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宗澄(1915年-2003年4月18日),原名裴清泌,出生于山东济南。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总参谋部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兵部副主任,总参谋部防化学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3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
# 裴宗澄:从齐鲁大地走出的防化兵先驱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长河中,裴宗澄是一位从胶东抗日战场走向我军防化兵领导岗位的杰出将领。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淬炼,后又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深耕防化领域,用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 **一、投身抗战:胶东战场的铁血指挥员**
裴宗澄(1915—2003),原名裴清泌,山东济南人。1938年,他毅然加入八路军,次年入党,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 **基层战斗历程**:从胶东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分队长、副中队长,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副营长,他在胶东根据地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1941年起,任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军事教员、教育科科长,将实战经验融入军事教学,为胶东部队培养了大批基层指挥人才。
- **主力团的攻坚先锋**:1943年后,任山东纵队第5旅13团营长、团参谋长、胶东军区第13团团长,率部参加胶东地区反“扫荡”、1944年攻势作战及1945年大反攻。在1944年夏季攻势中,他指挥部队攻克日伪军多个据点,打通胶东各根据地联系,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模范团”称号。
## **二、解放战争:从军事教育到城市攻坚**
解放战争时期,裴宗澄的军事才能在多个岗位得以展现:
- **军事教育的深耕者**:任胶东军区教导2团团长、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校长期间,他推行“实战化教学”理念,为华东野战军输送了数千名军政兼优的基层干部,被誉为“胶东战场的人才孵化器”。
- **参谋与指挥的双重角色**:担任胶东军区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时,他参与指挥解放青岛和内长山列岛作战。在青岛战役中,他制定“先断退路、后取市区”的战术,以最小代价歼灭国民党守军,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完好,为后续接管工作奠定基础。
## **三、国防建设:防化兵战线的拓荒者**
新中国成立后,裴宗澄的职业生涯转向国防科技与兵种建设:
- **华东军区的参谋骨干**:历任华东军区作战处副处长、军务处处长,上海警备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参与华东沿海防御体系构建,主导修订多套抗登陆作战预案。
- **防化兵的战略转型**:1960年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历任总参谋部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兵部副主任、部长,成为我军防化兵建设的核心领导者。在任期间,他推动防化装备从“单一防毒”向“核生化综合防护”升级,主持研发新一代侦察、洗消、防护装备,建立覆盖全军的防化训练体系,并参与核试验场防化保障工作,为我国核防护能力提升作出关键贡献。
- **大区机关的治军实践**:晚年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他牵头组织跨军区防化应急演练,推动防化兵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理论创新,直至离休前仍心系国防事业。
## **四、荣誉与评价:功勋卓著的军旅人生**
- **勋章与军衔**:1955年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其军事生涯横跨“八一”建军至改革开放初期,见证了人民军队从单一陆军向现代化合成军队的转型。
- **行业影响**:作为我军防化兵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奠定了防化兵在现代战争中的“安全盾牌”地位,其倡导的“科技先行、平战结合”理念至今仍指导着防化兵建设。
2003年4月18日,裴宗澄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是“从战士到将军、从战场到科研”的传奇历程,更是“忠诚于党、矢志强军”的生动写照。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言:“防化兵是看不见的战线,但我们的使命重于泰山。”这种默默奉献、勇挑重担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