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进 贵州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物 刘照进,男,196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土家族,大学本科,1989年毕业于思南师范,先后在教育、宣传、文化等部门工作,现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铜仁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照进,1969 年 2 月出生,中共党员,土家族,大学本科学历。 成长与教育背景 刘照进出生于贵州铜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这片有着独特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1989年,他毕业于思南师范,在师范学习期间,他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不断积累知识,为他今后在文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生涯 教育部门工作经历:从思南师范毕业后,刘照进开始在教育部门工作。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为学生们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段教育工作经历,让他对家乡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有了深入了解,也让他更加珍惜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 宣传部门工作经历:之后,刘照进进入宣传部门工作。在宣传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宣传能力,积极传播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他深入基层,挖掘身边的故事和典型人物,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特色和亮点展现给更多的人。他参与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外界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宣传部门的工作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对社会有了更广泛的观察和思考,也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文化部门工作经历及文联主席任职:刘照进后来到文化部门工作,现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在文化部门工作期间,他致力于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文联主席,他积极组织各类文学艺术活动,为当地的作家、艺术家们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他注重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发现和扶持了许多文学新人,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创作培训等活动,提升了当地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他还积极推动地方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组织人员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整理,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文学创作生涯 自2000年以来,刘照进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文学院第二届签约作家,铜仁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发表:他的新闻作品200多件,计50余万字在《中国民族报》《贵州教育报》《贵州日报》《青年时代》等国家、省、地、县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先后在《人民文学》《散文》《中华散文》《中国民族报》《贵州作家》《民族文学》《山花》《解放军文艺》《散文选刊》等国家、省、地级刊物发表。 作品风格:刘照进的散文作品弥漫着浓烈的关怀意识,显现出一种大的境界,笼罩着对卑微者的观照和悲悯情怀。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写家乡的山水、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作品获奖:其作品曾获得“人民文学”征文奖、中国首届“西部散文奖”、青春诗歌诗刊社“新世纪青年诗人命名奖”、第二届“乌江文学奖”刊物奖;铜仁地区“爱我铜仁”朗诵诗创作大赛一等奖、第四届“铜仁地区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全区先进文艺工作者”以及地区第一、二、三届文艺奖等10多次奖励。 文学贡献:作为文学内刊主编,刘照进始终坚持大视野、高品位的办刊理念,以《乌江》《梵净山》为园地,大力扶持本土作者、培育地方文学生态。特别是通过《梵净山》“新干线”栏目策划推出的崔晓琳、陈丹玲、句芒云路等本土青年作家,先后进入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作品不断在各级重要期刊发表,并获得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项目出版扶持,带动了大批文学新人的成长,地方实力作家群体渐趋形成。 个人荣誉 2009年,刘照进被县委、政府评选命名为首批县管专家。他还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和荣誉称号,这些不仅是对他个人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所做贡献的认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成为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名片之一。 刘照进在教育、宣传、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变迁,用行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