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4月15日),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与王莽姑王政君之子,中国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前33年8月4日~前7年4月15日在位)。 刘骜自幼深得祖父汉宣帝喜爱,称为太孙,常侍左右。元帝即位,刘骜被册立为太子。长大后,喜好经书,宽博谨慎,但沉迷酒色,汉元帝认为刘骜不能成大器,曾想改立定陶王刘康为太子,后因侍中史丹的阻止才作罢。竟宁元年(前33年)六月继位,刘骜每次升朝,同大臣议论朝政时,端坐御座,仪态威严,但其治国无能,怠忽朝政,外戚势力急剧膨胀,为外戚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绥和元年(前8年),成帝对宰相制度做出重大调整,更置三公,史称“绥和改制”。刘骜统治时期,土地兼并更趋严重,流民众多,“盗贼并起”,社会矛盾日益严重。颍川铁官徒申屠圣、广汉郑躬、尉氏樊并等率众起义,农民、贫民、刑徒、工匠及其他各阶层被压迫人民武装反抗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西汉王朝由此迅速地衰败了下去。 绥和二年三月丙戌日(前7年4月15日),刘骜暴毙于未央宫,享年四十五岁,谥号孝成皇帝,安葬于延陵。 汉成帝刘骜:西汉衰落进程中的帝王 汉成帝刘骜(公元前 51 年 — 公元前 7 年),籍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是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刘骜在位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频出,逐渐走向衰落。他本人性格软弱,沉溺于酒色,虽曾试图推行一些改革举措,但最终因自身的昏庸和外戚势力的掣肘,未能扭转西汉衰败的局面。 一、太子生涯:历经波折 刘骜出生于甘露三年(公元前 51 年),他是汉元帝刘奭与王政君之子。自幼,刘骜便深得祖父汉宣帝喜爱,常伴宣帝左右。汉宣帝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亲自为他取名 “骜”,寓意其如骏马般有驰骋天下之才。少年时期的刘骜喜欢读书,懂规矩,表现出了较好的修养,这也使得他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骜的性格逐渐发生变化。他开始沉迷于玩乐,对学业不再用心。汉元帝对刘骜的转变十分失望,再加上宠妃傅昭仪所生之子刘康多才多艺,深得元帝喜爱,元帝一度有改立刘康为太子的想法。好在王政君在朝中的势力以及大臣史丹等人的极力劝谏,刘骜才保住了太子之位。这段经历虽然让刘骜最终成为太子,但也让他养成了放纵自我、缺乏自律的性格。 二、登基之初:试图有所作为 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汉元帝驾崩,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初登皇位,刘骜也曾试图展现出一位贤君的姿态。他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减少宫廷的开支,以缓解民间的压力。在政治上,他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官员,如匡衡等,希望他们能够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刘骜还关注农业生产,多次下诏要求地方官员重视农业,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了选拔人才,他恢复了孝廉察举制度,希望能从民间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仕途。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也为西汉朝廷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三、沉溺酒色:荒废朝政 但好景不长,刘骜很快便暴露出其沉溺酒色的本性。他对后宫美女极为痴迷,其中最受宠的当属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赵飞燕体态轻盈,舞姿优美,入宫后迅速得到刘骜的宠爱。刘骜为了讨赵飞燕欢心,对她言听计从,甚至为了她而冷落了其他嫔妃。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入宫后,刘骜更是被迷得神魂颠倒,对姐妹二人倍加宠爱。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刘骜大兴土木,为赵氏姐妹修建了奢华的宫殿。他整日与赵氏姐妹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朝廷的大小事务都被他抛诸脑后,大臣们的劝谏也被他当作耳旁风。在赵氏姐妹的影响下,刘骜变得愈发昏庸,后宫争斗也愈发激烈。赵氏姐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地迫害其他嫔妃和皇子,导致西汉皇室子嗣凋零。 四、外戚专权:皇权旁落 在刘骜沉迷于酒色的同时,外戚势力却在不断膨胀。刘骜的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王氏家族的成员纷纷在朝中担任要职。王政君的兄长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此后,王氏家族的势力一发不可收拾,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等先后辅政,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面对王氏外戚势力的崛起,刘骜并非毫无察觉。他也曾试图削弱外戚的权力,任用一些非王氏家族的官员来制衡外戚。但由于他自身的软弱和对酒色的沉溺,无法坚定地推行这些举措。在与外戚的斗争中,刘骜往往犹豫不决,最终不得不妥协。例如,京兆尹王章曾上书弹劾王凤,刘骜起初也有惩治王凤的想法,但在王政君的干预和王凤的哭诉下,刘骜不仅没有惩治王凤,反而将王章下狱致死。从此,王氏外戚更加肆无忌惮,西汉朝廷的大权完全落入了王氏家族手中。 五、社会危机:矛盾加剧 随着刘骜的昏庸和外戚的专权,西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地主的佃户或流民。同时,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也让百姓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已反映出社会的不稳定。 在经济方面,由于刘骜的挥霍无度和朝廷的腐败,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为了满足宫廷的开支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朝廷不断增加赋税,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商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商人纷纷破产,经济陷入了困境。 六、改革尝试:以失败告终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危机,刘骜也曾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他颁布了限田令和限奴婢令,试图限制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增长。但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地主阶级和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力度,这些改革措施最终流于形式,未能取得实际效果。 此外,刘骜还对朝廷的官僚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试图提高行政效率。但由于改革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再加上王氏外戚的干扰,这些改革也未能成功。刘骜的一系列改革尝试,不仅没有解决西汉社会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七、驾崩之谜:争议不断 绥和二年(公元前 7 年),刘骜在未央宫突然驾崩,年仅 44 岁。关于他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刘骜长期沉迷于酒色,身体虚弱,最终因中风而死。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刘骜是被赵合德所害。刘骜驾崩后,赵合德自知罪责难逃,自杀身亡。刘骜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的侄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汉成帝刘骜的一生,是西汉王朝走向衰落的见证。他的昏庸、放纵和软弱,使得西汉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尽管他曾有过一些改革的想法和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在位期间,外戚专权达到了顶峰,西汉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刘骜的统治,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成为了西汉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