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戴永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永年

戴永年[公元1929年-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像 云南玉溪通海县人物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195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矿冶系,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1954年,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工作;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78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秘书;1978年—1983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主任;1983年—1986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系主任;1986年,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2022年1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
戴永年院士:从云南走出的冶金泰斗与创新先驱

戴永年(1929年2月12日-2022年1月27日),出生于云南昆明,籍贯云南玉溪,是中国著名冶金学家、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真空冶金之父”。他的一生始终与冶金事业紧密相连,在真空冶金领域开创了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以教育家的身份培养了大批行业人才,其科研精神与创新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冶金学科的发展轨迹。


一、求学之路:战火中的知识求索与学术奠基

1、动荡年代的启蒙与成长
戴永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戴良弼是云南知名的教育家,曾任昆华中学(今昆明第一中学)校长。受家庭环境熏陶,他自幼便对科学知识抱有浓厚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戴永年年仅8岁,随家人辗转于昆明、玉溪等地,动荡的生活并未磨灭他的求学热情,反而让他在艰苦条件下养成了坚韧的意志。在玉溪读小学期间,他常常在油灯下读书,对数学和物理表现出特殊天赋,为日后的理工科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考入云大:冶金梦想的起点
1947年,戴永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工学院矿冶系。当时的云南大学汇聚了一批从西南联大分流的学者,学术氛围浓厚。在矿冶系,他师从留德博士、冶金学家魏寿昆(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学习冶金原理与工艺。魏寿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冶金前沿的洞察,深深影响了戴永年,让他立志在冶金领域做出突破。

大学期间,戴永年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他注意到云南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如锡、铅、锌等)因冶炼技术落后,长期面临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促使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如何用更先进的技术提升冶金效率”。1951年,他以毕业论文《锡的真空蒸馏研究》毕业,首次将“真空”概念引入冶金研究,这一颇具前瞻性的选题,成为他日后开创真空冶金事业的萌芽。


二、科研征程:真空冶金的开拓者与技术革新者

1、扎根云南:从实验室到工业实践的突破
早期探索与困境  
  毕业后,戴永年留校担任助教,不久后调入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任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冶金工业以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为主,真空冶金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几乎无人问津。戴永年却敏锐地意识到,真空环境下的冶金反应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纯度高的优势,尤其适合云南低品位、复杂成分的有色金属矿石。
  
  1956年,他在昆明工学院建立了国内首个真空冶金实验室,仅有几台简陋的真空泵和烧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带领团队自制设备,反复试验。1964年,他首次提出“真空蒸馏法分离铅锡合金”的设想,这一技术与传统的火法冶炼相比,能耗降低40%,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9%以上。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影响,项目一度被迫中断。

“真空炼铅”的世界领先突破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为科研事业带来春天。戴永年重拾真空冶金研究,将重点放在铅的冶炼上。传统炼铅工艺(如烧结鼓风炉法)能耗高、二氧化硫污染严重,而真空炼铅技术能在低压环境下使铅蒸发分离,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1980年,戴永年团队在云南会泽铅锌矿建成世界首条“真空法从粗铅中提银”中试生产线,1987年又成功研发“内热式多级连续真空蒸馏炉”,使铅的冶炼能耗降至传统工艺的1/3,银的回收率超过99.5%。这一技术震惊了国际冶金界,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专程来华考察,称其为“冶金史上的革命性突破”。1988年,“内热式多级连续真空蒸馏炉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推动真空冶金产业化: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
锡、锌、锗等金属的真空冶金应用  
  除铅之外,戴永年将真空冶金技术推广至更多有色金属领域:
  :传统炼锡需经过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戴永年开发的“真空蒸馏法精炼锡”技术,直接从粗锡中分离杂质,生产出纯度达99.999%的精锡,被云南锡业集团等企业广泛采用,使中国锡冶炼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针对云南氧化锌矿资源,他研发“真空还原蒸馏法炼锌”,无需高温熔炼,在1000℃左右即可还原锌蒸气,能耗比传统湿法炼锌降低50%,该技术在云南、贵州等地推广后,年节约标准煤数十万吨。
  :锗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传统工艺从褐煤中提锗效率低,戴永年团队开发“真空挥发法提锗”,使锗的回收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支撑了中国锗产业的发展。

创立“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  
  1997年,在戴永年的推动下,昆明理工大学成立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该研究所成为国内真空冶金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与云锡、云铜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将数十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戴永年团队的技术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数百万吨。


三、院士之路:从学者到行业引领者的担当

1、当选院士:对终身成就的认可
1999年,戴永年凭借在真空冶金领域的系统性创新与产业化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成为云南本土培养的首位工程院院士。当选后,他并未放慢科研步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领域——“真空冶金与新能源材料的交叉研究”。他带领团队探索真空技术在锂电池电极材料、氢能存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国际影响力:让中国冶金技术走向世界
戴永年多次受邀在国际冶金会议上作报告,他的真空冶金技术被写入多国冶金教材。2005年,他牵头成立“国际真空冶金学会”(亚洲区),推动中国与欧美、东南亚国家的冶金技术交流。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铅锌企业采用他的技术后,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他因此获得“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成为中国冶金界在国际舞台的重要代言人。


四、师者仁心:培育冶金人才的“戴氏风格”

1、教学理念:实践与创新并重
戴永年从教70余年,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反对“填鸭式”教育,主张“做中学”。在昆明理工大学,他创建“真空冶金”本科课程和硕士、博士点,亲自编写教材《真空冶金》(1988年出版,为国内首部该领域专著)。他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实验室项目和企业实习,“只有摸过设备、见过生产现场,才能真正懂冶金”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培养人才:从“严师”到“慈父”
严格要求:他对学生的论文和实验数据要求极为严格,曾因一位博士生的数据分析不严谨,让其修改论文达12次。这种严谨作风培养出一批治学扎实的学者,他的学生中已有10余人成为高校教授或企业技术骨干。
关怀后辈:尽管治学严谨,戴永年对学生生活却十分关怀。20世纪80年代,他用自己的科研经费为贫困学生购买实验服和书籍;退休后仍坚持每周与学生座谈,分享科研经验。他常说:“冶金是苦差事,但总要有人做,年轻人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

3、推动教育:助力云南高等教育发展
作为云南本土科学家,戴永年深知人才对边疆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昆明理工大学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促成该校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冶金学科联合培养项目。2010年,他牵头成立“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为云南培养了一支涵盖材料、冶金、机械的跨学科团队。


五、晚年岁月:不忘初心的科研坚守与精神传承

1、老骥伏枥:90岁仍站在科研一线
戴永年晚年虽年事已高,仍保持着惊人的工作热情。2019年,90岁的他还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真空制备纳米金属粉体”研究,他的办公室堆满了最新的学术期刊和实验数据。2020年,他主编的《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第二版出版,书中融入了近十年真空冶金的新进展,被誉为“行业百科全书”。

2、淡泊名利:将一生奉献给冶金事业
尽管拥有众多荣誉和专利,戴永年生活极为简朴。他住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老教师公寓里,家中最贵重的“财产”是满柜的书籍和科研笔记。他将大部分科研奖金捐给学校设立“戴永年奖学金”,用于资助冶金专业学生。2021年,在他92岁生日时,仍通过线上会议为青年学者作报告,分享“如何在传统学科中寻找创新点”。

3、逝世与影响: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
2022年1月27日,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3岁。他的逝世是中国冶金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真空冶金技术体系、培养的人才队伍,以及“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仍在持续影响着行业发展。昆明理工大学设立“戴永年院士纪念馆”,其团队继续在新能源材料、绿色冶金领域深耕,将他的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六、历史评价:冶金泰斗的多维贡献与时代意义

戴永年的一生,是中国冶金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他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维度:
技术创新:开创中国真空冶金学科,多项技术填补国际空白,推动有色金属冶炼从“高耗能、高污染”向“绿色、高效”转型;
产业推动: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累计为企业创造百亿效益,支撑了云南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竞争力;
人才培育:70年教学生涯培养了大批冶金人才,形成“昆明真空冶金学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正如中国工程院对他的评价:“戴永年院士以科学家的敏锐洞察行业痛点,以工程师的务实推动技术落地,以教育家的情怀培育后继力量,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从云南玉溪走出的他,最终用一生的奋斗,让中国冶金技术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云南声音”。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1:27
上一篇:普朝柱下一篇:唐淮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甘肃省委原书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肃宁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任乌克兰总统
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金质奖章
原重庆市委书记
澳大利亚已故前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杰出的外交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省委原书记
开国大校
阜宁人物
清朝兵部尚书
辽宁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华五才子
为政清廉的明朝都察御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宝安区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宋朝官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昆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清初藏书家、书法家
阿拉伯文学翻译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