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陈豨叛乱被镇压,刘恒被封为代王。 后跟母亲在封地居住。刘邦逝世后,政权一度被吕太后控制,刘邦的其他儿子纷纷被杀,刘恒因为僻居远方,且谦恭谨慎,时人看其没有竞争皇位的可能,侥幸活了下来。吕太后死后,元老勋臣们平定“诸吕之乱”,把刘恒推上皇位。即位后,刘恒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废除肉刑,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弛山泽之禁;然而刘恒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火烧回中宫;进一步分封诸侯王,加重了西汉“枝强干弱”之势;又恢复夷三族令,将新垣平灭族,成为了政治论议中的坏典型;同时迷信鬼神,宠溺宦官,纵容宦官乱政 ,斥逐贾谊等贤臣,宠爱佞幸邓通而一改节俭作风 ,甚至放弃盐铁官营与铸币权,助涨了地方豪强势力 ,加剧了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导致“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病重。不久汉文帝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时年46岁。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励精图治、宽仁节俭、爱民重农,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汉景帝时期合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开创盛世的贤明君主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203 年 — 公元前 157 年),生于长安,籍贯为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 。他是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为薄姬 。刘恒为人宽厚仁慈、节俭质朴,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局面,为西汉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一、幼年坎坷,封王代地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妾室 。秦末乱世,魏豹自立为王,薄姬便随其身边 。后来,魏豹先是与刘邦联合对抗项羽,后又背叛刘邦,转投项羽阵营 。刘邦派曹参等人率军攻打魏豹,魏豹兵败被杀,薄姬也被俘虏,送入汉宫的织造府为奴 。一次,刘邦偶然见到薄姬,见她容貌清秀,便将其纳入后宫 。但薄姬入宫后,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 。直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 203 年),薄姬才有幸得到刘邦的一次临幸,并怀有身孕,生下了刘恒 。此后,薄姬依旧很少得到刘邦的宠爱,与刘恒相依为命 。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代地的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平定了叛乱 。之后,刘邦将年仅八岁的刘恒封为代王,都城设在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刘恒前往代地就藩,开始了在代地的生活 。在代地,刘恒远离了长安宫廷的权力斗争中心,在母亲薄姬的教导下,养成了节俭、仁厚的性格 。他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发展代地的经济,使得代地的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在代地积累了良好的声誉 。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握了朝政大权 。吕后对刘邦生前宠幸的妃子们心怀嫉恨,将她们大多囚禁起来 。而薄姬因为很少得到刘邦的宠爱,得以跟随儿子刘恒前往代地,母子二人在代地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在吕后专权的时期,刘氏宗室子弟多遭迫害,刘恒却因身处偏远的代地,且为人低调,而躲过了一劫 。 二、机缘巧合,登基为帝 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 180 年),吕后去世 。忠于汉室的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联合刘氏宗室,一举铲除了吕氏集团的势力 。在铲除吕氏集团后,大臣们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拥立谁为皇帝 。当时,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在位,但大臣们认为刘弘并非汉惠帝的亲生儿子,而是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从民间抱来的孩子,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正统 。于是,大臣们决定另立皇帝 。 在众多刘氏宗室子弟中,大臣们经过商议,认为代王刘恒是刘邦现存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且为人仁孝宽厚,他的母亲薄姬也谨慎善良,不会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 。于是,大臣们派出使者前往代地,迎接刘恒进京继承皇位 。 刘恒接到使者的消息后,起初十分谨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与母亲薄姬及代国的大臣们商议,众人也都觉得此事太过突然,其中可能有诈 。刘恒先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打探消息 。薄昭到长安后,与丞相陈平等人会面,了解到了事情的详细情况,确认了大臣们拥立刘恒的诚意 。薄昭返回代地后,向刘恒报告了情况,刘恒这才决定前往长安 。 刘恒在前往长安的途中,依旧小心翼翼 。当他到达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时,又派部下宋昌先前往长安,观察局势 。宋昌到了渭桥(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渭河附近)后,看到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前来迎接,便返回高陵向刘恒报告 。刘恒这才继续前进,到达渭桥 。太尉周勃率领群臣拜见刘恒,并献上天子玉玺 。刘恒十分谦逊,没有立即接受玉玺,而是表示要到长安城中的代王府邸,再做商议 。 抵达代王府邸后,群臣再次请求刘恒登基称帝 。刘恒再三推辞,经过五次谦让后,最终在群臣的坚持下,同意即位 。随后,刘恒命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清除宫廷中的吕氏势力残余,自己进入未央宫 。刘恒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 。一切安排妥当后,刘恒正式登基称帝,是为汉文帝 。 三、治国理政,开创盛世 (一)政治方面 废除苛刑 刘恒即位后,深知秦朝因滥用严刑峻法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他决心改革刑法,废除苛政 。在即位的第一年,刘恒就下令废除了连坐法,即一人犯罪,其父母、妻子、兄弟等亲属不再一同受罚 。他认为,法律是用来治理国家、引导百姓向善的,不应该株连无辜 。此外,刘恒还废除了诽谤妖言罪 。他认为,百姓有权利议论朝政,如果因为百姓发表了一些言论就治罪,会堵塞言路,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后来,刘恒又下令废除了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砍足)等残酷的肉刑 。这些刑罚的废除,体现了刘恒的仁慈和对人权的尊重,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 选贤纳谏 刘恒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改革了以往任用官吏的旧例 。他即位第一年,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治理地方政绩卓著,便将其提拔为廷尉 。吴公向刘恒推荐了洛阳人贾谊,刘恒对贾谊十分赏识,封他为博士,后又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在刘恒的选拔下,许多有才能的人得到了重用,如精通法学的张释之被任命为廷尉,名将周亚夫也得到了提拔 。刘恒还非常善于听取部下的建议 。每次上朝时,只要有臣子递上奏章,他都会停车听取 。对于合理的建议,他会给予嘉奖;对于不合理的建议,也不会怪罪 。郎中署长冯唐曾当面批评刘恒用人的不足之处,刘恒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虚心接受,并立即改正自己的过失,还将冯唐提拔为车骑都尉 。由于刘恒求贤若渴、善于纳谏,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聚集在他的身边,为西汉的发展出谋划策 。 德治天下 刘恒在位期间,实行以德治天下的政策 。他即位之初,就下令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让百姓可以开怀畅饮五日,放宽了秦汉以来严格的 “禁酒令” 。在立太子、立皇后时,刘恒再次下令赐百姓爵位,还赐予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酒食、布帛、棉絮等物品 。此后,刘恒又多次下令大赦天下、赏赐财物 。这种抚赏制度不仅让百姓感受到了皇帝的恩泽,也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被后世所延续 。 宣扬孝道 为了团结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制衡功臣集团,刘恒大力宣扬孝道 。他的母亲薄太后身体不好,经常患病 。刘恒对母亲十分孝顺,亲自侍奉母亲,在母亲患病的三年里,他常常衣不解带,亲自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药后,他都会先尝一尝,看看药的温度是否合适、味道是否太苦,然后才喂给母亲 。他的这种孝顺行为被传为佳话,被收录在《二十四孝》中,名为 “亲尝汤药” 。刘恒还大力推广《孝经》,设置《孝经》博士,对研究《孝经》有突出成就的学者给予丰厚的俸禄,以此来普及孝道教育 。通过宣扬孝道,刘恒不仅在民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对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 (二)经济方面 重视农业 刘恒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每年开春,刘恒都会亲自率领群臣到田间耕种,他耕种所得的谷物用于祭祀宗庙,以此来劝勉百姓重视农业生产 。刘恒多次下令减免田租 。汉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 178 年),他下诏减免当年田租的一半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他再次下诏减免当年田租的一半 。到了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公元前 167 年),刘恒更是下令免除了全部田租 。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刘恒还改革了赋役制度,将百姓的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把算赋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的国库也日益富足 。 发展工商业 刘恒改变了以往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重农宽商的政策 。他下令开放原属于国家的山林川泽,允许百姓开山打猎、捕鱼、砍柴等,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来源 。同时,刘恒改革了关卡核验制度 。以前,百姓出入关卡需要持有木符才能通过,手续繁琐,不利于货物的流通 。刘恒废除了关卡验符的规定,使得往来的货物可以自由运售,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刘恒的政策鼓励下,西汉的工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 厉行节俭 刘恒以身作则,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 。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间,没有扩建过宫室苑囿,也没有要求各地进献珍贵的物品 。他平时穿着简朴,经常穿着粗丝衣服 。在修建自己的陵墓霸陵时,刘恒要求一切从简,陵墓中不放置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作为装饰,只用瓦器 。他还下令,宫中的嫔妃们衣服不得拖至地面,帷帐不得织文绣锦 。在刘恒的带动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 (三)军事方面 抗击匈奴 刘恒即位后,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下侵扰边境 。为了保证边境的稳定,刘恒起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给匈奴送去大量的礼物,希望以此来换取边境的和平 。但匈奴并不满足于此,依旧时常进犯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 177 年),匈奴入侵河南地,烧杀抢掠 。刘恒亲自来到甘泉宫,征调边境地区的官吏和骑兵抵御匈奴,又命丞相灌婴率军出击 。匈奴见汉军来势汹汹,便引兵退去 。此后的几年里,匈奴虽然没有大规模进犯,但时常在边境骚扰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 166 年)冬,匈奴再次大规模南下,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卬 。刘恒得知后,十分愤怒,他派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加强防御 。同时,命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训练军队,准备反击 。刘恒对此次战事十分重视,他亲自慰劳士卒,赏赐官兵,甚至想要亲自带兵出击匈奴,后因大臣和皇太后的劝阻才作罢 。做好充分准备后,刘恒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 。匈奴大败,仓皇逃窜 。 镇压叛乱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了许多异姓诸侯王 。后来,刘邦逐渐铲除了异姓诸侯王,改封同姓诸侯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壮大,逐渐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 177 年),济北王刘兴居趁刘恒巡视代地、准备讨伐匈奴之机,发动叛乱,调遣军队打算袭击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 。刘恒得知后,立即下令停止进攻匈奴,派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率军攻打济北王 。在汉军的强大攻势下,济北王的军队很快被打败,刘兴居被俘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 174 年),淮南王刘长又密谋反叛 。还没等他发动叛乱,就被朝廷官员发现 。官员上报后,刘恒废除了刘长的王位,将他发配至蜀地 。刘长在流放途中,因不堪忍受屈辱,绝食而死 。 (四)削弱诸侯势力 诸侯王的接连叛乱,让刘恒意识到,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朝廷的统治 。大臣贾谊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刘恒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陈述了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并提出了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解决方法,即分割诸侯王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刘恒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汉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 160 年),齐王刘则去世,刘恒乘机把齐国分割成六个小国,由齐王的六个儿子分别继承 。同时,他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通过这种方式,削弱了齐国和淮南国这两个大诸侯国的势力 。此外,刘恒还采用 “以亲制疏” 的策略,扩大亲子梁王刘参、淮阳王刘喜的势力范围,以此来制衡其他异姓诸侯王 。他还强令各诸侯王前往自己的封地居住,不得留在长安 。例如,在刘恒的命令下,齐国的诸侯王们离开齐国国都,居住在各自的封邑,这样他们就受到西汉济北、济南二郡的监视,齐国的势力被削弱,难以发动叛乱 。虽然刘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诸侯势力,但由于他对同姓诸侯王采取了姑息政策,诸侯王分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也为后来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 四、因病逝世,谥号孝文 汉后元七年六月(公元前 157 年 7 月),刘恒在长安未央宫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临终前,他下了一道遗诏,希望自己死后,天下百姓不必为自己长期服丧,葬礼一切从简 。他还下令将后宫中夫人以下的嫔妃都遣散回家,让她们可以过上自由的生活 。刘恒逝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群臣为刘恒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将他安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 。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以其宽厚仁慈的性格、节俭质朴的作风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开创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局面 。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汉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统治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 “德至盛也”,班固也评价他 “专务以德化民” 。汉文帝刘恒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