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伦[公元1918年-2018年,著名社会活动家] 贵州毕节威宁人物 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张超伦(1918年12月-2018年3月2日),苗族,贵州省威宁县人,1949年11月参加工作,1949年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6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华医学会贵阳分会会长。 2018年3月2日,张超伦因病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享年100岁。 张超伦:百年人生,医心济世 张超伦,这位从贵州威宁石门坎苗寨走出的传奇人物,以他跨越世纪的人生旅程,在医疗、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成为医学博士悬壶济世,到担任领导职务推动贵州卫生事业的发展,再到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积极贡献力量,他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坚定与担当。 石门坎走出的求学者 1918 年 12 月,张超伦出生在贵州威宁的石门坎,这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地方。当时的石门坎,在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影响下,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柏格理在这里创造了苗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双语教学学校,开了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修建了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足球场,还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等。这些举措为石门坎的孩子们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曙光,张超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1932 年,张超伦进入成都华西协合高级中学就读。在求学的道路上,他勤奋刻苦,努力汲取知识。1936 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他经过严格入学考试,被华西协和大学医牙学院录取攻读医学专业,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在华西协和大学求学期间,张超伦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时的医学课程难度较大,不仅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还有复杂的实践操作需要掌握。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由于当时华西协和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常派来教授授课,按规定可以变通解决这一问题。1943 年,张超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这也为他日后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1944 年,家乡石门坎历经无数艰难与波折,终于办起了 “西南边疆私立石门坎初级中学”,朱焕章任校长。朱焕章知道张超伦一向关心本民族的发展事业,因此写信邀请张超伦博士回到家乡。张超伦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大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了石门坎行医,为苗人治病。 回到石门坎后,张超伦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在医院里,他一头扑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上,用一颗炽热的爱心,为每一位患者精心治疗。石门坎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很多百姓生活困苦。张超伦看到患者们的艰难处境,内心充满了同情。他给许多贫苦病人减免大量的医药费,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他还自动兼任石门坎麻风病院的诊治任务。在当时,麻风病被视为一种可怕的疾病,患者往往受到歧视和孤立。但张超伦毫不畏惧,他深入了解麻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积极为患者提供帮助。他精湛的医术和敬业精神,赢得了患者和同仁们的赞扬和钦佩。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张超伦也深刻体会到了家乡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和百姓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这更加坚定了他为改善家乡医疗状况而努力的决心。 推动贵州卫生事业发展的领导者 1949 年 11 月,贵阳解放,张超伦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担任了贵州省贵阳市军管会民政接管部卫生接管处主治医师,开始在新的岗位上为贵州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1950 年后,他历任贵州省政府卫生处处长,省卫生厅厅长,省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民委委员等职务。1951 年,国务院在全国各省市设立卫生厅,不久,张超伦被国务院任命为贵州省卫生厅首任厅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苗族担任的省级卫生厅厅长。 面对新的职责和使命,张超伦勇挑重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医疗卫生事业中。他深知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薄弱,要想改变现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积极谋划推动全省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了解各地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在当时,贵州的卫生防疫体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张超伦着手建立和完善卫生防疫体系,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他还大力培养医疗卫生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选派人员到外地学习等方式,提高全省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他的努力下,贵州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全省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张超伦被打成三反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了迫害。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没有被困难打倒。文革结束后,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贵州的发展贡献力量。1976 年后,他历任贵州省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务,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参政议政的社会活动家 1949 年 6 月,张超伦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3 年 6 月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及省政协副主席期间,他积极协助主要领导,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983 年在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期间,张超伦提出了第 709 号提案《请加强领导,统一苗语滇东北方言的文字推行方案》。他针对统一苗语滇东北方言区的文字推广和改革,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及意见。这一提案体现了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发展的关心。30 多年过去了,到了 2015 年,95 岁高龄的张超伦再次带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的关心,来到农工党贵州省委会机关了解该项工作开展情况。他希望农工党贵州省委会能继续关心和跟进,继续对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及建议,使其得到良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在担任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期间,张超伦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调研活动,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为农工民主党和人民政协的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社会活动家的责任与担当。 一生的贡献与影响 张超伦的一生,是为贵州医疗卫生事业、为少数民族发展、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作为苗族著名医疗活动家、医学博士,被收入《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在医疗领域,他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省级卫生部门的领导,为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全省的医疗卫生条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方面,他积极参政议政,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贵州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即使在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仍十分关心国家建设,关心贵州的改革开放事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他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成为贵州发展历程中的一座精神丰碑。2018 年 3 月 2 日,张超伦因病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享年 100 岁。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贡献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继续为贵州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激励和指引的作用。 张超伦用他的百年人生,书写了一个从苗寨走向广阔天地,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传奇故事,他的经历也成为了贵州发展历史中一段宝贵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