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公元1912年-197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像 湖北黄石大冶人物 马龙(1912年11月19日—1977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湖北省大冶县人。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曾担任红军第三纵队第三大队三连副班长、副排长,江西瑞金红军学校炮兵队班长,红军学校运输连指导员,红一方面军工人师教导团三连指导员、团总支书记,红军前敌总政治部总务处政治指导员,陕北独立第三团政委,山西静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兼党委书记,晋中十一支队三十一大队政委、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晋察冀边区十一支队一大队大队长、边区政府警卫大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独立团政委、团长、四分区司令员、第十旅旅长、第五旅旅长、冀晋纵队第三旅旅长,华北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副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第七、第六舰队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副主任,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舟山基地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等职。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7年3月27日,马龙同志在宁波因车祸殉职,终年65岁。 马龙:从鄂东南赤子到共和国少将的革命征程 马龙(1912—1977),原名马国平,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今大冶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出身贫寒,自幼目睹社会不公,在革命浪潮中投身工农武装,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设时期,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战功卓著的军事指挥员,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少年磨难与革命启蒙(1912—1929) 1912年,马龙出生于大冶县一个贫苦矿工家庭。其父在当地煤矿做苦力,因长期劳累与矿难隐患,积劳成疾早逝,母亲靠缝补浆洗拉扯他长大。童年的马龙常随母亲到矿区捡拾煤渣,亲眼目睹矿工被资本家压榨、被监工打骂的惨状,心中埋下对剥削阶级的仇恨。 1926年,北伐军进驻大冶,中共地方党组织借机发动工农运动,成立工会、农会。14岁的马龙加入少年先锋队,参与张贴标语、传递情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冶党组织转入地下,马龙因“赤童”身份被迫躲进深山,靠打猎、挖野菜为生,却始终暗中联络进步青年。1929年,鄂东南爆发“大冶起义”,红军攻占大冶县城,马龙毅然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时年17岁,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二、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中的“小老虎”(1929—1937) 加入红军后,马龙凭借自幼在山区练就的敏捷身手与勇猛性格,被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后改编为红三军团),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他作战悍不畏死,在1930年攻打长沙的战斗中,带头攀爬城墙,被手榴弹炸伤左臂仍坚持冲锋,战后获“小老虎”称号。 1931年,马龙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红军学校学习,系统掌握军事理论。毕业后调任红三军团特务连指导员,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1933年,在宜黄战斗中,他率部坚守阵地三昼夜,击退国民党军一个旅的进攻,保障了主力部队转移,获军团通报嘉奖。 1934年长征开始后,马龙任红三军团某营教导员,负责掩护中央纵队渡江。在湘江战役中,他所在部队承担阻击任务,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提出“梯次消耗、交替掩护”战术,激战五昼夜,虽全营伤亡过半,却为红军主力渡江争取了关键时间。过草地时,他将仅有的干粮分给伤员,自己靠草根充饥,险些饿死,最终带领剩余战士走出草地。 1935年遵义会议后,马龙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干事,随部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参与了直罗镇战役等重要战斗,为红军立足陕北立下战功。1936年,他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理论水平与军事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抗日战争时期:冀热察的抗日先锋(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马龙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组织股长,随部参加平型关大捷。战斗中,他深入前沿阵地,及时调整部队士气,确保了伏击战的顺利实施。1938年,他奉命随萧华挺进冀鲁边区,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0年,马龙调任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政治委员,与团长白乙化率部在平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他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灵活战术,在妙峰山、百花山一带多次伏击日军运输队,摧毁敌伪据点10余处,被当地百姓称为“平西飞虎”。 1942年日军“扫荡”冀东时,马龙率部在盘山地区与敌周旋,创造“地道战+游击战”结合的战术,掩护群众转移3000余人。在一次突围中,他为掩护伤员,腿部中弹被俘,却趁敌不备跳崖逃生,被老乡救起后隐蔽养伤,伤未痊愈便重返部队。 1944年,马龙任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发起反攻,收复蓟县、平谷等县城,扩大根据地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至抗战胜利时,他所部已发展到5000余人,成为冀热察地区的主力部队之一。 四、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到华南的征战(1945—1949)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龙奉命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辽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他在辽西地区清剿土匪、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为东北战场提供了大量兵源与物资。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中,他率部奇袭阜新煤矿,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缴获大量煤炭资源,缓解了东北野战军的燃料短缺问题。 1948年,马龙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一师师长,参与辽沈战役。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他率部突破敌城南防线,与友邻部队协同歼灭守敌1.2万人,战后获“攻坚模范师”称号。平津战役期间,他奉命围困北平(今北京),积极开展政治攻势,促成部分国民党军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贡献。 1949年,马龙调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三八师师长,随大军南下。在渡江战役中,他率部率先突破芜湖江防,击溃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军。随后参加湘赣战役、衡宝战役,一路追击至广西,歼灭国民党军残部3万余人,解放县城20余座。1949年12月,他指挥部队解放海南岛临高县,为后续渡海作战扫清障碍。 五、新中国成立后:治军与建设的双重担当(1949—1977) 1950年,马龙任第四十六军副军长,参与肃清广西匪患。他采取“军事清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历时一年歼灭土匪1.5万人,稳定了地方秩序。1952年,他入朝参战,任志愿军第四十六军副军长,参与秋季防御战,指挥部队在金化地区击退美军多次进攻,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1955年,马龙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调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负责舟山群岛防务。他主持修建了穿山半岛、六横岛等军港,完善了华东沿海防御体系,并推动海军与地方渔业部门协作,建立“军民联防”机制,有效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袭扰活动。 1960年,马龙任海军学院副院长,致力于培养海军指挥人才。他主张“理论联系实战”,亲自编写《海战战术》教材,组织学员参与实弹演习,为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文革”期间,他遭到冲击,却始终坚持原则,保护了一批干部与知识分子。 1975年,马龙恢复工作,任东海舰队司令员。他迅速整顿部队秩序,恢复军事训练,主持完成了东海海域首次导弹实射试验。1977年3月28日,他因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享年65岁。 六、精神传承与历史评价 马龙的一生,是革命军人忠诚与担当的缩影。他出身底层却胸怀家国,从鄂东南的矿工之子到共和国的海军将领,始终保持着工农本色:作战时身先士卒,治军时严慈相济,生活中简朴自律。他常对部下说:“我们打天下,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是为了让天下的苦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家乡大冶为纪念他,修建了“马龙将军纪念馆”,陈列其生平事迹与遗物。馆内一块石碑刻着他的名言:“我这一生,只认一个理——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仗,为国家守土。”这句话,正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作为湖北黄石大冶籍的开国少将,马龙的事迹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荣耀,更彰显了中国革命军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忠诚为民”的精神,其功绩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