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达[公元1930年-2006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沙漠学、地貌学家] 浙江嘉兴市海宁市人物 朱震达(1930年6月20日—2006年9月30日),浙江海宁人,中国沙漠学与地貌学泰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沙漠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沙漠化防治与风沙地貌研究,构建了中国沙漠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中国在该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生平轨迹   学术奠基(1930–1958)     生于浙江海宁,1952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师从地貌学家沈玉昌。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响应国家需求转向沙漠学研究,师从阿尔曼德与费道罗维奇,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   治沙征程(1959–1992)     -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开启实地考察之路。     - 1962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沙漠研究室副主任、兰州沙漠研究所室主任,1979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 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退休后仍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制定。   科学陨落(2006)     2006年9月30日病逝于兰州,享年76岁。其学术精神与科研遗产深刻影响中国沙漠科学发展。  学术成就与贡献    理论创新:构建沙漠科学体系   沙漠化定义与规律:首次系统阐明中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成因与演变机制,提出沙漠化是“人类活动与脆弱生态相互作用的土地退化过程”,明确内蒙古后山、科尔沁草原等重点治理区域。   风沙地貌理论:提出“就地起沙”理论,揭示风沙物质搬运以近地面1米为主,奠定工程治沙重点;建立沙丘移动规律与风蚀堆积量化关系,为防沙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突破:开创治沙技术体系   工程防沙模式:   交通干线防沙:提出“固、阻、输、导”体系,应用于南疆铁路、京通铁路等,节约投资并保障通行,成果被联合国及多国采用。     绿洲防护体系:创建“护、阻、固、封”模式,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推广,提升防护林成效。   全国性研究布局:主持编制1∶400万全国沙漠化系统图,建立沙坡头、奈曼等多个野外研究站,总结多气候带治理模式,推动生态与经济效益结合。    国际影响与科研产出   - 主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马里绿色屏障沙漠化防治”项目,多次赴20余国讲学,培训国际学者300余人次。   - 发表论文140余篇,著有《中国沙漠概论》《治沙工程学》等10余部专著,其中《中国沙漠化防治研究》成为行业指导文献。    荣誉与社会担当   奖项与荣誉: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被授予“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称号。   学术任职:历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沙漠》主编,兼任联合国环境署沙漠化高级顾问等职。    人才培养与精神传承   - 培养硕博及博士后44人,其中王涛(中国沙漠学科首席科学家)、史培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成为学科栋梁。   - 2007年,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召开纪念研讨会,出版《朱震达先生纪念文集》;2017年,其铜像在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落成,铭记其“胡杨般坚韧”的科学精神。    社会评价   - 中国科学院评价:“奠定中国治沙工程理论,推动沙漠科学国际领先。”   - 《甘肃日报》赞誉:“如荒漠胡杨,以毕生对抗风沙,守护绿洲与人民。”   - 学生王涛称其:“开拓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影响深远。”   朱震达以毕生心血扎根沙漠,将科研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不仅破解了沙漠化治理的世界性难题,更塑造了中国治沙事业的精神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