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纳训

阿拉伯文学翻译家

纳训

纳训[公元1911年-1989年] 云南玉溪通海县人物
纳训,男,回族,经名努尔·穆罕默德,阿拉伯文学翻译家。纳训先生1911年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纳家营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在纳家营清真寺接受经书并授的教育,九岁时随同堂兄纳光文赴昆明永宁清真寺同样接受经书并授的教育,后入昆明明德中学学习,1935年由其母校保送到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深造。
纳训:译介《一千零一夜》的文化桥梁者  

一、家世背景与求学之路(1911-1937)  
纳训,原名纳训义,1911年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家营村一个穆斯林家庭。通海纳氏是当地望族,先祖随赛典赤·赡思丁入滇,世代恪守伊斯兰教信仰,重视文化教育。父亲纳润之是开明乡绅,曾参与地方公益事业,母亲马氏持家严谨,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氛围与文化传统,为纳训的成长奠定了双重底色。  

幼年时,纳训在纳家营清真寺附设的经堂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同时进入私塾攻读汉文典籍。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既能背诵《古兰经》选段,也对《论语》《史记》等传统文献产生浓厚兴趣。1924年,纳训考入通海县立小学,因成绩优异跳级升入初中。彼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已波及滇南,他开始接触白话文作品,对鲁迅、巴金的小说尤为痴迷,这为他日后的文学翻译埋下伏笔。  

1929年,纳训以全县榜首的成绩考入昆明明德中学。这所由回族教育家创办的学校,注重“中阿并授”,师资力量雄厚,既有精通阿拉伯语的阿訇,也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文教师。在校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阿拉伯语语法、修辞,还广泛阅读世界文学译本,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作品让他感受到西方文学的魅力。1935年,纳训凭借优异的阿拉伯语成绩,被选送进入成达师范学校(今中央民族大学前身)北平部深造。  

成达师范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回族教育的重镇,倡导“教育救国”,课程设置兼顾国学与伊斯兰文化。在北平,纳训接触到更多进步思想,参与创办校园文学刊物《成师月刊》,发表散文与诗歌,笔名“纳言”,取“纳氏之言,言之有物”之意。他还结识了著名学者马坚、白寿彝,受其影响,立志以翻译为桥梁,促进中阿文化交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成达师范南迁,纳训随校辗转至桂林、重庆,求学之路虽颠沛流离,却未动摇他的学术志向。  


二、翻译生涯的起步与坚守(1938-1949)  
1938年,纳训从成达师范毕业后,受聘于重庆伊斯兰师范学校,担任阿拉伯语教师。战时物资匮乏,文化交流受阻,他深感译介阿拉伯经典的紧迫性。课余时间,他开始尝试翻译《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的片段,选择这一作品,既是因其在阿拉伯文学中的经典地位,也因其中蕴含的民间智慧与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  

1941年,纳训经马坚推荐,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正式开启职业翻译生涯。当时,商务印书馆正筹备“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一千零一夜》被列入计划。纳训以英国学者兰姆(Andrew Lang)的英译本为底本,同时对照阿拉伯原文校订,力求译文既忠实原著,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他翻译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故事,首次以连贯的白话文形式在国内出版,1943年,商务印书馆推出《天方夜谭》第一册,收录10个故事,纳训在序言中写道:“此乃阿拉伯先民智慧之结晶,愿以译笔为中土读者开一扇瞭望异域文明之窗。”  

抗战期间,翻译工作条件艰苦,纳训常需在油灯下查阅资料,为推敲一个术语(如“神灯”“飞毯”的译名)反复斟酌。他注重保留原著中的阿拉伯文化元素,如对“安拉”“清真寺”等词汇的译法,既尊重宗教语境,又兼顾普通读者的理解。1946年,他回到云南,在昆明明德中学任教,同时继续翻译《一千零一夜》,至1949年,已完成约40万字的译稿,涵盖60余个故事,但因时局动荡,后续出版计划搁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贡献(1950-1978)  
1950年,纳训被任命为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参与民族政策调研与少数民族文化整理工作。他深入滇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记录彝族、哈尼族的民间故事,发现这些故事与《一千零一夜》在叙事风格上有相似之处,遂萌生将阿拉伯民间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比研究的想法。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重译《一千零一夜》,经马叙伦推荐,纳训的译稿被选中。他根据苏联学者的阿拉伯文校勘本,对原有译稿进行全面修订,补充了大量被英译本删减的宗教与民俗细节。例如,在《辛巴达航海记》中,他详细注释了阿拉伯航海术语与印度洋地理风貌,使译文兼具文学性与知识性。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三卷出版《一千零一夜》全译本,收录故事134个,约120万字,这是中国首个从阿拉伯文直译的全本,纳训的译本以“信、达、雅”兼具著称,成为国内流传最广的版本。  

除翻译外,纳训还致力于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1962年,他参与编写《阿拉伯语汉语词典》,负责民俗词汇部分的编纂,收录了大量《一千零一夜》中出现的俚语、谚语。“文革”期间,纳训被下放到通海县“五七干校”劳动,译稿与藏书大多被毁,但他仍偷偷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阿拉伯语词汇,为日后修订词典积累素材。1975年,他因病返回家乡,身体虽虚弱,仍坚持口述,由子女记录,整理未完成的翻译笔记。  


四、晚年的学术传承与影响(1979-1989)  
改革开放后,纳训迎来学术生涯的第二春。1979年,他被聘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着手修订《一千零一夜》译本,并撰写翻译札记。他在《译余琐谈》中回忆:“翻译此书,如行万里之路,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座文化驿站,需以敬畏之心对待。”  

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一千零一夜》,纳训在序言中补充了阿拉伯文学发展简史,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此后,他陆续发表《阿拉伯民间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一千零一夜〉中的伊斯兰伦理思想》等论文,指出书中“善恶有报”“智慧战胜邪恶”的主题,与儒家“仁义”、佛教“因果”思想有相通之处,为中阿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纳训十分重视培养后学,晚年收徒传授阿拉伯语翻译技巧,他常说:“翻译不是文字转换,而是文化对话,需懂其言,更需知其心。”他的学生中,多人成为国内阿拉伯语学界的骨干。1985年,通海县成立“纳训文学翻译研究会”,他捐赠了毕生收藏的阿拉伯文典籍与译稿,促成《纳训译文集》的编纂。  

1989年1月,纳训在通海病逝,享年78岁。他的葬礼按伊斯兰教仪式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译者前来送别,马坚之子马存礼在悼词中说:“纳老以译笔为桥,让《一千零一夜》的光芒照亮中国,此功当垂青史。”  


五、历史评价与文化遗产  
纳训的《一千零一夜》译本累计印数超过500万册,被译为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文字,还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翻译风格兼具文学性与通俗性,既保留了阿拉伯语的修辞特色(如排比、隐喻),又让中国读者感到亲切,例如将“安拉的意欲”译为“天意如此”,既符合宗教语境,又贴近中文表达习惯。  

在文化交流史上,纳训是20世纪中阿文化交流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打破了此前《一千零一夜》多从英文、法文转译的局限,首次实现从阿拉伯文到中文的直接对接,为中国读者呈现了更完整、更原汁原味的阿拉伯文化图景。正如学者仲跻昆所言:“纳训的译本不仅是文学翻译的典范,更是文明互鉴的里程碑。”  

如今,通海县纳家营村建有“纳训纪念馆”,陈列着他的译稿、手稿与生前用品,馆内一副对联“译天方夜谭传异域文明,承纳氏家风续文化薪火”,概括了他的一生。纳训用翻译搭建的文化桥梁,至今仍在中阿交流中发挥着深远影响,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理解阿拉伯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窗口。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1:38
上一篇:岳世华下一篇:李恢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大丰区人物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长征女红军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开国少将
开国中将
音乐家
革命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开国上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指啸艺术者
1988年陈嘉庚科学奖技术科学奖获得者
原安徽军区第一政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大钊幼子
开国少将
开国大校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昆明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清初藏书家、书法家
阿拉伯文学翻译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