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凤[公元1924年-1945年] 福建三明市大田人物 林金凤生平事迹 林金凤(1924 年-1945 年),福建三明市大田县武陵乡大石村人,是抗日战争时期大田县杰出的革命烈士。她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闽中地区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和革命工作,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其事迹至今仍在大田县广为流传。 贫寒家境中的求知火种 1924 年,林金凤出生于大田县武陵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林茂森靠租种地主土地和编织竹器维持生计,母亲是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林金凤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全家六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生活十分拮据。尽管家境贫寒,父母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们读书。 林金凤 7 岁时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私塾先生常常夸奖她:“金凤这孩子,是块读书的好料子,将来一定有出息。”1934 年,10 岁的林金凤转入武陵乡中心小学就读。在校期间,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展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田县虽然地处后方,但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学校里经常组织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林金凤深受感染,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心中埋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她常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局,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渴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求学路上的思想觉醒 1939 年,15 岁的林金凤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大田县立初级中学。在中学里,她接触到了更多的进步思想和抗日救亡的宣传。学校里有一位思想进步的国文老师,经常向学生们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介绍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林金凤如饥似渴地阅读老师推荐的进步书籍和刊物,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1 年,林金凤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升学。她回到家乡武陵乡,在村里的小学担任代课教师。虽然没能继续读书,但她没有放弃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并积极参与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 1942 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武陵乡开展工作,林金凤积极靠近党组织,主动为地下党员提供帮助和掩护。她利用教师身份,在学生和群众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组织学生排练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投身革命的坚定步伐 1943 年,林金凤经地下党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她更加积极地投入革命工作,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武陵乡及周边地区开展地下活动。她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培养抗日救亡的后备力量;她走家串户,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斗争。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林金凤在武陵乡建立了秘密联络点,负责收集和传递情报。她常常以家访或采购教学用品为由,往返于各个联络点之间,将收集到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上级党组织。有一次,她得知国民党顽固派即将对武陵乡的地下党组织进行围剿,立即将情报传递出去,使地下党组织得以及时转移,避免了损失。 1944 年,林金凤受党组织派遣,到邻县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继续开展地下工作。在新的环境里,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与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建立了新的联络点。她利用教师身份,在当地群众中广泛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为闽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英勇就义的革命精神 1945 年初,由于叛徒出卖,林金凤的身份暴露,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逮捕。敌人将她关押在县城的监狱里,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企图从她口中得到地下党组织的秘密。面对敌人的酷刑,林金凤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任何党的秘密。她对敌人说:“你们可以打死我,但永远也打不出共产党员的骨气!” 敌人见严刑拷打无法使林金凤屈服,又改用利诱的手段,许诺给她高官厚禄,让她放弃共产主义信仰。林金凤对此嗤之以鼻,义正词严地说:“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是不会动摇的,你们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1945 年 5 月的一天,敌人将林金凤押赴刑场。临行前,她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亡必胜” 等口号,从容就义,年仅 21 岁。 林金凤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她的遗体收敛安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授她为革命烈士,并在她的家乡武陵乡修建了纪念碑。每逢清明,当地群众和学校师生都会前往祭扫,缅怀这位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精神永存的时代价值 林金凤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之歌。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她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不仅是大田县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林金凤的故事仍在大田县广泛流传,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林金凤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