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君[公元1918年-1939年,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 天津市红桥爱莲君, 这位在评剧发展历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1918 年出生于天津。她的一生,宛如一颗划过天际的璀璨流星,虽短暂却无比耀眼,作为早期评剧 “四大名旦” 之一以及评剧爱派的创始人,她的艺术成就至今仍被人们铭记与传颂。 爱莲君原名赵久英,命运对她似乎格外残酷,自幼便被卖给赵连琪为养女。赵连琪夫妇经营着妓院,爱莲君在 11 岁时,便在这人间地狱般的环境中艰难求生,身心遭受着双重的折磨与摧残。然而,她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未熄灭,在目睹一些青楼女子学唱 “落子”(评剧前身)后,鼓起勇气跪在养父母面前,苦苦哀求让自己也去学戏。或许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赵连琪夫妇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 12 岁时,爱莲君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她拜评剧艺人赵月楼为师,正式开启了评剧学习之路。赵月楼是一位舞台经验极为丰富的老艺人,对徒弟要求极为严格。爱莲君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因此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勤奋刻苦。她每日沉浸在学唱腔、背台词、练基本功的艰苦训练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超乎常人的努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她便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熟练掌握了《双招亲》《花为媒》《吴家花园》等几出戏。赵月楼对这个聪慧又努力的徒弟十分喜爱,为她取了 “爱莲君” 这个艺名,并安排她在谦德庄的小戏园子搭班唱 “打子儿戏”(一种计时收费的演出形式,每隔 10 分钟,伙计便会到观众跟前收钱)。初登舞台的爱莲君,凭借着柔媚的声调,每一句唱腔都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展现出了惊人的表演天赋。 不幸的是,赵月楼不久后去世,爱莲君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继续跟随赵月楼的徒弟王喜瑞学戏。她依旧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学会一出演一出,相继上演了《桃花庵》《杜十娘》《珍珠衫》《占花魁》等众多剧目。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爱莲君逐渐崭露头角。她身材修长,扮相苗条匀称,表演身段妩媚动人;声腔宽厚适中,刚开唱时略带沙音,待嗓子打开后,声音愈发婉转清亮,宛如 “云遮月” 般独特迷人。 早期的爱莲君在唱法上多模仿女演员李金顺,同时,她善于结合自身嗓音低哑宽厚的特点,巧妙地进行创新。在运腔时,她灵活转换调式,尤其擅长运用鼻腔共鸣,将曲调装饰得韵味十足。她的唱腔中常常出现顿挫跳跃、强弱倒置、长短不齐的独特处理,这种被业内称为 “疙瘩腔” 的唱法,纤细轻巧、似断非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疙瘩腔”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评剧早期粗犷激越的 “大口” 唱法,为爱莲君在评剧舞台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道路,也引领着评剧女声唱腔朝着华丽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14 岁时,爱莲君的养父母见她在评剧表演上日渐成熟,便创立了爱莲戏社,让年仅 14 岁的爱莲君担任挑班主演。自此,爱莲君一面要应对繁重的营业演出,一面还要继续刻苦练功学戏。在频繁的演出实践中,她的艺术水平如同芝麻开花 —— 节节高,声望也与日俱增,逐渐从最初的小戏园子走进中型戏园进行表演。这一时期,她的演出剧目不断丰富,除了之前所学的经典剧目,还新增了《十三姐进城》《老妈开谤》《王少安赶船》《回杯记》《双招亲》《双婚记》《入洞房》等。在表演这些传统剧目时,爱莲君常常融入自己对角色的独特理解,在舞台上即兴发挥,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创造力。 爱莲君不仅对传统剧目有着深入的钻研与创新,还积极寻求突破。她虚心向文明戏演员徐笑菊、李哈哈、刘鹤影等人请教学习,并邀请他们为自己排演了《芙蓉花下死》《儿比父大一岁》《瓜田恨》《牢狱产子》《新茶花》《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十几出活词剧(也称幕表戏)。这些剧目没有固定的剧本,需要演员在舞台上根据大纲进行即兴表演,这极大地锻炼了爱莲君的应变能力和表演才华,也让她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见景生情、自然应对的独特才能。随着在剧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爱莲君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评剧明星,她自成一格的唱法被业内称为 “爱” 腔,与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并列为评剧四大声腔流派,为后来众多新流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 年 5 月,年仅 17 岁的爱莲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带领爱莲戏社远赴上海,将充满北方文化韵味的评剧首次引入上海滩。为了在上海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她还邀请了白玉霜、钰灵芝两位天津评剧名伶一同南下。在上海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三位名角紧密合作,互相配戏,她们的精彩演出轰动一时,天津评剧凭借强大的阵容和卓越的实力,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评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艺术生涯中,爱莲君曾有过三次灌制唱片的经历。16 岁时,她应唱片商之邀,远赴日本大阪,将自己在《花为媒》《一瓶白兰地》《苏小小》《烧骨记》《于公案》《蜜蜂记》《庚娘传》《三赶樊梨花》《打狗劝夫》等戏中的精彩唱段灌制成唱片,回国后这些唱片一经发售便大受欢迎。19 岁在上海演出期间,当地唱片商又为她灌制了《刘翠屏哭井》《烧骨记》两张唱片,同年 9 月她载誉回津时,这些唱片已提前在天津发行,一时间,天津的广播电台、商店、影剧院纷纷播放她的唱片,她的 “八月十五雁南飞” 等唱段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爱派声腔风靡一时。20 岁时,即便疾病缠身、身体极度衰弱,爱莲君仍在养父母的逼迫下,答应唱片商的要求,带病前往北京灌录了《烧骨记》《李香莲》《樊梨花》等唱片,这些成为了她的绝唱,也为后人研究评剧 “爱派” 乃至评剧发展史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资料。 然而,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爱莲君,生活却充满了坎坷与不幸。养父母视她为摇钱树,对她的人身自由进行严格管控。除了排戏和演戏,不准她与社会各界人士接触,更不允许她谈婚论嫁。她曾两次遇到情投意合的知音,却都被养父母无情地拆散。长期的精神压抑与身心疲惫,让爱莲君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百病缠身。即便如此,养父母依然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继续逼迫她登台演出挣钱。1938 年冬,爱莲君在升平戏园出演《珍珠塔》,反串老旦(方卿之母)时,当场昏倒在台上,这也是她最后一次与天津观众见面。 1939 年夏,年仅 21 岁的爱莲君终因积劳成疾,被肺结核夺走了年轻的生命。临终前,她请求为自己穿上《苏三起解》的行头,并留下遗言:“我这一辈子,没穿过一件整衣裳,没吃过一顿饱饭……” 她的葬礼轰动了整个天津,无数民众自发前来为她送行,表达对她的深深爱戴与不舍。 爱莲君虽然生命短暂,但她所创立的 “爱派” 艺术却得以传承。传人有爱令君、爱幼君、莲小君,受其艺术影响的有小摩登(钱玉舫)、筱玉芳、花淑兰等众多评剧名家 ,再传弟子有金倩和张丽云。莲小君作为爱派正宗传人,牢记师父 “要唱好戏,做好人” 的教诲,在舞台上迅速崛起,17 岁便开始挑梁主演。解放后,她加入天津市评剧团,主演了《红珊瑚》《啼笑因缘》《一双绣花鞋》《孔雀东南飞》《陈三与五娘》《于公案》《李香莲卖画》等众多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她不仅熟练掌握了爱派高弦低唱、行腔婉转纤巧的特点,还对爱派艺术进行了创新与发展,突破了爱派技巧性高、难以驾驭的局限,致力于化难为易、去粗取精,同时纠正了师傅唱腔中因腔害字的 “倒字” 现象,强化了腔由字生、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爱莲君的代表剧目众多,如《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三赶韩梨花》等 。她善填词、会识谱,演唱风格清新俏丽。其嗓音纯净柔和、甜美脆亮,鼻腔共鸣极佳,宽窄高低运用自如,唱念时吐字清晰、气力充沛,并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在唱腔上,她讲究旋律美,高则刚健俊俏,低则婉转迂回,高低起伏,收放自如。在 (慢板) 唱腔结构中,她首开各分句之间和下句与上句之间加用过门 (小垫头) 的形式,这种创新形式广为流传。她还巧妙地将皮黄腔、四平调等乐汇以及流行歌曲等融入自己的唱腔中,并在腔中常运用五七度大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音乐特色。演唱时,她多运用弹跳柔韧的 “疙瘩腔” 唱法,进一步强化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此外,她在《于公案》中与琴师赵耀庭合作的一曲 “八月中秋雁南飞”,在 30 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她对 (反调慢板) 也有较多运用,唱的 (垛板) 字字铿锵、起伏跌宕,闪赶顿垛,节奏丰富多变,在个别戏中还用小人辰辙口演唱,俏皮活泼,深受观众喜爱,她演唱的 (反调搭调) 和 “迷子腔” 在旋律上也更为丰富多彩。 爱莲君,这位评剧界的传奇人物,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艺术赞歌。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独特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上,更在于她对评剧艺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评剧人不断追求卓越,在评剧发展的星空中,爱莲君永远是那颗璀璨夺目的流星,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 你对爱莲君的生平细节、艺术风格等方面若有更深入探讨的想法,欢迎告诉我,我能进一步完善这篇传记,挖掘更多与之相关的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