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伯群

中国革命先驱、爱国教育家

王伯群

王伯群[公元1885年-1944年]+像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人物
王伯群(1885年9月12日—1944年12月20日),贵州兴义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 。
1885年,出生于贵州兴义,早年在兴义笔山书院求学,后由兴义县(今兴义市)以公费选派日本留学,先后在宏文学院政治经济科、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深造,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参与发动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0年,随孙中山回广东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
1924 年,王伯群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1930 年,王伯群多方劝募并捐巨资,在上海中山北路建成固定校舍(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和相关实验室、 图书馆、大礼堂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王伯群淡出政坛,转向“教育救国”。1928年,王伯群成为继叶恭绰之后管辖交通部兼掌交通大学的校长。1928年秋,王伯群倡导恢复吴淞商船学校,1929年9月1日,吴淞商船学校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王伯群兼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第三任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来犯,大夏内迁贵州,抗战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1944年冬,王伯群在领导迁校过程中积劳成疾,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王伯群:近代中国政治与教育领域的黔西南先驱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西南一隅的革新火种  
王伯群(1885年—1944年),名文选,字伯群,贵州兴义下五屯(今属黔西南州兴义市)人,出身于清末西南望族刘氏家族。其伯父刘官礼为兴义地方士绅领袖,父亲刘官德亦为当地名儒,家族以“耕读传家”闻名,同时兼具商业势力,是黔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  

王伯群自幼受家族文化熏陶,6岁入私塾,12岁就读于兴义笔山书院,师从前清举人雷廷珍,系统研习经史子集。时值清末新政浪潮,他目睹清廷腐败与列强环伺,逐渐萌生革新思想。1905年,受堂兄刘显潜(后任贵州军政要员)影响,王伯群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在日期间,他接触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于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贵州籍早期同盟会员之一。留学期间,他不仅研习西方宪政理论,更深入考察日本教育体系,为日后投身教育事业埋下伏笔。  


二、投身革命与民初政治:从反清志士到政界要员  
1、辛亥革命中的贵州角色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伯群迅速回国,与张百麟、周素园等贵州革命党人联络,策划贵州起义。11月4日,贵阳新军起义成功,成立贵州军政府,王伯群任军政府外交部长。然而,贵州立宪派与革命派矛盾尖锐,1912年,滇军唐继尧率部入黔,推翻军政府,王伯群被迫流亡上海。  

2、护国运动与北洋政府时期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王伯群与梁启超、蔡锷等密谋反袁。他利用家族在西南的影响力,奔走于滇、黔、桂各省,为护国战争筹措军饷、联络兵力。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后,王伯群随梁启超入京,任北洋政府众议院议员,主张“联省自治”与宪政改革。但因北洋派系倾轧,他深感政治理想难以施展,转而将重心投向教育与实业。  


三、教育救国实践:大夏大学的创办与发展  
1、创校初衷与历程  
1924年,王伯群与马君武、欧元怀等教育家在上海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取“光大华夏”之意。彼时,他目睹中国高等教育被教会学校垄断,立志“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建校初期,他自捐白银3万两,并利用个人声望募集资金,租用上海公共租界的校舍开学,首批学生仅98人。  

2、办学理念与成就  
王伯群提出“自强不息,大夏荣光”的校训,推行“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聘请马寅初、郭沫若、胡适等名家授课。他尤其重视文法商学科建设,创办商学院、法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1929年,大夏大学获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成为当时上海颇具影响力的私立大学。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学校已发展为拥有5个学院、20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学生逾万人。  

3、西迁办学与教育坚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王伯群率领大夏大学师生西迁贵州,与复旦大学合并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后独立为大夏大学贵阳分部。他在贵阳近郊修建新校舍,坚持“教育救国”理念,即使在战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仍维持教学秩序,为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直至1944年病逝前,他仍兼任大夏大学校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  


四、政商交织的生涯:从交通部长到实业推动者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职务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王伯群凭借与蒋介石、何应钦(其妻弟)的关系,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等职。在任交通部长期间(1928—1930),他推行交通改革,主张统一全国邮电管理,规划铁路与公路建设,提出“交通救国”纲领。他主持修订《邮政法》,收回部分邮政主权,并推动上海、南京等城市的电话自动化改造。  

2、实业与金融布局  
王伯群利用政治影响力,参与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大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并投资航运、矿业等实业。他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将部分企业盈利投入大夏大学建设。此外,他还关注家乡贵州的发展,倡议修建川黔铁路(因故未竟),并推动贵州土特产外销,试图打破西南闭塞局面。  


五、争议与晚年:毁誉参半的历史评价  
1、“豪华别墅”与政治风波  
1931年,王伯群在上海愚园路修建私宅“王伯群住宅”,耗资200万银元,建筑风格融合中西,被称为“上海最豪华的花园洋房”之一。此事在当时引发争议,被舆论指责为“贪污腐败”。1930年,他因“购买意大利飞机受贿案”被弹劾,辞去交通部长职务,此后淡出政坛核心,专注于教育与实业。  

2、病逝与身后事  
1944年5月,王伯群因积劳成疾,在重庆病逝,享年59岁。临终前,他仍牵挂大夏大学的西迁事宜,遗嘱将部分家产捐赠学校。其灵柩后归葬兴义老家,国民政府追赠其“一等景星勋章”,表彰其“在党国服务多年,于教育交通诸政,尤多贡献”。  


六、家乡情结与文化遗产  
王伯群虽长期在外从政办学,但始终心系家乡。1920年代,他出资修缮兴义刘氏庄园(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庄园内设立藏书楼,收藏中西典籍万余册。1930年代,他促成兴义笔山书院改制为兴义中学(今兴义一中),推动家乡基础教育发展。其位于兴义的故居与刘氏庄园,至今仍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地标对外开放,成为研究近代贵州政治、教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七、历史定位:多面性的近代知识分子  
王伯群的一生兼具革命者、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等多重身份,其历史评价亦呈现复杂性:
进步性:作为早期同盟会会员,他参与辛亥革命与护国运动,推动西南地区反清反袁斗争;创办大夏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作出重要贡献;在交通部长任内,尝试推动近代化改革。  
争议性:其政治生涯与国民党官僚体系深度绑定,晚年涉及贪腐争议;政商结合的模式虽推动了部分事业,却也暴露了近代中国政治生态的痼疾。  

如今,学界对王伯群的研究更趋客观:他既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思潮的践行者,也是西南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互动的典型人物。从兴义走出的他,以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其经历折射出清末民初西南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挣扎与探索,成为解读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一个独特样本。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4:11
上一篇:刘斐章下一篇:何绍周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奥运会冠军
国务院原副总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四川省委书记
北伐名将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革命烈士
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
东光县人物
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抗日英烈
抗日民族英雄、烈士
抗日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泗洪人物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革命烈士
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
革命烈士
原延郡师范学堂教务长兼文史教员
复旦大学校长
民国将领
汪伪汉奸,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主席
现代知名人士、诗人
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
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原国民党陆军中将
民国将领、中国近代革命家
奥运会冠军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
中国革命先驱、爱国教育家
陆军中将、贵州游击军总司令
贵州原省长、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
南京国民政府军政要人
云南省军区原政治委员
中国革命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