的是,计划泄露,王丕和、苏绍汉、张寿山三人被捕,崔文藻被迫辞学暂避。
就在此时,孙中山派杨振鸿回到云南,在学院坡组织秘密会。崔文藻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投身革命事业。不久后,为了云南七府矿产权益,他与法国人展开激烈交涉,四处奔走呼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他的正义之举却招致当权者的嫉恨,被捕入狱。所幸在杨振鸿等人的全力营救下,崔文藻无罪释放。
宣统二年(1910 年)冬,陆军部到昆明调考军医学生,崔文藻凭借出色的能力应考被录取,随后前往天津军医学堂读书。在求学期间,他并未将精力局限于学业,而是积极联络各省志士,持续开展反清救国活动,时刻准备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贡献力量。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崔文藻与白雅雨、王法勤、王葆贞、边洁清、周予党、凤迪鸣等人,在天津法租界迅速组织革命机关,积极响应武昌起义。他亲自前往保定,策动北洋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进攻北京,同时与汪精卫、李时珍、黄以镛、易昌职、孙炳文、魏尧、赵铁桥、甄元熙、罗树勋、陈宪门等人组织京津同盟会,致力于发动北方军队响应民军,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 29 日,崔文藻带领由 20 名手枪队队员和 20 名炸弹队队员组成的队伍,向天津都督署和清军巡警总署发起进攻。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此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崔文藻不幸被捕。清军对他严刑拷打,致使他血肉模糊,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被拘禁于北洋行营监狱期间,崔文藻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丈夫何故锁眉头,国耻填胸能勿愁;革命由来天赋职,伤心惟恐世沉浮。文明时代遭缧絏,专制余威压楚囚;若得化龙飞出去,定倾东海向西流。”字里行间,尽显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直到 2 月 15 日,南北实现共和,崔文藻才重获自由。
1913 年 7 月,孙中山发动讨袁二次革命。尽管崔文藻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他毅然投身到这场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在京、津、穗等地来回奔走。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南下广州,加入滇军第二军第一梯团长张开儒部,担任少将秘书长,积极协助张开儒制定军事方案,为革命事业出谋划策。
1917 年 7 月,孙中山从上海抵达广州,发动护法运动。同年 9 月 1 日,军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崔文藻为陆军部次长,同时兼任交通部次长、军政府总务厅长等重要职务,并让他主办机关报《珠江日报》。在广州,崔文藻全身心地投入到军政府军队的组建工作中,全力支持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
然而,革命之路充满坎坷。1918 年 5 月 12 日中午,广东军阀莫荣新公然叛变。在逮捕陆军部总长张开儒后,又将崔文藻残忍杀害。崔文藻为了革命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