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的改革者与统一先驱
在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北周武帝宇文邕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果敢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更为后来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宇文邕,字祢罗突,出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身为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他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第四子,母亲是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宇文邕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特质,聪明伶俐且有远见卓识,性格果敢坚毅,富有智谋,具备决断大事的能力。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宇文邕呱呱坠地。幼年的他就深知侍奉双亲需至孝,其聪明敏达与不凡气度更是惹人注目。宇文泰对这个儿子宠爱有加,时常对旁人夸赞:“将来能实现我志向的,必定是此子。”凭借父亲在西魏的权臣地位,宇文邕的青少年时代顺遂无忧。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年仅十二岁的他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三哥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登基,建立北周,宇文邕被任命为大将军,出镇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护废掉孝闵帝,拥立明帝宇文毓继位。十二月十六日,宇文邕迁任柱国,并被授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之职。
武成元年(559年),宇文邕入朝担任大司空、治御正,晋封为鲁国公,同时兼任宗师。周明帝对他极为亲近,每逢朝廷有重大事务,常常与他一同商议。宇文邕性格沉稳,见识深远,若不是周明帝主动垂询,他从不轻易发表见解。正因如此,周明帝时常称赞他:“此人虽不轻易开口,但一开口必定切中要害。”
然而,武成二年(560年)四月,风云突变。权臣宇文护派人毒杀周明帝,随后拥立年仅十七岁的宇文邕为帝,即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初,北周政局动荡不安,根源便在于宇文护牢牢垄断了北周的实权。宇文护乃宇文泰的侄子,西魏时期,曾任大将军、司空。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病重之际,曾郑重托付宇文护,因其诸子年幼,且外敌环伺,望宇文护总揽军政,继承自己的遗志。宇文护表面应允,次年便拥立宇文觉称帝,建立了北周政权。但宇文觉性格刚烈,对宇文护的专权极为反感。宇文邕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然根深蒂固,于是采取了韬光养晦之策,即位后,丝毫不敢表露对宇文护的不满。
保定元年(561年)正月,宇文邕改元保定,对文武百官各晋升四级,并任命宇文护为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他不仅在官职上对宇文护加以尊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极力讨好。周梁躁公侯莫陈崇曾与宇文邕一同前往原州,夜里,侯莫陈崇执意要返回长安,众人皆觉此事蹊跷。侯莫陈崇自以为聪明,竟对身边亲近之人扬言宇文护已被诛杀。很快,这话便传了出去。宇文邕听闻后,立刻召集诸公到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严厉责骂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惊恐万分,连忙谢罪。就在当天夜里,宇文护派兵闯入侯莫陈崇住所,逼迫他自杀。通过这一事件,宇文邕向宇文护表明了自己绝无二心。不久后,宇文邕又用韬晦之计进一步“尊崇”宇文护,下诏称:“大冢宰晋国公,既是我的至亲兄长,又担当着首辅重任,从今往后,诏书诰令以及各官署文书,都不得直呼其名。”从诏书之中不得提及宇文护之名,足见宇文邕对他暂时的尊崇程度之高。
保定四年(564年),宇文护的母亲被北齐放回,宇文邕对宇文护之母也是竭力奉承,赏赐给她的物件无不极尽奢华。每逢四时伏腊,宇文邕都会率领皇族亲戚向宇文护之母行家人之礼,举杯祝寿,以此博取宇文护的欢心。由于宇文邕表面上的尊重与顺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待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但在暗中,宇文护依旧时常要挟宇文邕,专横跋扈,甚至妄图取而代之。同年,在宇文护的策划下,北周发兵攻打北齐。十一月,柱国、蜀国公尉迟迥率领大军围困洛阳,齐国公宇文宪在邙山围困齐军,晋公宇文护的军队驻扎于陕州。十二月,权景宣攻打北齐豫州,齐刺史王士良在内外夹攻之下投降了北周。然而,北齐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起初,因惧怕北周兵力强大,他们不敢贸然前进。后来,段韶巧用谋略,成功打败北周军队。此次战役的失败,使得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幅降低,为周武帝宇文邕日后夺权创造了一定条件。
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再也无法忍受宇文护的专横跋扈,他秘密与卫王宇文直谋划铲除宇文护。当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时,宇文邕与他一同前去拜见太后。途中,宇文邕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却喜好饮酒。我们多次劝谏,她都未曾听从。如今兄长入朝,还望前去劝说太后。”说着,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入太后居所后,果然按照宇文邕所说,开始对太后朗读《酒诰》。就在他读得专注之时,宇文邕突然举起玉珽,狠狠地朝他脑袋砸去。宇文护顿时跌倒在地,宇文邕急忙命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然而,何泉因心慌手颤,连砍数刀都未能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卫公宇文直迅速跑出来,协助宇文邕杀死了宇文护。随后,宇文邕将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全部斩尽杀绝,包括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以及伏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之后,宇文邕大赦天下,改元建德。
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终于真正掌握在了宇文邕手中。他立即着手削弱大冢宰的权力,废除中外府。任命太傅、蜀国公尉迟迥为太师,柱国、邓国公窦炽为太傅,大司空、申国公李穆为太保,齐国公宇文宪为大冢宰,卫国公宇文直为大司徒,赵国公宇文招为大司空,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大司寇,绥德公陆通为大司马。规定六府不必完全听命于天官大冢宰,使其权力虚化,以此加强皇权。他还将诸军军士改称为侍官,表明军队直接隶属于皇帝,实现了军队的国家化。同时,取消兵源的种族限制,一境内凡男子皆可为兵,极大地扩充了军力。此外,他还限定了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防止地方势力私人化。四月,宇文邕追尊略阳公为孝闵皇帝,册立鲁国公宇文赟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为百官各加封级。
建德三年(574年)正月,为了发挥兄弟诸王的辅助作用,宇文邕册封柱国齐国公宇文宪、卫国公宇文直、赵国公宇文招、越国公宇文盛、滕国公宇文逌等兄弟为王爵。二月,纪国公宇文康、毕国公宇文贤、酆国公宇文贞、宋国公宇文实、汉国公宇文赞、秦国公宇文贽、曹国公一同进爵为王。与此同时,宇文邕下令扩大兵源,不论参军者种族,皆可入伍,充实了军队力量。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防止了柱国将军进行武装割据,还将诸军军士改称侍官,使军队由皇帝直接掌管。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之间战争频繁,双方互有胜负,实力大致相当。但宇文邕亲政后,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一,通过灭佛行动,国家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其二,吸收均田上的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府兵队伍得以壮大,形成了军事优势;其三,在外交上,北周与突厥和亲,与陈朝通好,取得了成功。而此时的北齐,却陷入了“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的混乱局面。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次率兵进入北齐境内,决心灭掉北齐。此次行动,他仅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谋划,力排众议,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七月,周武帝宇文邕任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道并进。宇文邕亲自率领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后,纪律严明,严禁砍伐树木、践踏庄稼,违者一律斩首,因此颇得民心。然而,宇文邕却因病不得不还师。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宇文邕再次亲自率军东伐北齐。他任命越王宇文盛为右一军总管,杞国公宇文亮为右二军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右三军总管,谯王宇文俭为左一军总管,大将军窦恭为左二军总管,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多路并进。宇文邕亲率大军抵达晋州,派齐王宇文宪率领精骑二万驻守雀鼠谷,陈王宇文纯率领步骑二万驻守千里径,郑国公达奚震率领步骑一万驻守统军川,大将军韩明率领步骑五千驻守齐子岭,乌氏公尹升率领步骑五千驻守鼓钟镇,凉城公辛韶率领步骑五千驻守蒲津关,赵王宇文招率领步骑一万从华谷攻打汾州诸城,柱国宇文盛率领步骑一万驻守汾水关。派内史王谊监督六军,攻打北齐晋州城。宇文邕大军驻扎在汾曲,齐王宇文宪攻克洪洞、永安二城。宇文邕亲临战阵,每日从汾曲亲自前往城下督战,城中北齐军士惶恐不安。北齐行台左丞侯子钦出城投降北周。北齐晋州刺史崔景嵩镇守晋州城北,夜里秘密派使者前往北周营中,北周派王轨率众接应。未到天明,周军登城鼓噪,北齐大军溃散,周军成功攻破晋州,擒获晋州城主特进、开府、海昌王尉相贵,俘虏北齐甲士八千人。宇文邕任命上开府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加授大将军,留下精兵一万镇守晋州。十一月,北齐皇帝从并州率领大军前来救援晋州。宇文邕考虑到士兵刚刚集结,于是避而不战,下诏诸军班师,并派齐王宇文宪殿后。于是北齐军队围困晋州,昼夜攻打。不久后,宇文邕再次出师伐齐,从长安出发,渡过黄河,与诸军会合。十二月,宇文邕大军抵达晋州。北齐军溃败,宇文邕率军追击北齐皇帝,北周大军乘胜追击至并州。北齐皇帝留下从兄安德王高延宗镇守并州,自己则亲自率领轻骑逃回邺城。高延宗僭越即位,改年号为德昌,拥兵四万出城抗拒周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与之合战,成功打退北齐军,最终擒获高延宗,攻克北齐并州。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齐帝高纬传位于太子高恒,改年号为承光,自己则成为太上皇。周军抵达邺城下,宇文邕下令围困邺城,并烧毁邺城西门。北齐军出城迎战,被周军击破。宇文邕攻入邺城,成功灭掉北齐。齐主高纬送其母和妻子逃往青州,邺城陷落后,他亲自率领数十骑逃往青州,宇文邕派大将军尉迟勤率领二千骑追击。二月,北齐各地的行台、州镇纷纷归降北周,宇文邕成功统一北方。此时北周共拥有五十五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五县,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户,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六口。宇文邕在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等州设置总管府,在相、并二总管处分别设置宫殿及六府官。从此,北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德六年(577年)三月,宇文邕封齐主高纬为温国公,并在露寝大会群臣及各蕃国宾客。随后废除蒲、陕、泾、宁四州总管。五月,任命柱国、谯王宇文俭为大冢宰,杞国公宇文亮为大司徒,郑国公达奚震为大宗伯,梁国公侯莫陈芮为大司马,应国公独孤永业为大司寇,郧国公韦孝宽为大司空。在正武殿举行盛大醮祭,以酬报战功。七月,宇文邕前往洛州,下诏令山东诸州举荐有才能的人士,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前往皇帝行在,共同讨论治国理政的得失。任命上柱国、庸公王谦为益州总管。十二月,宇文邕前往并州宫,将并州军人四万户迁移至关中。任命滕王宇文逌为河阳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南兖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并州总管。同时废除并州宫及六府。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突厥进犯幽州,大肆杀掠北周吏民,宇文邕毅然决定讨伐突厥,并亲自率军分五道北伐。五月癸巳日(578年6月17日),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突然病倒。六月丁酉日(6月21日),病情加重,只得返回长安。当天夜间,宇文邕在乘舆中驾崩,年仅三十六岁,遗诏皇太子宇文赟继位。宇文赟继位后,追谥宇文邕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7月13日),将其安葬于孝陵。
宇文邕在位期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族等多个方面都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
在政治方面,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及其党羽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集权的措施。他削弱大冢宰的权力,规定六府不必听命于大冢宰,使大冢宰成为虚职,以此强化皇权。将诸军军士改称侍官,表明军队从属于皇帝和国家化,同时取消兵源的民族限制,境内凡男皆可为兵,极大地扩充了军力。此外,他还限定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防止地方势力私人化,并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
宗教政策上,宇文邕即位之初遵循惯例尊崇佛教,但他一心励精图治,最为重视儒术。当时寺院占有大量肥沃土地和众多人口,却不承担徭役租税,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士来源,削弱了国力。这成为周武帝毁法的主要原因,而卫元嵩与道士张宾的怂恿则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毁法之前,周武帝多次召开大会辩论三教先后顺序。他命司隶大夫甄鸾详细研究佛道二教,评判其深浅。甄鸾撰写了《笑道论》,讥讽道教。道安则作《二教论》,主张只立儒教、佛教,认为道家应归属于儒教。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确定三教先后顺序,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开始商议毁法之事,召集僧道齐聚京师。张宾与僧人智炫辩论失败,周武帝亲自出面斥责佛门不清净,智炫则直言武帝的短处。武帝不悦而退,为显示公平,下令禁断佛道二教。由于对佛道二教相互争斗已深感厌倦,周武帝在灭佛的同时,将道教及各种民间宗教一并罢黜。次月,周武帝设置通道观,召集三教精英120人为通道观学士。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据《历代三宝纪》等佛教史籍记载,周武帝灭佛共毁掉寺庙4万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使其重新成为国家编户。
军事领域,建德二年(573年),周武帝下令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者本人可免除租调和徭役,其家庭在三年内也可免交租调和服徭役,原本受地方豪强大族控制的农民,如今直接为朝廷所掌控。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宇文泰改革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还采取措施加强军队与君主的关系。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侍官乃天子近臣,改军士为侍官,旨在加强军队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改变过去府兵专属于某一军队统帅的传统,使其直接隶属于君主。如此一来,军队分权的倾向得到改变,皇帝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掌控更加紧密。宇文邕登基后,将消灭北齐、统一北方作为目标。为此,他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当时北齐国力渐衰,已无力与北周抗衡。宇文邕于保定三年(563年)联合突厥出征北齐,虽取得一些胜利,攻占北齐20余城,但因突厥中途退缩,北周军队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此次失败让宇文邕认清了双方实力对比,决定继续发展和增强北周国力。然而,宇文护专权成为他亲政路上的阻碍。
智除权臣,亲掌大权
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因宇文护专横傲慢,私下与卫王宇文直谋划铲除宇文护。待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便邀他一同前去拜见太后。途中,宇文邕边走边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却十分喜好饮酒。我们多次劝谏,太后都未曾听从。如今兄长入朝,还望能前去劝说太后。”说着,宇文邕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递给宇文护,示意他以此为依据劝谏太后。宇文护进入太后居所后,依言对太后诵读起《酒诰》。就在他专注诵读之时,宇文邕突然举起玉珽,猛地朝他的脑袋砸去。宇文护顿时跌倒在地,宇文邕赶忙命令宦官何泉用刀斩杀宇文护。然而,何泉因内心极度恐惧,双手颤抖不已,连砍数刀都未能命中要害。关键时刻,事先躲在一旁的宇文邕同母弟卫公宇文直迅速冲了出来,协助宇文邕成功杀死了宇文护 。随后,宇文邕将宇文护的儿子、兄弟及亲信一网打尽,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以及伏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皆被斩首。宇文邕随即大赦天下,改元建德。
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落入宇文邕手中。在铲除宇文护及其党羽后,宇文邕着手削弱大冢宰的权力,废除中外府。他任命太傅、蜀国公尉迟迥为太师,柱国、邓国公窦炽为太傅,大司空、申国公李穆为太保,齐国公宇文宪为大冢宰,卫国公宇文直为大司徒,赵国公宇文招为大司空,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大司寇,绥德公陆通为大司马 。同时,宇文邕规定六府不必完全听命于天官大冢宰,使大冢宰权力虚化,以此强化皇权。此外,他将诸军军士改称为侍官,表明军队归属于皇帝,实现国家化管理。宇文邕还取消了兵源的种族限制,境内所有男子皆可当兵,极大地扩充了军力。并且,他对地方行政长官与其僚属的关系加以限定,防止地方势力私人化。同年四月,宇文邕追尊略阳公为孝闵皇帝,册立鲁国公宇文赟为皇太子,再次大赦天下,百官皆加封官级 。
改革图治,强化皇权
建德三年(574年)正月,为充分发挥兄弟诸王的辅助作用,宇文邕将柱国齐国公宇文宪、卫国公宇文直、赵国公宇文招、越国公宇文盛、滕国公宇文逌等兄弟晋封为王爵 。二月,纪国公宇文康、毕国公宇文贤、酆国公宇文贞、宋国公宇文实、汉国公宇文赞、秦国公宇文贽、曹国公一同进爵为王。与此同时,宇文邕下令扩大兵源,参军者不再受种族限制,充实了军队力量,有效防范柱国将军拥兵割据。他还将诸军军士改称侍官,使军队直接由皇帝掌管 。
长期以来,北周和北齐纷争不断,双方互有胜负,实力大致均衡。但自宇文邕亲政后,局势发生显著变化:其一,通过推行灭佛政策,国家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其二,吸纳均田上大量汉族农民加入府兵,府兵队伍得以壮大,形成军事优势;其三,在外交上,北周与突厥和亲,同陈朝通好,取得显著成效。反观北齐,当时正处于“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图,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的混乱局面 。
亲征北齐,统一北方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再度率军进入北齐境内,决意灭掉北齐。此次行动,宇文邕仅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商议谋划,力排众议,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七月,周武帝宇文邕任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杨坚、薛迥、李穆等率军分路并进。宇文邕亲率六万大军,直逼河阴。周军进入北齐境内后,纪律严明,严禁砍伐树木、践踏庄稼,违者一律斩首 ,因而深得民心。然而,宇文邕却因病不得不班师回朝。
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宇文邕再次亲自率军东伐北齐。他任命越王宇文盛为右一军总管,杞国公宇文亮为右二军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右三军总管,谯王宇文俭为左一军总管,大将军窦恭为左二军总管,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多路大军齐头并进 。宇文邕亲率大军抵达晋州后,派齐王宇文宪率领两万精锐骑兵驻守雀鼠谷,陈王宇文纯带领两万步骑兵驻守千里径,郑国公达奚震率领一万步骑兵驻守统军川,大将军韩明率领五千步骑兵驻守齐子岭,乌氏公尹升率领五千步骑兵驻守鼓钟镇,凉城公辛韶率领五千步骑兵驻守蒲津关,赵王宇文招率领一万步骑兵从华谷攻打汾州诸城,柱国宇文盛率领一万步骑兵驻守汾水关。同时,宇文邕派内史王谊监督六军,进攻北齐晋州城。宇文邕大军驻扎在汾曲,齐王宇文宪顺利攻克洪洞、永安二城。宇文邕亲临战场,每日从汾曲前往城下督战,城中北齐军士见状惊恐万分。不久,北齐行台左丞侯子钦出城投降北周。北齐晋州刺史崔景嵩镇守晋州城北,夜间秘密派人前往北周军营联络,北周派王轨率军接应。天还未亮,北周军队登城击鼓呐喊,北齐大军瞬间溃败,周军成功攻破晋州,擒获晋州城主特进、开府、海昌王尉相贵,俘虏北齐八千甲士。宇文邕任命上开府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加授大将军,留下一万精兵镇守晋州 。
十一月,北齐皇帝亲率大军从并州赶来救援晋州。宇文邕考虑到士兵大多是新近集结,尚未磨合,于是选择避其锋芒,下令诸军撤回,并派齐王宇文宪断后。北齐军队趁机围困晋州,日夜攻打。不久后,宇文邕再次出兵伐齐,从长安出发,渡过黄河后与诸军会合 。十二月,宇文邕大军抵达晋州。北齐军一触即溃,宇文邕率军乘胜追击北齐皇帝,北周大军顺势推进到并州。北齐皇帝留下堂兄安德王高延宗镇守并州,自己则率领轻骑仓皇逃回邺城 。高延宗在并州僭越称帝,改年号为德昌,率领四万兵马出城抵御周军。宇文邕亲自率领诸军与之交战,成功击退北齐军,最终擒获高延宗,攻克北齐并州 。
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北齐皇帝高纬将皇位传给太子高恒,改年号为承光,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周军兵临邺城下,宇文邕下令围困邺城,并烧毁邺城西门。北齐军出城迎战,被周军一举击破。宇文邕顺利攻入邺城,成功灭掉北齐 。齐主高纬护送母亲和妻子逃往青州,邺城陷落后,他又亲自率领数十骑逃往青州,宇文邕派大将军尉迟勤率领二千骑兵追击。二月,北齐各地的行台、州镇纷纷归降北周,宇文邕成功统一北方。此时,北周疆域内共有五十五州,一百六十二郡,三百八十五县,人口达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户,共计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六口。宇文邕在河阳、幽、青、南兖、豫、徐、北朔、定等州设置总管府,在相、并二总管府分别设置宫殿及六府官署 。自此,北周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
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建德六年(577年)三月,宇文邕封齐主高纬为温国公,并在露寝殿大会群臣及各蕃国使者。随后,他废除了蒲、陕、泾、宁四州总管。五月,宇文邕任命柱国、谯王宇文俭为大冢宰,杞国公宇文亮为大司徒,郑国公达奚震为大宗伯,梁国公侯莫陈芮为大司马,应国公独孤永业为大司寇,郧国公韦孝宽为大司空。并在正武殿举行大醮仪式,以酬谢战功 。七月,宇文邕巡幸洛州,下诏令山东诸州举荐有才能的人士,上县推荐六人,中县推荐五人,下县推荐四人,前往皇帝行在,共同探讨治国理政的得失。同时,任命上柱国、庸公王谦为益州总管 。十二月,宇文邕巡幸并州宫,将并州的四万军户迁移至关中。任命滕王宇文逌为河阳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南兖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并州总管,并废除并州宫及六府 。
宣政元年(578年)四月,突厥进犯幽州,大肆杀掠北周的官吏百姓,宇文邕毅然决定讨伐突厥,亲自率军分兵五路北伐突厥。五月癸巳日(578年6月17日),宇文邕在亲征途中突然病倒。六月丁酉日(6月21日),宇文邕病情急剧恶化,不得不返回京城长安。当天夜间,宇文邕在乘舆中驾崩,年仅三十六岁,临终前留下遗诏,命皇太子宇文赟继位。宇文赟继位后,追谥宇文邕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7月13日),宇文邕被安葬于孝陵 。
亲访儒生
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亲率大军,成功攻入北齐首都邺城。彼时,北齐的国子博士熊安生,凭借对儒家《五经》的精湛理解,在学界声誉斐然。听闻宇文邕进城的消息,熊安生立刻吩咐家人将家中仔细清扫。家人对此举深感疑惑,询问缘由,熊安生满怀自信地回应:“周国皇帝向来重视儒家学说,对读书人敬重有加,此番必定会前来拜访我。”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宇文邕便亲自登门。一见面,宇文邕便免去熊安生的跪拜之礼,还亲切地拉着他的手,与他并肩而坐,相谈甚欢。临别之际,宇文邕赐予熊安生丰厚的赏赐,并特意安排一辆由四匹马拉的豪华马车,邀请熊安生随驾同行,以示尊崇。不仅如此,宇文邕还派遣小司马唐道和前往中书侍郎李德林家中,宣读慰问旨意:“此次能够顺利平定齐国,多亏了你的功劳。”随后,又将李德林接入宫中,专门委派内史宇文昂向他请教北齐的风俗民情以及官员优劣等事宜。李德林在宫中一连住了三天,才被礼送回家。
事出权实
有一回,宇文邕前去听道安法师讲法。讲法时,道安让宇文邕席地而坐,自己则如往常一般开始讲解佛法。到了午饭时间,道安准备好食物。宇文邕见状说道:“弟子听闻,俗人不能与僧人一同用餐,法师如此安排,莫非要让我因此获罪?”道安解释道:“佛的教导有权宜与真实之分,戒律也存在例外情况。即便是逆贼奸臣,必要时也可给予食物。”后来,宇文邕举行南郊礼,特意邀请道安前往观礼。道安却推辞道:“陛下因心系百姓而出宫,贫道为护持佛法庄严而不便前往。”宇文邕听闻,对道安的回答称赞良久。
父子关系
史书中的宇文邕,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他的继承人——太子宇文赟,品性不佳,教导多次仍未见改善。宇文邕心急之下,曾对宇文赟施以体罚,甚至多次威胁要废除其太子之位。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得宇文赟愈发叛逆,对他的教诲更加充耳不闻。
后世纪念
孝陵,作为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199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陈马村意外发现一座北周高等级墓葬。经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墓志、金玺等珍贵文物,由此确定墓主正是北周第三位皇帝——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这座墓葬便是北周孝陵。2003年,孝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地面已无封土留存。孝陵西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3公里,西南距咸阳市约12公里,南距底张镇约2公里。其建于渭河北岸的黄土塬上,四周地势较为平坦,海拔约470米。墓道全长68.4米,墓圹由墓道、5个天井、4个壁龛、过洞、甬道、墓室构成,呈南北走向,墓道在南。墓室平面呈凸字型,面积约20.9平方米,地面铺设长方形青砖。墓室内东西南三边各放置木棺椁,武帝棺椁居西,皇后棺椁居东。后来安葬武德皇后时,墓室向东拓展了60厘米。1994年9月3日至1995年1月2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孝陵进行了抢救发掘。
死因分析
研究人员对北周武帝遗骸样本中的33种微量元素展开分析,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过程中,逐渐在骨骼中累积起来的。在北周武帝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层盛行服用道家丹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分析显示,北周武帝样本的元素组成,与隋唐时期有长期服食丹药习惯、甚至接受过皇帝御赐丹药的贵族郭嗣本最为接近。由此推测,武帝遗骨中砷(As)、硼(B)、锑(Sb)元素显著偏高,极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服食以雄黄(As)、礬石 (As)、硼砂(B)、辉锑矿石(Sb)为主要成分的丹药所致。据史料记载,公元575年至578年这四年间,北周武帝多次发病,发病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身体内部的病症不断积累,在皮肤表面爆发出来)”“身生癞疮,恶疾而死(由于身体上长疮,生重病而死)”,病症以皮肤病为主要特征。研究团队认为,这与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高度吻合。此外,在武帝的腿上,还发现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发骨髓坏死所导致的”。
人物形象
2024年3月28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携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头像“复原图”及相关考古成果。这是中国首次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复原古代帝王容貌,为古老的历史增添了鲜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