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席正铭

黔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

席正铭

席正铭[公元1884年-1920年]+像 贵州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物
黔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
字丹书,号筱琳,贵州沿河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人物、革命烈士。他幼时聪敏好学,略通经史,爱好诗词文赋。1907年考入贵阳陆军小学。所学功课有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日语、图画,还有格致(物理、化学)和算术;兵事课程有常操、体操。
他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他不仅忧国忧民,还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关心着家乡人民的生活和前途。近20年的革命烈火和戎马倥偬生活中,他虽长期远居异地时刻忙于学习和革命,但始终未忘记家乡事。1919年,席正铭致函张筱岩说:“故乡闭塞,今后须学俄国学校式教育人才……”他上书孙中山,也提出贵州应大兴“山蚕之利”,大力发展“畜牧农产”的建议。1920年,被阴谋杀害,时年36岁。
席正铭:清末民初黔中革命先驱的跌宕人生  

一、黔地才俊的觉醒:少年立志与求学之路  
席正铭(1884—1920),字丹书,号筱林,贵州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清末属思南府)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土家族家庭,自幼聪慧敏学,少年时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家国情怀。清末民初,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虽远离政治中心,但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清廷腐败的消息仍不断冲击着这片土地。席正铭成长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目睹百姓疾苦与社会动荡,心中早早埋下了变革的种子。  

1902年,18岁的席正铭考入贵阳府中学堂(今贵阳一中前身)。彼时的贵阳学界已是新思想传播的前沿,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在此悄然流传。席正铭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读物,逐渐接受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想。他性格刚毅,好论时事,常与同学平刚、张忭等人聚谈天下大势,痛陈清廷弊端,被时人称为“黔中志士”。  

1905年,席正铭与平刚等人在贵阳发起成立“科学会”,以“研究科学,启迪民智”为名,实则秘密传播革命思想,联络反清力量。这是贵州早期的革命团体之一,会员多为学界青年。同年,他得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激动不已,随即与平刚商议赴日留学,寻求救国之道。1906年,席正铭与平刚、张忭等人东渡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后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科,成为贵州最早一批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留学生。  


二、投身革命:从东京同盟到黔中举义  
在日本期间,席正铭经平刚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贵州籍早期同盟会员之一。他积极参与同盟会的活动,聆听孙中山的演讲,深受“三民主义”思想影响。1907年,他与贵州留日学生组织“黔学会”,创办《黔报》(后改名《贵州杂志》),撰写《贵州民族概略》《论贵州宜预备革命》等文章,揭露清廷在贵州的暴政,呼吁同乡投身革命。这些文字犀利深刻,在留日学生和贵州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西南地区革命舆论的重要阵地。  

1908年,席正铭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奉同盟会总部之命回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先在广西新军任职,试图策动军队起义,后因身份暴露,于1909年返回贵州,任贵州陆军小学堂教官。陆军小学堂是贵州培养军事人才的重镇,席正铭在此以教学为掩护,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反清力量,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贵州辛亥革命的骨干(如何应钦、朱绍良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席正铭与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黄泽霖等密谋发动贵阳起义。11月3日,贵阳新军与陆军小学堂学生在席正铭等人的率领下,攻打清军军械局和巡抚衙门。席正铭身先士卒,率部击溃清军抵抗,次日清晨占领贵阳,宣告贵州独立,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军政府成立后,席正铭任军事参议院院长,负责整编军队、巩固革命政权。他力主废除苛捐杂税,安抚民生,并着手训练新军,试图将贵州打造成西南革命的稳固后方。  


三、风云变幻:从护国战将到护法先驱  
然而,贵州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立宪派和旧官僚窃取。1912年,立宪派首领刘显世勾结滇军唐继尧部攻入贵阳,杀害革命党人黄泽霖,改组军政府,席正铭被迫离开贵州,前往上海投奔孙中山。此时的他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认识,但革命信念未改。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席正铭在上海参与讨袁活动,失败后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他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继续投身反袁事业。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席正铭奉孙中山之命回到西南,联络黔、滇、川三省反袁力量。他先到昆明劝说唐继尧出兵,后又返回贵州,策动旧部响应护国。1916年,贵州宣布独立,席正铭被任命为护国军贵州东路司令,率部进攻湘西的北洋军。在战斗中,他指挥若定,屡破敌军,为护国战争的胜利立下战功。  

护国战争结束后,北洋军阀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7年,席正铭任护法军政府参军,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与护法战争的策划与指挥。他多次上书孙中山,建议“巩固西南,联结西北,以图中原”,主张建立统一的革命武装,反对军阀割据。1918年,桂系军阀排挤孙中山,席正铭愤而辞去军职,转至上海从事革命理论研究,撰写《军事与政治之关系》《西南护法之方针》等文章,分析中国政局,呼吁革命党人团结一心,打倒军阀。  


四、魂归故里:壮志未酬的人生终章  
1920年,席正铭因长期奔波劳累,积劳成疾,患上肺结核。此时他已厌倦了南方军阀的派系倾轧,决定返回故乡沿河休养。回到家乡后,他仍心系国事,常常与乡里青年谈论天下大事,鼓励他们“读书报国,勿坠青云之志”。他还试图在家乡创办新式学校,推广教育,但因地方保守势力阻挠和经费匮乏,未能实现。  

同年深秋,席正铭病情恶化,在沿河家中逝世,年仅36岁。临终前,他手书“共和未竟,吾辈当继往开来”,嘱咐家人将遗体葬于乌江之畔,“愿魂伴江水,东望共和”。他的离世让贵州革命党人悲痛不已,孙中山闻讯后叹曰:“丹书早逝,西南失一柱石也。”  

席正铭的一生虽短暂,却如流星般照亮了清末民初的贵州革命史。他是贵州最早的留日军事人才之一,是同盟会在西南的重要组织者,更是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亲历者与推动者。他的革命活动跨越日本、上海、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将西南边陲的革命浪潮与全国大局紧密相连。尽管其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他为贵州近代化进程播下的革命火种,激励着后来的黔中志士继续前行。  


五、历史回响:黔中先驱的精神遗产  
席正铭的事迹在贵州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军事思想和革命实践,对贵州新军的建设和近代军事教育影响深远;他创办的《贵州杂志》成为贵州最早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之一,为西南地区的思想启蒙作出了贡献。如今,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当地文史资料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其故居虽历经百年沧桑,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缅怀这位革命先驱的重要场所。  

从乌江之畔走出的席正铭,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清末民初西南边陲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寻求救国之路的缩影。当后人回望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席正铭等黔中先驱的身影,始终是贵州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坐标。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4 17:05
上一篇:何尚下一篇:崔德富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澳大利亚政治家
清末民初著名画家
海上四妖,民初四家
黔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
护国军将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代女诗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黔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
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史家、经学家
中国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李大钊烈士妻子
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
清末民初医家
珠山八友,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
辽宁桓仁籍烈士
民国十大汉奸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
黔军总司令、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
高级农艺师
原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科长
贵州省特级教师
黑龙江省副省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