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年[公元1929年-202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像 云南玉溪通海县人物 戴永年(1929年2月9日—2022年1月27日),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通海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1948年,戴永年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195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矿冶系,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1954年,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工作;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工作;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1956年—1978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秘书;1978年—1983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主任;1983年—1986年,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系主任;1986年,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2022年1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 戴永年院士:从云南走出的冶金泰斗与创新先驱 戴永年(1929年2月12日-2022年1月27日),出生于云南昆明,籍贯云南玉溪,是中国著名冶金学家、真空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真空冶金之父”。他的一生始终与冶金事业紧密相连,在真空冶金领域开创了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以教育家的身份培养了大批行业人才,其科研精神与创新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冶金学科的发展轨迹。 一、求学之路:战火中的知识求索与学术奠基 1、动荡年代的启蒙与成长 戴永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戴良弼是云南知名的教育家,曾任昆华中学(今昆明第一中学)校长。受家庭环境熏陶,他自幼便对科学知识抱有浓厚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戴永年年仅8岁,随家人辗转于昆明、玉溪等地,动荡的生活并未磨灭他的求学热情,反而让他在艰苦条件下养成了坚韧的意志。在玉溪读小学期间,他常常在油灯下读书,对数学和物理表现出特殊天赋,为日后的理工科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考入云大:冶金梦想的起点 1947年,戴永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工学院矿冶系。当时的云南大学汇聚了一批从西南联大分流的学者,学术氛围浓厚。在矿冶系,他师从留德博士、冶金学家魏寿昆(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学习冶金原理与工艺。魏寿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冶金前沿的洞察,深深影响了戴永年,让他立志在冶金领域做出突破。 大学期间,戴永年不仅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他注意到云南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如锡、铅、锌等)因冶炼技术落后,长期面临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促使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如何用更先进的技术提升冶金效率”。1951年,他以毕业论文《锡的真空蒸馏研究》毕业,首次将“真空”概念引入冶金研究,这一颇具前瞻性的选题,成为他日后开创真空冶金事业的萌芽。 二、科研征程:真空冶金的开拓者与技术革新者 1、扎根云南:从实验室到工业实践的突破 早期探索与困境 毕业后,戴永年留校担任助教,不久后调入昆明工学院(今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任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冶金工业以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为主,真空冶金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几乎无人问津。戴永年却敏锐地意识到,真空环境下的冶金反应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纯度高的优势,尤其适合云南低品位、复杂成分的有色金属矿石。 1956年,他在昆明工学院建立了国内首个真空冶金实验室,仅有几台简陋的真空泵和烧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带领团队自制设备,反复试验。1964年,他首次提出“真空蒸馏法分离铅锡合金”的设想,这一技术与传统的火法冶炼相比,能耗降低40%,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9%以上。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影响,项目一度被迫中断。 “真空炼铅”的世界领先突破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为科研事业带来春天。戴永年重拾真空冶金研究,将重点放在铅的冶炼上。传统炼铅工艺(如烧结鼓风炉法)能耗高、二氧化硫污染严重,而真空炼铅技术能在低压环境下使铅蒸发分离,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1980年,戴永年团队在云南会泽铅锌矿建成世界首条“真空法从粗铅中提银”中试生产线,1987年又成功研发“内热式多级连续真空蒸馏炉”,使铅的冶炼能耗降至传统工艺的1/3,银的回收率超过99.5%。这一技术震惊了国际冶金界,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专程来华考察,称其为“冶金史上的革命性突破”。1988年,“内热式多级连续真空蒸馏炉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推动真空冶金产业化: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 锡、锌、锗等金属的真空冶金应用 除铅之外,戴永年将真空冶金技术推广至更多有色金属领域: 锡:传统炼锡需经过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戴永年开发的“真空蒸馏法精炼锡”技术,直接从粗锡中分离杂质,生产出纯度达99.999%的精锡,被云南锡业集团等企业广泛采用,使中国锡冶炼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锌:针对云南氧化锌矿资源,他研发“真空还原蒸馏法炼锌”,无需高温熔炼,在1000℃左右即可还原锌蒸气,能耗比传统湿法炼锌降低50%,该技术在云南、贵州等地推广后,年节约标准煤数十万吨。 锗:锗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传统工艺从褐煤中提锗效率低,戴永年团队开发“真空挥发法提锗”,使锗的回收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支撑了中国锗产业的发展。 创立“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 1997年,在戴永年的推动下,昆明理工大学成立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该研究所成为国内真空冶金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与云锡、云铜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将数十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戴永年团队的技术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数百万吨。 三、院士之路:从学者到行业引领者的担当 1、当选院士:对终身成就的认可 1999年,戴永年凭借在真空冶金领域的系统性创新与产业化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成为云南本土培养的首位工程院院士。当选后,他并未放慢科研步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领域——“真空冶金与新能源材料的交叉研究”。他带领团队探索真空技术在锂电池电极材料、氢能存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国际影响力:让中国冶金技术走向世界 戴永年多次受邀在国际冶金会议上作报告,他的真空冶金技术被写入多国冶金教材。2005年,他牵头成立“国际真空冶金学会”(亚洲区),推动中国与欧美、东南亚国家的冶金技术交流。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铅锌企业采用他的技术后,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他因此获得“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成为中国冶金界在国际舞台的重要代言人。 四、师者仁心:培育冶金人才的“戴氏风格” 1、教学理念:实践与创新并重 戴永年从教70余年,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他反对“填鸭式”教育,主张“做中学”。在昆明理工大学,他创建“真空冶金”本科课程和硕士、博士点,亲自编写教材《真空冶金》(1988年出版,为国内首部该领域专著)。他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实验室项目和企业实习,“只有摸过设备、见过生产现场,才能真正懂冶金”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培养人才:从“严师”到“慈父” 严格要求:他对学生的论文和实验数据要求极为严格,曾因一位博士生的数据分析不严谨,让其修改论文达12次。这种严谨作风培养出一批治学扎实的学者,他的学生中已有10余人成为高校教授或企业技术骨干。 关怀后辈:尽管治学严谨,戴永年对学生生活却十分关怀。20世纪80年代,他用自己的科研经费为贫困学生购买实验服和书籍;退休后仍坚持每周与学生座谈,分享科研经验。他常说:“冶金是苦差事,但总要有人做,年轻人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决心。” 3、推动教育:助力云南高等教育发展 作为云南本土科学家,戴永年深知人才对边疆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昆明理工大学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促成该校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冶金学科联合培养项目。2010年,他牵头成立“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为云南培养了一支涵盖材料、冶金、机械的跨学科团队。 五、晚年岁月:不忘初心的科研坚守与精神传承 1、老骥伏枥:90岁仍站在科研一线 戴永年晚年虽年事已高,仍保持着惊人的工作热情。2019年,90岁的他还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真空制备纳米金属粉体”研究,他的办公室堆满了最新的学术期刊和实验数据。2020年,他主编的《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第二版出版,书中融入了近十年真空冶金的新进展,被誉为“行业百科全书”。 2、淡泊名利:将一生奉献给冶金事业 尽管拥有众多荣誉和专利,戴永年生活极为简朴。他住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老教师公寓里,家中最贵重的“财产”是满柜的书籍和科研笔记。他将大部分科研奖金捐给学校设立“戴永年奖学金”,用于资助冶金专业学生。2021年,在他92岁生日时,仍通过线上会议为青年学者作报告,分享“如何在传统学科中寻找创新点”。 3、逝世与影响: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 2022年1月27日,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3岁。他的逝世是中国冶金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真空冶金技术体系、培养的人才队伍,以及“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仍在持续影响着行业发展。昆明理工大学设立“戴永年院士纪念馆”,其团队继续在新能源材料、绿色冶金领域深耕,将他的事业不断推向新高度。 六、历史评价:冶金泰斗的多维贡献与时代意义 戴永年的一生,是中国冶金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他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维度: 技术创新:开创中国真空冶金学科,多项技术填补国际空白,推动有色金属冶炼从“高耗能、高污染”向“绿色、高效”转型; 产业推动: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累计为企业创造百亿效益,支撑了云南乃至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竞争力; 人才培育:70年教学生涯培养了大批冶金人才,形成“昆明真空冶金学派”,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正如中国工程院对他的评价:“戴永年院士以科学家的敏锐洞察行业痛点,以工程师的务实推动技术落地,以教育家的情怀培育后继力量,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从云南玉溪走出的他,最终用一生的奋斗,让中国冶金技术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云南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