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文帝宇文泰[南北朝][公元505年-556年,北周皇帝]+像 内蒙古 >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物 宇文泰:关陇霸业的奠基者 在南北朝的历史长河中,宇文泰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改革举措,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走向,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与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宇文泰,字黑獭,于507年出生在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鲜卑族。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后融入鲜卑族,形成宇文部。历经兴衰,宇文部曾被鲜卑慕容皝所灭,余部在慕容氏诸燕任职。随着后燕被北魏击败,宇文部归降北魏,并被迁徙至武川,从此世代定居于此。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六镇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宇文泰的命运也在这场风暴中被彻底改写,其父兄皆在战乱中丧生。彼时,起义军卫可孤势力强大,攻陷武川、怀朔。武川军主贺拔度拔(贺拔岳之父)虽被起义军俘获,但心系北魏朝廷,与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合谋,率州里豪杰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等,召集义勇之士,成功袭杀卫可孤。然而,战斗中宇文泰的大哥宇文颢不幸战死。刚摆脱卫可孤起义军威胁的武川镇,又遭遇铁勒入侵,贺拔度拔战死。无奈之下,宇文肱带领家人前往中山避难。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怀朔镇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左人城起义,宇文泰一家也投身其中。但在前往左人城的途中,遭遇北魏官军攻击,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以及二哥宇文连不幸阵亡。宇文泰与三哥宇文洛生死里逃生,加入鲜于修礼的队伍。鲜于修礼死后,他们又转投葛荣军中,宇文泰被任命为将帅。葛荣失败后,宇文泰与宇文洛生归降尔朱荣。宇文洛生为人正直,关爱士兵,声望颇高,却遭尔朱荣嫉妒猜疑,被捏造罪名杀害。宇文泰凭借慷慨陈词,消除了尔朱荣对自己的戒心,幸免于难。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素有交情,且贺拔岳也是武川军人,与宇文肱关系密切,宇文泰便被收编到贺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尔朱荣派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入关。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宇文泰屡立战功,官职累迁至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食邑增加三百户,还加授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在此期间,宇文泰积极施恩于吏民,为自己积累了良好的声誉与威望。同年九月,尔朱荣因图谋篡位,被孝庄帝元子攸诛杀。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攻灭尔朱氏,拥立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权。他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则任命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加散骑常侍,对他委以重任,事无巨细皆让他参与决策。高欢在朝中权势滔天,孝武帝元修暗中与贺拔岳结交,试图牵制高欢。身为府司马的宇文泰主动请求出使晋阳,观察高欢的为人。在晋阳,宇文泰与高欢应对敏捷,言辞雄辩,高欢欲将其收为己用,宇文泰坚决推辞返回。回到长安后,宇文泰向贺拔岳分析局势,指出高欢不甘久居人下,未篡权只因忌惮贺拔岳兄弟,而侯莫陈悦庸碌无为,不足为惧。他建议贺拔岳领军前往陇地,控制战略要地,收编当地兵马,增强实力,然后回军长安,辅佐魏室,效仿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贺拔岳深以为然,派宇文泰前往洛阳,向孝武帝密陈此计划,孝武帝大喜,加授宇文泰为武卫将军。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贺拔岳以牧马为名,率兵西屯平凉。同年,因夏州地理位置重要,贺拔岳在众人推举下,任命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任后,积极抚慰流民,与少数民族交好,迅速稳定了夏州局势。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曹泥,却中了侯莫陈悦的奸计,惨遭杀害。贺拔岳部群龙无首,人心惶惶。赵贵等人提议由宇文泰统领贺拔岳的部队,并派人前去邀请。宇文泰的好友劝他谨慎行事,观察形势后再做决定,但宇文泰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机立断赶赴凉州,接管了贺拔岳部队的指挥权。他召集众将,陈说利害关系,巡视各营寨,成功稳定了军心。随后,宇文泰击败侯莫陈悦,向东进据长安,为日后立足关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一面命令诸军戒严,准备讨伐侯莫陈悦,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并与元毗及诸将歃血为盟,誓言共同扶持王室。孝武帝下诏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所部。得到孝武帝的正式认可后,宇文泰立即率领贺拔岳余部,进攻叛变的史归、侯莫陈悦。十一月,宇文泰派李虎、李弼等讨伐曹泥。次年,曹泥投降,灵州平定,宇文泰将当地豪强迁徙至咸阳,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平定秦、陇后,宇文泰实力大增,孝武帝任命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封略阳县公,允许他承制封拜,宇文泰成为仅次于高欢的重要人物。 此时,北魏孝武帝与高欢矛盾激化,孝武帝欲起兵讨伐高欢,事泄后高欢有所防备。中军将军王思政建议孝武帝前往关中,依靠宇文泰对抗高欢,孝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此前,秦陇刚平定,夏州长史于谨曾劝宇文泰上书孝武帝,建议迁都关中,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宇文泰接受了这一意见,并将高欢拉拢自己的书信都呈交孝武帝,以示忠诚。当孝武帝询问大臣迁都关中的意见时,众人大多表示赞同。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敌高欢,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十月,高欢另立魏孝静帝元善见即位,迁都邺城,史称东魏,高氏继续掌控东魏朝政。孝武帝迁都长安后,政令皆由宇文泰决定,孝武帝心生不满,与宇文泰渐生嫌隙。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次年正月,元宝炬在长安城西即位,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继续掌控西魏朝政实权,担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封安定郡公,北魏由此一分为二。 当时东魏实力强大,高欢企图平定关陇。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正月,高欢率大军在蒲坂造三座浮桥,准备抢渡黄河,第一次东西魏大战——小关之战爆发。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进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司马子如等回军,从蒲津夜渡黄河,进攻华州,被刺史王罴击退。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伐西魏: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自领兵从晋阳赶赴蒲坂。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高欢军屯驻蒲坂,在黄河上架设三座浮桥,准备渡河。驻守广阳的宇文泰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架桥只是虚张声势,目的是牵制西魏军,让窦泰军得以西进。窦泰是高欢的猛将,屡战屡胜,骄傲轻敌,应先攻打他的部队。一旦窦泰军战败,高欢自然会退兵。但诸将认为高欢在近处,窦泰在远处,舍近求远不妥,建议分兵抵御。宇文泰率六千骑兵从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的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必定救援,西魏军将腹背受敌;若派轻锐部队潜出小关,先攻击窦泰,高欢行事谨慎,难以及时救援。窦泰战败后,高欢的军势必然受挫,此时再回师攻击高欢,可获全胜。宇文泰采纳了这一计策,对外宣称舍弃关中、退守陇右,迷惑东魏军,同时亲自率军从长安潜出东进,正月十七日早晨抵达小关。窦泰突然听闻西魏军到来,惊慌失措,急忙从风陵南渡黄河迎战。宇文泰率军出马牧泽,突袭窦泰,窦泰军队溃败,窦泰自杀,所部一万余人被俘。高欢因黄河冰薄,难以救援,只得撤掉浮桥退兵。高敖曹也奉命从上洛撤军。宇文泰在潼关之战中,审时度势,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攻击东魏军一路,大获全胜,取得了东西魏交锋的首次胜利。 同年,高欢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从壶口出发赶往蒲津,第二次东西魏大战爆发。此时,宇文泰因关中旱灾饥荒,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桓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部队缺兵少粮,各州的部队也未能按时集结。宇文泰得知高欢渡黄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高欢的将领高敖曹率领三万兵马将桓农团团围住。高欢的参谋建议分兵诸道,不与宇文泰的军队正面交锋,等到麦秋时分,宇文泰的军民因饥饿死伤大半,自然会投降。大将侯景也建议将大军一分为二,相继前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进攻;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但高欢急于为窦泰报仇,没有采纳这些建议,执意从蒲津渡过黄河前进。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逼近,率领近万兵马返回关中,并告诫华州刺史王罴严加守备。高欢率军抵达冯翊城下,劝王罴投降,遭到拒绝。高欢见难以攻下,便转而涉过洛水,在冯翊南的许原西驻扎。宇文泰到达渭水南,下令征召诸州兵迎战。当时州兵尚未集结,诸将认为敌众我寡,主张等东魏军西进,观察形势后再做打算。宇文泰认为,若东魏军到达长安,必定扰乱人心,应趁其远道而来立足未稳时发起攻击。于是在渭水架设浮桥,命令部众携带三日口粮,轻骑北渡渭水,辎重从渭南沿着渭水向西行进。 十月初一,宇文泰进至沙苑,与东魏军接近。他派部将达奚武率领数名骑兵扮成东魏军前去侦察。初二早晨,宇文泰采纳部将李弼的计策,率兵背水东西列阵,以李弼为右翼,部将赵贵为左翼,选择驻地以东十里芦苇茂密、土地泥泞的渭曲设下埋伏,命令将士们都把兵器藏在芦苇中,听到鼓声就起身出击。午后,东魏军到达渭曲,都督斛律羌举认为芦苇茂密、土地泥泞,不如暂时与西魏军相持,同时暗中派遣精锐士卒直取长安。高欢主张放火烧芦苇,烧死西魏军。司空侯景建议生擒宇文泰。部将彭乐则扬言可以直接生擒宇文泰。高欢最终听从了侯景、彭乐的意见,挥军前进。东魏军见西魏军兵少,不等列阵便争相进攻。两军即将交战时,宇文泰击鼓,伏兵突然跃起,奋勇冲杀。西魏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六军配合作战,左军赵贵交战不利,右军李弼率领骑兵横向冲击,将东魏军分割为两部分,宇文泰因此大破高欢。高欢率领残部东渡黄河逃走。宇文泰率领西魏军追到黄河边,斩杀和俘虏八万敌军,他挑选留下两万多士卒,其余的都放回乡里。此战过后,宇文泰大获全胜,军队兵精粮足。为了庆祝胜利,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种植柳树一株,他也因战功升任柱国大将军。 沙苑之战后不久,宇文泰便派兵东进。他派遣冯翊王元季海、开府独孤信率领步骑两万人向洛阳进发;洛州刺史李显前往荆州;贺拔胜、李弼东渡黄河围攻蒲阪。东魏的牙门将高子信打开城门迎接贺拔胜的军队,东魏将领薛崇礼弃城逃走,贺拔胜等人追击,俘获了薛崇礼。宇文泰亲自率军东渡黄河,进军蒲阪,平定了河东之地,为后来的玉璧之战奠定了基础。 大统四年(538年),高欢的大将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围洛阳金墉城,烧毁了洛阳大量的民居和官寺。宇文泰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北魏帝陵庙,得知消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撤围北返,宇文泰追击。侯景摆下长阵,北靠河桥,南依邙山,与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中,宇文泰的战马被流矢射中受惊狂奔,将宇文泰甩在地上。东魏大军追围上来,宇文泰的左右随从都四散逃走。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抽打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在责骂一个小兵。追围的东魏兵以为掉下马的宇文泰不是西魏军统帅,便扭头去追杀其他人。李穆扶起宇文泰上马,两人得以逃脱。此时西魏后军赶到,军势重振,掉头迎击侯景军,侯景军大败,上万人落河溺死,败逃而去。高敖曹一向心气高傲,看不起宇文泰,作战时命左右大张写有官品将名的旌旗和显示贵重的伞盖,跨马临阵。西魏军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围攻高敖曹,致使其全军覆没,高敖曹单骑逃到河阳南城。恰巧守将是高欢的堂侄高永乐,他与高敖曹素有过节,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西魏大队追兵赶到,高敖曹自知性命不保,转身昂头迎敌。斩杀高敖曹的兵士回到西魏后,获赏绢万段,每年按量发放,直到北周灭亡,赏绢还未发完。高欢得知高敖曹死讯,如丧肝胆,将高永乐打了二百军棍,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 西魏万俟普投奔东魏后,因年岁较高,高欢对他格外照顾。此役中,溃散的东魏各军纷纷过河桥北渡,只有万俟洛一军坚守不动,西魏军追到河桥,万俟洛慷慨陈词:“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就来!”西魏人畏惧而退。当天,东西魏交战的阵形庞大,首尾不能相顾,恰逢天降大雾,彼此无法分辨,局势陷入僵持。西魏独孤信、李远的右军,赵贵、怡峰的左军战况急转直下,又与宇文泰、元宝炬失去联系,纷纷放弃部队先行逃走。后军的李虎、念贤见独孤信等人逃跑,也跟着向后方撤退。宇文泰见诸军瓦解,不敢独自留下,与元宝炬烧毁大营后逃走。夜幕降临后,东魏兵退去,王思政的亲信在战场上找到宇文泰,回到大营已是深夜。此时元宝炬与宇文泰退到恒农,城中守将早已逃之夭夭。东魏被俘士兵乘机闭门自守,宇文泰攻破城池,斩杀为首作乱的数百人。当晚,蔡佑也赶到恒农,宇文泰大喜,称有蔡佑在就不用担心了。此役,东魏虽夺回中原要冲洛阳,西魏也折损了部分兵马,但并未伤及西魏要害,当年十二月西魏发动局部反攻,洛阳再次沦陷。 大统九年(543年),两魏第四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投降西魏引起。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惊惧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 黎明时分,两军交战,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不久,东魏彭乐遣使告捷,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五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四十八人。高欢派彭乐追击宇文泰。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是个粗人,觉得此话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丢弃的营中把一大袋金宝放在马上回营向高欢复命。 彭乐见高欢后报告说:“宇文泰侥幸逃跑,已经吓得破胆。”高欢既高兴彭乐大战又极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乐趴在地上,亲自上前抓住彭乐的大脑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齿良久,手中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的脑袋,权衡再三,未忍下手。鼓乐满脸是血,扬头乞求高欢再给他五千人马,回阵复追宇文泰。高欢骂道:“你把人都放跑了,还说什么回阵复追。”派人取来三千匹绢压堆在彭乐背上,因以赏其战胜之功。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振旗鼓复战。宇文泰三军合击东魏军,高欢大败,斩俘六万。高欢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 赵贵为左军,失律,西魏诸军因此并溃。由于西魏赵贵等五个将领的手下军队败退,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东魏兵重新集结,冲杀过来。宇文泰出击,不敌而退,率军逃跑,东魏军队追击。由于独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从后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脱,屯军渭河上游。高欢将兵入陕州,部下封子绘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已成强弩之末,只要高欢军至,必死无疑。高欢见众将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的机会。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的王思政听说西魏军大败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几天后东魏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王思政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东魏军自此重新夺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获高仲密妻儿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此后两三年,两魏间暂时无大战。 扭转劣势 参见词条:江陵之战 大统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想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玉壁,顽强抵抗。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疾,只得解围而去。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余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愤恚成疾,次年正月,发病而死。自此,宇文泰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了。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高澄与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高澄忌惮侯景权重,欲夺其兵权,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 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时又对机诈善变的侯景十分谨慎,分派大军络绎接收侯景所占土地,并示意景交出军队,入朝长安。其时,高澄在侯景叛变后,也派大军进逼,于是,侯景转而投归萧梁,之后发动了一场侯景之乱。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争夺帝位,相互残杀。宇文泰乘机略取南朝梁的土地,夺得汉东、益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 大统十七年(552年),侯景败亡,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萧绎在侯景未平前,曾称臣于西魏,与西魏订立盟约;西魏以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梁以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既称帝后便不再称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问,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统一,西魏应将所占梁之益、襄阳等地归还梁朝。宇文仁恕还告宇文泰后,宇文泰认为既已取得梁、益二州,就应进一步规取江汉,恰巧此时萧绎侄萧詧入朝西魏,请求出兵击萧绎。于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处死,魏军挑选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驱归关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詧,同时又将原来梁朝控制的雍州诸郡收归西魏作郡县。这样,西魏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带。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西魏成为当时三国中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为以后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奠定帝业 参见词条:北周六官、府兵制、八柱国 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宝炬驾崩,太子元钦继位,是为西魏废帝。更为元年,但不再立年号,西魏皇帝自此不立年号。一些元氏宗室不甘心政由宰辅的局面,想从宇文泰手中夺回大权。尚书元烈阴谋发动政变诛杀宇文泰,事泄,为宇文泰所杀。废帝对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对宇文泰十分不满,密谋诛之,谋再泄。于是在废帝三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废杀元钦,立其弟齐王拓跋廓为帝,是为西魏恭帝。并重新恢复皇室旧姓拓跋。此后,西魏皇帝手中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禅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西魏一朝二十三年,宇文泰始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39]。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汉族士人苏绰、卢辩依据《周礼》制定的新官制。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丞相;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 [40]余官称号也都仿《周礼》,但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数多者官高,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命实际上就是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同时,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府兵制度一样,具有浓郁的复古色彩,只不过前者是从汉族古代社会寻找依据,后者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宇文泰通过这种托古改制,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以向人们显示,宇文氏政权并非僭伪,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而在府兵制中,则通过鲜卑化,照顾鲜卑民族的感情,泯灭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过这些改革,巩固了统治基础。 北巡去世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九月,还至牵屯山(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东)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子宇文护前去,以托付大事。宇文护赶到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宇文泰已经病危,他托孤于侄宇文护:“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如今外敌强悍,内部对手也很多,今后国家之事,都由你决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同年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宇文泰卒于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时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北宫里镇小学院内),谥号文公。 是月,其子宇文觉嗣其位为太师、大冢宰,由宇文护辅政。 557年,宇文觉称帝,国号周。是为周孝闵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皇帝,庙号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