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南北朝][公元507年-558年,南朝梁高凉太守]+像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冯宝,生于公元507年,字君珍,号元善(一说字柱石,号廷臣) ,为南北朝时期北燕皇族后裔,籍贯为高凉郡良德县(今广东省高州市)。他在南朝梁时期担任高凉郡太守,以推动民族融合、促进地方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功绩,在岭南地区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于公元558年与世长辞。 冯宝的家族渊源颇为深远。其高祖冯弘,曾是北燕国王。然而,在元嘉十二年(公元436年),强大的北魏侵吞了北燕王国,北燕王冯弘无奈之下,带领臣子及其家眷等投奔高句丽,企图反攻复国,可惜未能成功。次年,冯弘命令儿子冯业率领300人浮海南下,投奔南朝刘宋,并最终抵达宋都建康(今南京)。宋文帝念及冯业有功,封其为怀化侯,并授予新会郡守牧之职。从此,冯家在岭南地区开启了定居的历史篇章。历经祖父、父亲两代,到冯宝父亲冯融时,担任梁罗州刺史。自曾祖父冯业浮海归宋起,他们三代均为朝廷命官 。 冯宝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孔孟礼教的影响,在他心中种下了善良与君子品行的种子。他勤奋好学的劲头十分突出,青年时期便被送往京城建康的太学读书。在太学中,他广泛交游,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人脉。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冯宝在二十岁左右便考取了功名,被梁朝廷委以重任,任命为高凉郡太守。彼时的高凉郡,乃是俚人聚居的中心区域,少数民族占据优势地位。冯宝深知,作为一名外来的汉官,要在这样的地方站稳脚跟并顺利推行政令,团结和依靠当地的豪强大姓以及民族首领是关键所在。 在此情形下,冯宝听从父亲冯融极具远见的建议,打破传统偏见,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娶当地俚人大首领冼氏之女为妻,由此开创了岭南地区汉俚联姻的先河。冯宝与冼夫人婚后,由于需要借助冼氏的势力协助推行政令,他便落籍到冼夫人的故乡良德县,并在旧城内选址建居,此地被称为冯家村。也正因如此,后来有些史籍记载冯宝为高凉郡人,或高凉良德人。 成为一郡之长的行政长官后,冯宝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治理才能和为民之心。他不仅用心治理高凉郡的日常事务,还抽出时间为俚人办理词讼,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化解民众之间的纠纷,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在经济发展方面,他积极传播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方式,引入铁器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他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推广牛耕技术,为农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教育上,冯宝同样不遗余力。他在高凉郡内开办士林学馆,广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并且亲自开坛讲学,将汉人的先进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百姓。在他的努力下,朗朗的读书声在这片土地上响起,逐渐培养出一批有知识的人才。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冯公指令读书诗”的词句,足见他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深远影响。此外,当时的俚人大多迷信,生病时往往求神占卜,不信医术。冯宝见状,经常派出军队中的医生深入群众,耐心宣传防病治病的科学道理,帮助百姓医治疾病,还将一些常见疾病的简单验方传授给他们。百姓们对冯宝感恩戴德,亲切地称他为“冯公宝” 。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迁仕心怀不轨,暗中与降臣侯景勾结,意图反叛梁朝。李迁仕假惺惺地邀请冯宝前往州府议事,冯宝接到邀请后,未加思索便打算前往,幸好冼夫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劝阻了他,并一针见血地揭穿了李迁仕的阴谋,指出若冯宝前去,必定会被扣留作人质,进而被逼出兵参与叛乱。冯宝听从了夫人的劝告,选择静观其变。果然,不久后李迁仕便公然反叛。冼夫人足智多谋,她想出了一条奇计,假言“输赕”(即缴纳财物赎罪),让一千多名士兵化装成挑夫,将武器藏在礼物之中,自己则率领这支队伍来到李迁仕的城下。李迁仕见冼夫人只带了一队挑着礼物的人,毫无防备之心,欢喜地命令守城士兵打开城门迎接。冼夫人等人进城后,迅速发动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城池。李迁仕措手不及,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到宁都(今江西宁都)躲藏。冼夫人乘胜追击,并与兴兵北上援台的高要太守陈霸先部队会师,联合讨伐叛逆。次年,他们成功在宁都擒获李迁仕,并将其押往南康(今江西赣县西南)斩首。冼夫人因平定叛乱有功,被梁简文帝封为“保护侯夫人”,冯宝也被封为“保护侯” 。 此后,冯宝又听从冼夫人的建议,大力支持陈霸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平定岭南叛乱,为陈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陈永定二年(558年),冯宝不幸逝世,年仅五十一岁,卒葬于高州良德东十五里的凤凰山磨盘岭。他的离去,让岭南地区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但冼夫人强忍悲痛,肩负起稳定局势的重任,她怀集百越,派年仅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百越首领前往丹阳朝见陈武帝,陈武帝封冯仆为阳春郡太守,岭南局势逐渐安定下来 。 后来,在隋开皇十年,由于冼夫人及孙冯盎助力隋朝平定岭南立下大功,冯盎被拜为高州刺史,冯宝也被追赠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冯宝一生致力于促进民族融合,他放下汉官的身段,与俚人首领联姻,婚后积极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堪称民族融洽的典范。他在高凉郡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对岭南地区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功绩被后人铭记,成为岭南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