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绍敏[公元1896年-1939年,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领袖。]+像 贵州遵义市赤水市人物 谢绍敏,字灵溪,贵州赤水人。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学生领袖。 1919年五月三日(星期六)晚七时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来的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当大会开得很紧张的时候,预科一年级学生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撕裂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代表的情绪,于是决定第二天即五月四日早晨全体游行示威,大家掌声如雷,一致同意…… 谢绍敏是五四运动中的杰出人物,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谢绍敏1896年出生于贵州遵义赤水市。赤水市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革命传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谢绍敏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考入了北京大学法科。在北大这座学术氛围浓厚、思想活跃的高等学府里,谢绍敏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当时的北大,在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想传入北大。谢绍敏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学术讨论和文化活动,他的思想逐渐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五四运动中的英勇表现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北京的各大高校学生中,更是群情激愤,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即将爆发。 谢绍敏得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在北大的集会中,他当场咬破中指,裂断衣襟,写下“还我青岛”四个血字。这一英勇的举动,将集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在场的学生们热血沸腾。大会当场决议,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4日当天,谢绍敏与北京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一起,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谢绍敏走在游行队伍中,手中高举着写有“还我青岛”的血书横幅,格外引人注目。游行队伍冲向赵家楼,火烧曹汝霖宅邸,痛打章宗祥,从而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谢绍敏在五四运动中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斗争精神,成为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激励了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到爱国运动中来。 五四运动后的经历 五四运动后,谢绍敏继续关注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发展。他积极参与各种爱国活动和社会运动,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教育领域,谢绍敏也有所贡献。他可能曾在一些学校任教,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新的思想观念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具有爱国情怀和进步思想的青年人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谢绍敏还可能参与了一些文化团体和学术组织,与其他进步人士一起探讨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他们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宣传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和旧的传统观念,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晚年与逝世 谢绍敏的晚年生活相对较为坎坷。由于长期投身于爱国运动和社会活动,他可能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困难。加上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这些都给谢绍敏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939年,谢绍敏在贵州遵义赤水市逝世。他的离世,是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一大损失。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在五四运动中的英勇表现和为国家、为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他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谢绍敏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的爱国志士。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壮举,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也为后来的青年树立了榜样。如今,在谢绍敏的故里赤水市,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组织捐资竖立了一块长5.3米、高2.4米的大理石碑,刻上了“爱国有我 还我青岛”八个大字,让后人能够永远铭记他的爱国事迹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