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又新[公元1881年-1920年]+像 云南临沧凤庆县人物 赵又新,原名复祥,字凤阶,凤庆县鲁史镇鲁史村人。幼年就专读于凤山书院,15岁补博士弟子员。自幼聪敏好学,在《岳武穆奉诏班师赋》的补廪应试中,以“一木难支,宋室之偏安已定;百年遗恨,英雄之结局如斯”的名句,表现其鲜明爱憎和敏捷才思。 赵又新(1881 - 1920),原名复祥,字凤喈,是云南临沧凤庆县的杰出人物,也是辛亥革命功臣、护国军名将。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求学与投身革命 赵又新自幼聪敏好学,在凤山书院就读,15岁即补博士弟子员,2年后又以优等食饩,展现出了卓越的学识。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他毅然放弃科举道路,决心投笔从戎,以军事救国。 1904年,赵又新获得公费留学机会,前往日本振武军事学校深造。次年,他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之后,他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工兵科学习,进一步深入学习军事知识,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辛亥革命中的表现 1909年,赵又新毕业回国,未参加清政府例行的统考和见习,而是溯长江而上,考察沿江军事情况。至四川,他被护督王人文任用为教练。同年夏,赵又新返回昆明,在新军第19镇37协蔡锷部任管带,后调33协75标任教练官,与统带罗鸿奎驻防临安(今建水)。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云南昆明也随之爆发重九起义。赵又新在临安积极响应,联合富商朱朝英发动新军和民团起义。11月2日,在临安成立“迤南军政府”,赵又新被公推为正统领。随后,他率军进驻蒙自,省都督府委任其为蒙自海关道。然而,不久后蒙自驻军哗变,赵又新被迫出逃河口,后转往江西,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 二次革命与回滇任职 赵又新抵达江西后,被李烈钧任命为第3旅旅长兼湖口水师统领。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赵又新跟随李烈钧参与了与北洋政府的战斗,在湖口举行起义。但起义最终遭到失败,赵又新拒绝袁世凯部属笼络,为掩人耳目并表明继续献身革命的决心,将名字由赵复祥改为赵又新,随后率部分起义官兵经湘黔返回云南。 1914年,赵又新被唐继尧任命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同时担任唐继尧的顾问。他致力于培养军事人才,为云南军队的发展和壮大贡献了力量,提升了云南军队的战斗力。 护国战争屡立战功 1915年,袁世凯称帝,云南编组护国军讨袁,赵又新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屡建战功,成为护国军名将。 1916年6月15日,滇军入泸县城,赵又新被委任署理川南。7月14日,黎元洪总统任命他为永宁道尹,负责管理川南事务。在此期间,他不仅关注军事,还重视地方治理,注意教育,兴办学校,修葺风景名胜,保护文物古迹,努力让人民安居乐业。 靖国护法时期征战 1917年,张勋复辟,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川南。同年9月,川军刘存厚部攻泸,赵又新率部与驻泸滇军在小市激战。11月,川军、滇军在泸再次激战,滇军败走,后经谈判,川军撤让,滇军复进泸城。 1918年,赵又新任四川军务会办,继续在四川地区参与军事和政治事务。1919年秋,川军与滇军矛盾激化,双方先后在玉蟾山、薄刀岭激战,赵又新率部参与了这些战斗,坚守滇军在川南的势力范围。 悲壮殉国与身后荣誉 1920年,四川的军阀联合起来,准备彻底驱逐滇军,推行“川人治川”政策。4月17日,驻泸赵又新部团长杨森率部脱离滇军,加入川军,这对赵又新部造成了严重打击。熊克武号令川军各部分别向成都、重庆和川南进攻,赵又新向唐继尧进言未予重视,局势愈发危急。 10月8日,杨森率部攻破泸州,赵又新所住军部被袭。他与胞弟及副官卫士数人出后门缒于城下,退至学士山。此时援军未到,赵又新自知难以生还,对弟与侄说:“我死国事,份也,汝辈可速行,得生还能效力国家以竟吾志,吾则瞑目矣。”言毕,他胸中数弹,为避免死于敌手,遂以枪铳自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其弟赵复新也中弹身亡。 赵又新殉难后,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谥“武烈公”。昆明建武烈公祠于翠湖畔以祭祀他,灵柩运回昆明葬于玉案山麓。孙中山痛书“砥柱南天”等挽额和挽联,时任滇军将领兼挚友朱德挽题“护国之神”,以缅怀他的功绩和精神。 赵又新一生投身革命,从辛亥革命到护国战争、靖国护法运动,始终奋战在军事前线,为反对封建帝制、维护共和政体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还关心地方治理和民生,重视教育文化事业,深受军民敬仰,是云南近代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