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选廷[公元1881—1951] 云南文山马关县人物 曾任云南省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厅厅长 李选廷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别号佐青,云南马关县人。1909年8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甲班(后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学习,1910年8月毕业。1951年应邀参加昆明市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年秋季因病在昆明逝世。 李选廷是云南文山马关县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传奇人物,其跨越清末、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的人生经历,深刻地与时代发展交织,在商业、社会公益等多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为其详细生平介绍: 困苦童年,埋下从商种子 1881年,李选廷出生于云南文山马关县一个极为贫困的农民家庭。马关地处滇东南边陲,山高路险,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百姓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李选廷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靠着租种地主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上交地主,一家人常常食不果腹。 年幼的李选廷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放牛、砍柴、挖野菜,样样都干。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与坚韧,对周围的商业活动充满好奇。看到走街串巷的商贩用货物换取银钱,他心中逐渐萌生了改变命运、通过经商摆脱贫困的想法。虽然没有机会进入私塾读书,但他善于观察和学习,常向识字的人请教,积累了基础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商打下基础。 艰辛创业,初涉商海崭露头角 成年后的李选廷,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开始踏上商海征程。他最初没有足够资金,只能从做小商贩起步。马关当地盛产八角、草果、茶叶等土特产,他便肩挑背扛,徒步往返于马关各个村寨,收购这些特产,再拿到县城或周边乡镇售卖。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常常为了多赚一点差价,不惜多走几十里山路。 李选廷深知诚信是经商之本,在交易中从不缺斤少两,也不欺瞒顾客。凭借着踏实肯干和诚实守信,他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积累了一些稳定的客户。随着资金的慢慢积累,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贩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市场。当时,中法战争后,云南与越南等地的边境贸易逐渐活跃起来,李选廷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毅然投身边境贸易。 他往返于马关与越南老街之间,将中国的丝绸、布匹、瓷器等商品运往越南销售,又从越南进口大米、橡胶等物资。边境贸易充满风险,不仅要应对复杂的边检关卡,还要防范土匪抢劫。但李选廷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多次化险为夷。他与边境的少数民族、越南商人建立良好关系,打通了贸易渠道,生意越做越大,开始在边境贸易中崭露头角。 商业扩张,缔造商业帝国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李选廷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商业经验。他不再局限于边境贸易,开始向多元化商业领域进军。在马关县城,他开设了综合性商号,经营各类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在昆明,他设立分号,涉足金融、矿业等行业。 在金融领域,李选廷创办私人钱庄,发行银票。他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钱庄资金的安全与信誉,吸引了众多商家和百姓存款、借贷,成为当时云南民间金融的重要力量。在矿业方面,他投资开采金矿、锡矿。他引进国外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技术,聘请专业的矿师,提高矿产产量和质量。他的矿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远销国内外,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 李选廷善于用人,广纳贤才。他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给予员工优厚的待遇和充分的信任。他的商号和企业中,汇聚了一批擅长经营管理、熟悉金融矿业的人才,大家齐心协力,推动着他的商业帝国不断发展壮大。到民国时期,李选廷已成为云南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商业版图覆盖贸易、金融、矿业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回馈家乡,热心公益事业 尽管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李选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马关。他深知家乡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便出资在家乡兴建学校。他聘请优秀教师,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让马关的孩子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还开设新式课程,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他的努力下,马关县的教育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除了教育,李选廷还积极投身其他公益事业。他出资修建道路、桥梁,改善马关县的交通条件,方便百姓出行和货物运输;兴建水利设施,解决农田灌溉难题,促进农业发展;设立慈善机构,救济贫困百姓。灾荒之年,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对于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孤儿,他也给予生活上的帮助。李选廷的善举,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广泛赞誉和爱戴,被尊称为“大善人”。 时代变迁,商业起伏与人生落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李选廷的商业帝国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动荡不安,交通受阻,市场混乱,他的边境贸易、矿业等产业遭受重创。尽管他竭尽全力应对危机,但在战争的巨大冲击下,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李选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配合改造工作,将自己的企业逐步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1951年,李选廷在马关家中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70岁。 李选廷从一个贫困农民子弟成长为商界巨擘,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在商业上的成就、对家乡的贡献以及顺应时代变革的态度,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马关儿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马关县的历史长河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