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儒永[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广东汕头市潮阳人物 郑儒永,1931年1月10日出生于香港,女,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郑儒永:深耕真菌世界的科学大家 郑儒永,一位在真菌研究领域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以其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卓越非凡的学术成就,成为广东汕头市潮阳的骄傲。1931 年 1 月 10 日出生的她,在真菌分类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真菌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中国真菌分类研究的领军人物,是推动学科进步的中流砥柱,更是用一生诠释科学精神的典范。 1949年郑儒永考入广州岭南大学;由于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195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担任研究实习员,师从戴芳澜教授;1956年至195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兼真菌研究室业务秘书;1959年至196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真菌室业务秘书;1970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担任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19年4月2日郑儒永和她的丈夫黄河研究员,将150万元捐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 1931 年 1 月 10 日,郑儒永在香港呱呱坠地,原籍广东潮阳。她的家庭背景为她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父亲郑铁如先生是金融家、银行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后进入中国银行工作;母亲谢纫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出身于江苏武进的名门望族,在宋庆龄发起的 “一碗饭” 抗日救国运动中积极参与组织并倾力贡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郑儒永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爱国思想的洗礼。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她在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就读,接受了系统的启蒙教育。然而,1937 年,日寇占领香港,刚读完小学的郑儒永不得不和兄弟姐妹一道外出逃难。他们先后辗转广西桂林、贵州贵阳、四川重庆等地,在颠沛流离中,郑儒永仍坚持断断续续上学。这段艰苦的经历,锻炼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让她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1943 年 9 月,郑儒永转学进入广州私立真光女子中学,从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读,直至高中毕业。1949 年 7 月,高中毕业后的郑儒永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庭园布置专业学习。入学后,她对植物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随后转入植物病理系。在岭南大学,她成为植物病理系的第一名学生,也是该学年该系的唯一一名学生。在大学期间,郑儒永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展现出了对学术研究的强烈热情和天赋。 1952 年 9 月,由于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郑儒永随之进入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并于 1953 年顺利毕业。此时,父母早已为她准备好出国留学的费用,她自己也有留学求知的期望。但念及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祖国急需各类人才建设各行各业,郑儒永毅然放弃了留学进修的机会,选择参加工作。1953 年 7 月,她被分配至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担任研究实习员,从此开启了她在真菌研究领域的漫漫征程。 在真菌植病研究室,郑儒永有幸师从著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在戴芳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开始从事真菌的系统分类研究工作。戴芳澜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郑儒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她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 年 12 月,真菌植物病理研究室组建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郑儒永担任研究实习员兼真菌研究室业务秘书。在这期间,她不仅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在行政事务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1958 年 12 月,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郑儒永担任助理研究员兼真菌室业务秘书。此后,她在科研和行政工作中继续忙碌,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5 年至 1966 年,郑儒永参加 “四清” 工作一年;1966 年至 1969 年,由于特殊时期的影响,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三年;1969 年至 1970 年,她下乡支农一年。尽管遭遇诸多挫折,但郑儒永对科研的热情从未消退。1970 年,她重新回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继续担任助理研究员,并在此后的岁月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先后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郑儒永长期致力于真菌分类的合理化与完善,主要研究小煤炱菌目、白粉菌目、毛霉目等目真菌的系统分类学。在研究过程中,她深入全国各地采集标本,不畏艰难险阻,深入山林、田野等各种环境。她对每一个标本都进行仔细观察、分析,从形态学、细胞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积累,她对真菌分类系统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白粉菌目的分类研究中,她通过对大量标本的细致观察和比较,发现了一些以往被忽视的分类特征,从而对该目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为我国真菌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9 年 11 月,郑儒永凭借在真菌分类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科研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我国真菌学研究水平的认可。当选院士后,郑儒永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她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2011 年 3 月,她担任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继续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在团队建设方面,她注重培养年轻科研人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后辈。她鼓励年轻人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我国真菌学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在个人生活中,郑儒永的丈夫黄河也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后期参加了毛霉组的生理生化分类研究。夫妻二人在科研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2004 年,因患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郑儒永的脊柱被 “钉上” 了 2 根钢柱和 9 颗钢钉。但即便身体遭受病痛折磨,她依然心系科研,克服困难坚持工作。2019 年 4 月 2 日,郑儒永和她的丈夫黄河研究员,将 150 万元捐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 “郑儒永黄河奖学金”,旨在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科研事业,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 郑儒永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从香港出发,在祖国的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科研足迹。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爱国情怀。她的科研成就和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勇前行,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当我们回顾中国真菌学的发展历程时,郑儒永的名字必将永远闪耀在其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