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勋[公元1903年-1931年,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硕勋(1903年2月23日~1931年9月5日),男,原名李开灼,字叔薰, 又名李陶,四川高县人,1903年2月23日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1928年5月赴杭州,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1931年6月,任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前来海南指导武装斗争。抵达海口后,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1931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解放后,朱德曾为李硕勋烈士题跋写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2009年9月10日李硕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硕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03年2月23日,李硕勋出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他早年曾在川军第一师骑兵团当过兵,后入宜宾县叙属联中读书。 五四运动期间,李硕勋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反帝爱国活动。1921年初他转到成都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四川学生联合会出版组主任。在成都,他结识了吴玉章等人,接触了马克思主义,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和阳翰笙、童庸生等自发地组织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后因遭到四川军阀的通缉,他离开成都,于1922年底到北京,入弘达学院读书。1923年又南下上海,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投身革命 领导学生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李硕勋积极投身于上海街头的反帝爱国斗争,在斗争中显露了他的宣传和组织才能,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成为中共党早期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他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领导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的工作,发动全市学生举行总罢课,配合全市工人的总罢工、商人的总罢市,开展声势浩大的三罢斗争。1925年至1926年,他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七、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并在全国学生总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学生》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对推动全国的学生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他还被选为上海反帝大同盟主席。 参与军事斗争:1926年冬,李硕勋受党派遣来到武汉,先后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不久就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第25师政治部主任,由领导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变成领导军事斗争。1927年春率师主力之一部继续北伐,在河南上蔡战役大败奉军,后又回师武汉,参与平定夏斗寅叛乱。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第11军第25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参与指挥会昌战役并取得胜利。 白区工作 1927年10月,李硕勋受朱德委派,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起义军情况后,留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辗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省委代理书记,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书记、江南省委军委书记等。 这一时期,他根据党的指示,在白色恐怖的核心地带,发动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和战斗。仅1930年一年时间,他在江苏就先后组建起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15军和17军,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8年4月,他被党中央派到武汉工作,因被敌人注意无法与党组织接头而返回上海,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委书记,后又任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29年春,李硕勋再回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区委书记,同年秋改任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和省委书记李维汉一起领导江苏的武装斗争,发动和领导了苏北的农民起义,把苏北南通、海门、如皋、泰兴等地的农民武装统一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 不幸被捕就义 1931年春,党组织决定调李硕勋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7军政委。5月下旬到达香港,因病留在香港,不久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同年7月,他在去琼州(今海南岛)指导工作的途中不幸被捕。 不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他除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回答外,没有吐露半点党的秘密。敌人打断了他的腿骨,打烂了他的皮肉,仍无法让铁骨铮铮的李硕勋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在狱中给妻子赵君陶写信,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妻儿的至深情感、无限期望。1931年9月5日(一说9月16日),李硕勋被敌人用竹筐抬到海口市东校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8岁。 李硕勋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曾为李硕勋烈士题跋写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邓小平也为他亲笔写下“李硕勋烈士永垂不朽”。2009年9月10日,李硕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