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董贯之

清末民初画家

董贯之[公元1881年-1931年,清末民初画家] 云南玉溪峨山县人物
董贯之,原名董一道,字贯之,云南玉溪人,清末民初画家。早年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师从姜丹书、李叔同研习中西绘画技法。
1900年代起投身艺术创作,1914年出版钢笔绘制《古滇土人图志》,记录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与服饰,系云南早期钢笔画代表作。1915年国画获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奖后,返昆明创办“贯之美术馆”,兼任多所高校图画教师及省参谋处技士。1916年创作《护国军誓师图》等战争题材系列作品。常年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写生,将西洋画法融入本土题材创作,曾多次拒绝外籍人士购画请求。
董贯之:清末民初滇中画坛的笔墨行者  

一、滇南故里的丹青萌芽(1881—1900)  

董贯之,名策,字贯之,1881年生于云南玉溪峨山县甸中镇一个普通农家。峨山地处滇中腹地,山环水绕的自然风貌与多民族杂居的人文环境,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埋下了最初的伏笔。其父虽以农耕为业,却崇尚诗书,家中藏有少量古籍与字画,这成为董贯之接触艺术的启蒙教材。  

幼年的董贯之体弱少言,却对描摹自然有着天生的敏锐。他常以树枝为笔、泥土为纸,勾勒田间的草木虫鱼,或临摹家中旧书上的绣像插图。12岁时,当地一位落魄的秀才见其画作初具灵气,便赠予他一本《芥子园画谱》。这本画谱成为他最早的绘画教科书,他每日临摹不辍,从山石皴法到花鸟勾勒,逐渐掌握了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  

1895年,峨山遭遇旱灾,家境日渐窘迫。14岁的董贯之不得不辍学,随同乡赴昆明谋生。在昆明,他先是在一家纸扎铺当学徒,负责绘制冥纸、纸扎上的纹样。这份工作虽属民间工艺,却让他接触到了云南本土的民俗绘画风格——色彩浓烈、造型稚拙,尤其是对龙凤、花鸟等题材的处理,充满了乡土艺术的生命力。工作之余,他常到滇池边写生,观察水鸟游弋、山峦倒影,将自然景象融入笔端。  

二、京华求学与画风嬗变(1901—1911)  

1901年,董贯之的绘画天赋被一位赴滇采购药材的山西商人看中。商人见他临摹的山水小品笔法稳健,便资助他前往北京求学。这一年,20岁的董贯之第一次走出云南,历经数月跋涉抵达京城。他考入了当时初具规模的京师美术学堂(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系统学习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素描、水彩技法。  

在北京的十年,是董贯之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期。他师从山水画家陈师曾、花鸟画家王梦白,深受“海派”与“京派”艺术的影响。陈师曾主张“文人画之价值在于写意”,这让董贯之开始反思早期民俗绘画的匠气,转而追求笔墨中的文人意趣;王梦白则擅长以没骨法绘花鸟,设色清雅,造型灵动,启发了他在花鸟画领域的探索。  

他常到故宫临摹古画,从宋元山水的“高远”“深远”构图中汲取养分,尤其痴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倪瓒的疏淡笔法。同时,他也接触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尝试将透视、光影等技法融入中国画创作。1905年,他创作的《滇南秋色图》在京师美术学堂展览中获奖,画中以淡墨皴染云南的红土山峦,又以赭石、花青点染秋树,既有传统山水的意境,又暗含对故乡地貌的写实描绘,展现了他融合南北画风的早期探索。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动荡,董贯之被迫中断学业,经天津、上海辗转返回云南。临行前,陈师曾赠他一幅《墨梅图》,题字“滇南有高士,笔墨见真性”,既是对他艺术品格的肯定,也预示着他此后回归本土的创作道路。  

三、滇中画坛的承启者(1912—1925)  

回到云南后,董贯之先在昆明一家报社担任美术编辑,负责绘制时事插画与报刊题图。这一时期,他的画风更趋成熟,既保留了传统笔墨的韵味,又融入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性。1915年,他创作的《护国讨袁图》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蔡锷在云南起兵的场景,人物造型简练,场景转换流畅,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他将艺术与时代结合的代表作。  

1918年,董贯之回到故乡峨山,在甸中镇开设“贯之画馆”,以卖画、授徒为生。他的绘画题材逐渐聚焦于滇中本土:哀牢山的云雾、抚仙湖的渔舟、彝乡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梯田……他用传统的水墨技法表现云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创了“滇派山水”的雏形。代表作《哀牢山居图》以披麻皴描绘连绵的群山,用花青与石绿渲染密林,山脚下点缀着彝族土掌房,炊烟与云雾交融,既有宋元山水的意境,又充满浓郁的地域风情。  

在授徒方面,董贯之主张“师古人更需师造化”。他带领学生深入山野写生,教导他们观察云南植物的形态——如滇山茶的厚重花瓣、仙人掌的肉质茎干、棕榈树的扇形叶片,这些独特的物象被他提炼为具有地域标识性的绘画语言。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成为云南美术界骨干的人物,如著名画家周霖,其早期创作便深受董贯之影响。  

1923年,董贯之应玉溪士绅之邀,为玉溪文庙绘制壁画。他耗时一年,在文庙大殿四周绘制了《孔子周游列国图》《忠孝节义图》等作品,人物衣纹以“钉头鼠尾皴”勾勒,设色沉稳古朴,兼具教化功能与艺术价值。这些壁画历经百年沧桑,部分至今仍存,成为研究滇中民间绘画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晚年创作与艺术遗产(1926—1931)  

进入晚年,董贯之的艺术风格愈发老辣,笔墨趋于简练,更注重“以意写神”。他常说:“画云南之景,需得云南之魂。”所谓“魂”,既是自然山水的灵秀,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质朴。1928年,他创作的《彝女赶街图》以白描手法勾勒三位彝族妇女的动态:一人背负竹篓,一人手牵孩童,一人挎着竹篮,衣饰上的火镰纹、八角花纹以浓墨点染,背景则以淡墨皴出石板路与远山,寥寥数笔便展现出滇南集市的生活气息。  

除了山水、人物,董贯之的花鸟画亦独具特色。他尤其擅长画玉兰与山茶——云南的山玉兰树形高大,花瓣如莲,他以淡墨勾花瓣,用赭石染花心,再以浓墨点叶,展现出“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的意境;而滇山茶则花大色艳,他借鉴没骨法,直接以朱砂、胭脂泼染花瓣,再用墨线勾勒脉络,显得生机勃勃。  

1930年,董贯之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仍坚持作画。他在生命最后一年完成的《峨山四季图》手卷,分春、夏、秋、冬四段:春绘桃李满山,牧童横笛;夏写稻田翻浪,雨打芭蕉;秋描层林尽染,农妇摘棉;冬画雪山映日,彝寨炊烟。整幅手卷笔墨酣畅,设色明快,既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也是他一生艺术的总结。  

1931年,董贯之在峨山家中病逝,享年50岁。他的逝世让滇中画坛失去了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但他留下的数百幅画作与绘画理念,成为云南美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五、艺术成就与后世影响  

董贯之的艺术成就,在于他首次将云南本土风物系统地纳入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范畴,打破了明清以来滇中绘画多模仿中原画风的局限。他的作品兼具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与民间艺术的质朴气息,形成了“刚健中含秀雅,浓艳中见清逸”的个人风格。  

在技法上,他融合南北画派之长:既吸收了北方山水的雄浑构图,又借鉴了南方花鸟的灵秀设色,更将云南少数民族的图案纹样转化为绘画语言,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他的《滇南百景图》手稿(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记录了20世纪初云南的山川地貌、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后世对董贯之的评价,多聚焦于他对“滇派绘画”的开创意义。当代画家袁晓岑曾说:“贯之先生以滇中为画本,笔墨所至,皆见滇魂。他让云南的山山水水,第一次在中国画中拥有了独特的面孔。”如今,在峨山县文化馆,设有“董贯之艺术陈列室”,展出他的部分传世作品与生平史料,成为传承滇中绘画传统的重要窗口。  

从滇南农家走出的董贯之,以一支画笔丈量了故乡的土地,也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变局中,为云南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的艺术,如同哀牢山中的老松,扎根本土而枝叶参天,至今仍在滋养着滇中画坛的后来者。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1:45
上一篇:李恢下一篇:矣春霖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中国画家
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画家
中国画家
南宋末诗人、画家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
成就斐然的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
中国琴人、画家,吴门画派传人
开国上将
磁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宋朝词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演员、制片人、主持人
清著名诗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中国现代航运先驱
清朝康熙时期名将,内大臣董鄂·鄂硕之子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陈独秀第二任夫人
邳州人物
原中共枫泾区委书记、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宝安区人物
原奉天警务厅督察长
日伪东北自卫军总司令,张学良堂弟
革命烈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
辛亥革命元勋
北京大学校长
辛亥革命的坚强志士
国军陆军上将
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日英雄、双枪老太婆
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家
光泽县历史人物
清末民初画家
护国军将领
云南省原内务厅厅长
清末民初画家
雕塑大师
原双江镇人大代表
民国云南国税厅长
国民党高级军官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