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先[公元1913年-1998年,著名学者] 贵州毕节威宁人物 原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 杨汉先(1913年10月~1998年10月),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人,自1963年起连任政协贵州省第3-5届委员会副主席。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杨汉先(1913年10月—1998年10月),苗族,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是一位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学术影响的苗族本土民族学家,也是一位为贵州民族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13年10月,杨汉先出生在威宁的一个苗族家庭。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自幼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勤奋好学的品质。 - 1927年至1934年,杨汉先在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读书,成绩优异。之后因家庭经济原因几次休学,但他并未放弃学业,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 - 1934年初,他开始担任贵州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在教学工作中,他深入了解苗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为苗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 1938年,杨汉先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社会学、民族学等专业知识,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术生涯与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 - 1937年,杨汉先撰写了《苗族述略》,对苗族的族源、支系、服饰、语言、音乐、口头文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为后来的苗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1938年,他完成了《川南八十家苗民人口调查》,通过对四川南部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深入调查,揭示了当地苗族的人口结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至今对研究川南苗族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940年,他又相继撰写了《威宁花苗歌乐杂谈》《大花歌谣种类》《大花苗名称来源》等论文。《威宁花苗歌乐杂谈》首次系统而详实地介绍了威宁“花苗”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并重视对其民族文化背景的描述;《大花歌谣种类》对“大花苗”的民间歌谣进行了分类,分为“创造天地歌”“洪水歌”“狩猎歌”等九大类,并对每类歌谣的内容和特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大花苗名称来源》批评了当时一些学者以“大花苗”名称概括一般“花苗”的做法,认为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并根据自己的调查记录,罗列了关于“大花苗”名称来源的三种解释。 - 1941年,杨汉先撰写了《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和《大花苗的氏族》。《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根据苗族老人及民间歌手和祭师等的口碑材料,对“大花苗”如何随“主姑姑”迁徙到乌撒部(即今威宁)的传说进行了精心考证,得出“大花苗”移入乌撒最迟应在宋代以前的结论,并探讨了其迁徙路线;《大花苗的氏族》是一篇专门探讨贵州“大花苗”氏族组织的学术论文,首次对以往历史文献关于“大花苗”姓氏“有名无姓”的说法提出质疑,正确揭示了“大花苗”中“十二姓”或“十二氏”的社会结构特点,阐述了氏族组织的功能,并得出“大花苗”实行氏族外婚制和盛行交错表婚的结论。 后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杨汉先虽然行政事务繁忙,但仍坚持学术研究。1980年,他在《贵州民族研究》上发表了《贵州省威宁县苗族古史传说》,通过对苗族古史传说的研究,探讨了苗族的起源、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问题。他在文中指出,苗族最早居住在我国黄河流域,然后逐步向南和东南迁徙。此外,他还撰写了《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威宁苗族地区传教始末》《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等文章,对基督教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政治生涯与社会贡献 参与地方建设:1950年7月,杨汉先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积极参与贵州省的民族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他还参加了贵州民族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于1955年开始兼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贵州民族学院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1959年至1966年,杨汉先担任贵州大学副校长兼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为贵州大学的发展和民族研究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政议政:从1963年起,杨汉先连任政协贵州省第3-5届委员会副主席,同时他还是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在这些重要的政治岗位上,他积极反映少数民族的心声和诉求,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殊时期的经历 “文革”期间,杨汉先受到不公正待遇,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尽管精神和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但他跟随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粉碎“四人帮”后,他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为贵州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研究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积极奔走、努力工作。 晚年生活与传承 -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杨汉先虽年事渐高,但仍关注着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他经常指导年轻学者的研究工作,将自己的学术经验和研究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贵州民族学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 1998年10月,杨汉先先生去世,享年85岁。他的离世是贵州民族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丰富学术著作和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民族学研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杨汉先先生的一生,是为民族学研究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是为贵州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不仅为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理论支持,也为推动贵州乃至全国的民族学研究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与梁聚五、石启贵被誉为民国时期的“苗学三杰”,是苗族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民族学界的杰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