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林[公元1969年-2004年,革命烈士] 云南临沧市凤庆县人物 吴光林(1969年9月—2004年8月30日),男,汉族,大专文化,200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1992年6月参加公安工作,历任凤庆县公安局缉毒队侦查员、禁毒大队侦查中队中队长、副大队长。 2004年8月30日,禁毒过程中吴光林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吴光林,1969年9月出生,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汉族,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是一位英勇无畏的缉毒英雄。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人民警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为禁毒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投身缉毒事业 1988年,吴光林参加工作,先后在凤庆县公安局凤城派出所、凤庆县财政局工作。1992年,凤庆县公安局招录缉毒民警,当时已在财政局工作两年的吴光林,不顾家人和朋友反对,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从此踏上了禁毒征程。 从进入公安局禁毒大队起,吴光林就展现出了对禁毒工作的高度热情和强烈责任感。他深知禁毒工作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但依然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立志要为打击毒品犯罪、守护一方平安贡献力量。 成长为缉毒骨干 吴光林谦虚好学,为尽快熟悉业务和掌握查缉技术,他虚心向同事请教,每起案件都积极要求到第一线。案件侦破后,他还会认真分析总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寻找新的贩毒线索和动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凤庆县地处云南西部,毗邻境外著名的毒品产地“金三角”,是打击武装贩毒的主战场。这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贩毒分子往往利用复杂的地形进行毒品运输。为了有效打击贩毒活动,吴光林跑遍了凤庆境内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熟悉每一条可能被毒贩利用的山路、水路。他能在地图上准确地标出适合设卡、伏击和涉渡的地点,被战友们称为“活地图”。 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不懈努力,吴光林逐渐成长为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的业务骨干,赢得了“山地查缉能手”的美名。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缉毒经验和方法,在禁毒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勇无畏的缉毒历程 在12年的禁毒生涯中,吴光林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参与了无数次惊险的缉毒行动,面对穷凶极恶的毒贩,他从不畏惧,总是挺身而出。 1994年,他和战友成功抓获两名毒贩。1997年4月,大队抓获一名重大贩毒嫌疑人,其家人试图用5万元现金贿赂吴光林,被他严词拒绝。同年10月6日,他奉命赶往青龙桥增援与武装毒贩展开激烈枪战的战友。10月,他和战友抓获了三名毒贩,在搜缴毒品时,他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成功提取到1.7万多克毒品和两枚手榴弹。 吴光林还多次主动承担卧底任务,深入贩毒组织内部。整天混在毒贩堆里,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但他凭借着大智大勇,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缴获大量毒品。有一次,他带领民警在天山渡口守候毒贩,一夜未遇。次日江水暴涨,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划着竹筏三次前往对岸侦查,最终查清毒贩藏匿地点,并在抓捕时成功扑倒一名身藏手榴弹的毒贩。 从警12年,吴光林共侦破和参与侦破贩毒案件152起,抓获贩毒犯罪嫌疑人275名,缴获海洛因等各类毒品550余千克、毒资400余万元,还缴获了运毒车4辆等作案工具。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缉毒警察的使命与担当,成为了毒贩闻风丧胆的“利刃尖刀”。 壮烈牺牲与身后荣誉 2004年8月30日中午,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获取一条重要线索:有几个可能携带毒品的人已经乘渡船过了澜沧江,预计4小时后将经由小湾岔江渡口进入内地,到达鲁史镇黑山门。 吴光林与中队长陈志云、民警杨佳声受命后,来不及做更多准备,便迅速赶往黑山门堵卡。他们驱车行驶在80多公里的弹石路上,一路颠簸。到达黑山门下的鲁史镇后,经侦查得知暂无陌生人经过,于是他们占据最高处的垭口潜伏下来。 傍晚6时30分至晚上8时30分,他们已埋伏近两小时,终于发现两个黑影向设伏点走来。当距离黑影约50米时,吴光林和战友们掏出枪,向对方喊话,要求其接受检查,但黑影没有任何反应。当走到距离黑影5米处时,吴光林再次喊话,随后他一手举枪,一手伸向其中一个黑影。此时,穷凶极恶的歹徒突然开枪,吴光林头部中弹,当场壮烈牺牲,年仅35岁。 8月31日凌晨,赶来增援的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对黑山门地区进行围捕搜索,抓获了被击成重伤的毒贩王某,现场缴获“五四”式手枪1支、子弹41发、弹夹2个、手榴弹1枚和一包重达4385克的海洛因。9月7日,警方围捕另一名逃跑的毒贩时将其当场击毙。 吴光林牺牲后,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2004年12月,他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授为“缉毒英雄”,并批准为“革命烈士”,后被公安部追授为一级英雄模范。他用生命践行了对禁毒事业的忠诚,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投身于禁毒斗争,为维护社会安宁、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吴光林不仅是一位英勇的缉毒战士,也是一个坚守原则、清正廉洁的人。他多次拒绝毒贩及其家属的贿赂和说情,始终秉持着公正执法、廉洁奉公的职业操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高尚品质。他还心系群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在他牺牲后,群众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他,铭记他为守护一方平安所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