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寂[唐][公元573年-629年,唐朝宰相] 山西运城市临猗人物。裴寂(573-632年),字玄真,蒲州桑泉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开国宰相,太原元谋功臣之一。
裴寂:跌宕人生,功过交织的初唐人物
裴寂,这位在初唐历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隋朝的官场起步,凭借自身机遇与抉择,深度卷入唐朝的开国历程,在政治舞台上起起落落,身后留下诸多故事,功过是非,引人评说。
年少磨砺,仕途渐起
裴寂的童年颇为坎坷,早早失去父亲的他,在兄长的悉心照料下成长。天生的他眉目清秀、姿容俊伟,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年仅十四岁时,裴寂凭借自身的能力,被补任为并州主簿,由此踏上仕途。在隋朝时期,他的仕途之路虽不算一帆风顺,但也稳步前行,先后担任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等职,直至成为晋阳宫副监。这段经历,让裴寂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也为他日后的命运转折埋下伏笔。
助力起兵,奠定开国之功
大业十二年(616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这一任命成为裴寂人生的关键转折点。裴寂与李渊早有旧交,李渊到任后,对裴寂礼遇有加,二人时常昼夜饮宴,关系愈发亲密。彼时,李渊次子李世民心中已暗藏举兵反隋的大志,却碍于父子之情,不敢贸然向父亲直言。李世民深知裴寂与李渊的特殊关系,于是心生一计。他拿出数百万钱财,交给龙山县令高斌廉,让其在与裴寂赌博时故意输钱。裴寂赢钱后满心欢喜,与李世民的关系也因此日益亲近。见时机成熟,李世民向裴寂坦诚相告自己的反隋计划,裴寂当即答应相助。
为了推动反隋大计,裴寂私下挑选晋阳宫宫人服侍李渊,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之举。之后,在一次酒酣耳热之际,裴寂向李渊道出实情:“二郎(李世民)暗中招兵买马,欲行大事。我私自让宫女侍奉您,如果事情泄露,必被皇帝诛杀。如今天下大乱,盗贼遍布。若守小节,难免一死;若举义兵,必能成事。您意下如何?”李渊经过一番思索,最终同意了李世民的计划。
义宁元年(617年),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裴寂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进献宫女五百人,同时将晋阳宫中的九万斛粮草、五万段杂彩、四十万领甲胄全部充作军用,为李渊的起义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渊开大将军府后,任命裴寂为长史,并赐爵闻喜县公。
在李渊进军过程中,隋朝大将屈突通坚守河东,李渊久攻不下,对于是先攻屈突通再夺长安,还是速取长安,一时犹豫不决。裴寂建议先攻克屈突通,以免腹背受敌;而李世民则认为用兵贵在神速,应迅速夺取长安。李渊权衡之下,认为两人的建议都有道理,于是留兵围攻河东,同时命李世民率军入关。同年十一月,李渊成功攻取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裴寂因功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食邑三百户,还获赐田地千顷、甲第一所、织品四万段。
武德元年(618年),杨侑欲将皇位禅让给李渊,李渊假意推辞。裴寂率众极力劝进,李渊仍未答应。裴寂进言:“夏桀、商纣皆有后代,但成汤、周武却未辅佐他们。我裴寂的爵位、官职,都是唐国所封。陛下若不称帝,臣当辞官。”李渊这才同意。随后,裴寂命太常寺准备礼仪,选定吉日。同年五月,李渊受禅称帝,建立唐朝,裴寂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每日还获赐御膳。李渊对裴寂极为宠信,临朝时必请裴寂同坐,散朝后也常将他留在宫中,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从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满朝文武无人能及。
兵败河东,暴露军事短板
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宋金刚入侵太原,行军总管姜宝谊、李仲文相继战死,李渊为此忧心忡忡。裴寂见状,主动请缨,要求率军征讨。李渊任命他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并给予他便宜行事的特权。
裴寂于九月率军抵达介休,因宋金刚据城坚守,他便驻军度索原(今山西介休市介山下)。然而,唐军营地面临缺水困境,山涧水路又被敌军掘断。无奈之下,裴寂只得移营寻找水源,宋金刚趁机出兵进攻。毫无防备的唐军瞬间大乱,惨遭大败,死伤惨重。裴寂独自疾驰一昼夜,才狼狈逃回晋州(今山西临汾),而晋州以东的城镇则全部被敌军占领。宋金刚乘胜进逼绛州(今山西新绛),裴寂自知战败罪责难逃,只得向李渊上表请罪。李渊下诏抚慰,又命他镇抚河东。
同年十月,宋金刚攻陷浍州(今山西翼城),军威大振。裴寂生性怯懦,缺乏将帅之才,面对敌军的攻势,毫无有效的捍御之策。他只是命令虞泰二州百姓进入城堡,并将他们的积蓄焚毁,结果不仅未能抵御敌军,反而使得百姓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大乱。夏县百姓吕崇茂趁机发动叛乱,杀死县令,响应刘武周,还将前来征讨的裴寂击败。李渊无奈,只得将裴寂召回朝中,指责道:“起兵初期,你有辅佐之功,官爵已到极点。此番抵御刘武周,兵力足以破敌,却败亡至此,难道你就不感到有愧吗?”李渊虽将裴寂下狱,但不久便将他释放,而且对他更加优宠。此后,李渊每逢出巡,都让裴寂留守长安。
备受恩宠,尽享尊荣
武德四年(621年),麟州刺史韦云起告发裴寂谋反。李渊立即命有司进行调查,然而并未找到任何实据。李渊安抚裴寂道:“朕能取得天下,本就是您所促成的,您又怎会怀有贰心。朕之所以将您交付吏议,是想让天下之人相信您不会谋反。”为了进一步表示恩宠,李渊还命三位贵妃携带美食宝器到裴寂家中饮宴,直至次日才回宫。后来,李渊改铸钱币时,特意赐给裴寂自行铸钱的特权,并让赵王李元景迎娶裴寂的女儿为妃。
武德六年(623年),李渊将裴寂擢升为尚书左仆射,并在含章殿赐宴。裴寂趁机向李渊请求:“当初起兵太原,臣曾与陛下约好,天下平定之后准臣辞职归田。如今四海太平,请陛下准臣退休。”李渊听后,极力挽留,泪下沾襟,表示要与裴寂相偕终老。武德九年(626年),李渊册拜裴寂为司空,赐实封五百户,还命尚书员外郎每日到裴寂府中值守。同年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贞观元年(627年),裴寂的食邑被加至一千五百户。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到南郊祭祀,命裴寂与长孙无忌同乘御辇。裴寂推辞,李世民道:“您有佐命之勋,无忌也效力于我,能够和我同乘一车的,除了你们二人还有谁呢?”于是三人同车而回。
晚年获罪,流放病逝
贞观三年(629年),僧人法雅因妖言获罪,裴寂也受到牵连。李世民借此免去裴寂的官职,削去他一半的食邑,让他返回故里。裴寂请求留居长安,李世民斥责道:“你的功劳、才学,都不足以拥有如今的地位,只是由于太上皇对你的恩宠,才位居第一。武德年间,政法方面纰漏谬误极多,地方官吏施政紊乱,你对此也应担负责任!我念及旧情,不对你施以极刑,让你回归故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裴寂无奈,只得返回蒲州。
回到蒲州后,裴寂又遭遇变故。当时,有个狂人信行客居汾阴(今山西万荣),常对裴寂的家僮说:“裴公有天分。”信行死后,家奴恭命将此事告诉裴寂。裴寂大惊,不敢奏明皇帝,暗中命恭命将知情的家僮杀死。但恭命却背着裴寂,将家僮放走。后来,恭命因贪赃被裴寂追捕,遂向朝廷告发裴寂。李世民得知后大怒,对侍臣道:“裴寂犯了四条死罪:第一,官居三公,却结交妖人;第二,事发之后,愤称国家之兴是其所谋;第三,妖人称其有天分,却匿而不奏;第四,杀人灭口。”最终,裴寂被流放静州(治今四川旺苍)。
后来,静州山羌作乱,有传言称乱军已劫持裴寂为主。李世民对此毫不相信,说:“国家对裴寂有性命之恩,裴寂定不会如此。”不久,果然传来裴寂率家僮破贼的奏报。唐太宗念及裴寂佐命之功,便打算召其回朝。然而,此时裴寂却已病逝,终年六十岁。后来,裴寂被追赠为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裴寂的一生,引发了后世诸多评价。李渊对裴寂极为赞赏,在《勋臣诏》中称裴寂“或合契元谋,或同心运始,并蹈义轻生,捐家殉节,艰辛备履,金石不移” ,在《授裴寂司空诏》中评价他“地胄清华,风神闲悟,立志温裕,局量宏雅。爰自义旗,早参缔构,冥契所感,实资同德” ,还曾对裴寂说“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显,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唯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 ,足见李渊对裴寂的倚重与认可。
然而,后世史家对裴寂的评价则褒贬不一。刘昫在《旧唐书》中认为裴寂“历任仕隋,官至为宫监,总子女玉帛之务,据仓廪兵甲之饶,喜博戏之利苟多,启举义之谋为首。谒岳神以徼福,始彰不逞之心;留贵妃以经宿,终昧为臣之道。居第一之位,乏在三之规。恃高祖之旧恩,致文静之极法。终归四罪,尚保再生,幸也” ,指出了裴寂在道德和政治上的一些瑕疵。宋祁在《新唐书》中提到“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观二子非有踔越之姿,当高祖受命,赫然利见于世,故能或翼或从,尸天之功云。文静数履军陷阵,以才自进,而寂专用串昵显。外者易乘,迩者难疏,故文静先被躁望诛,寂后坐訞言斥,诚异夫萧何、曹参云!” ,对比了裴寂与刘文静,点明裴寂主要凭借与李渊的亲密关系显达,与萧何、曹参有所不同。李世民则肯定裴寂的佐命之功,曾言“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 。
轶事典故:华岳梦神与谗杀功臣
裴寂年轻时,家境贫困,前往京师长安时,常需步行。途经华岳庙时,他到庙中虔诚祷告:“我穷困至此,诚心拜谒,希望神明有灵,指出我的命运。如果富贵有望,就给我降下好梦。”当夜,裴寂梦到一个白头翁对他说:“你年过四十才能得志,最终会位极人臣。”后来的经历似乎印证了这个梦境。
裴寂与刘文静同为李渊的太原元谋功臣。刘文静才能出众,屡建军功,但地位却不及裴寂,心中颇为不平,常与裴寂在朝政议论中针锋相对,二人矛盾极深。刘文静曾在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劈砍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这本是醉后激愤之语,却被其失宠的姬妾听见,姬妾让兄长向皇帝告变,称刘文静谋反。李渊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一同审讯。萧瑀、李世民、李纲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裴寂却趁机进谗言:“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李渊本就对刘文静有所猜忌,又听信裴寂之言,最终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产。
后世地位:功臣评定与留名
在唐朝后世的功臣评定中,裴寂占据重要地位。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裴寂等三十六位太原元从、秦王府旧臣被评为第一等功臣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评定前代功臣,裴寂等十一人被定为第一等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裴寂、刘文静等三十四人被定为功臣上等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其中就有“司空魏国公裴寂” 。
裴寂曾参与修撰《武德律》《武德式》《武德令》 ,为唐朝初期的律法建设贡献了力量。清朝《全唐文》收录了裴寂的《劝进疏》 ,留存下他在推动李渊称帝过程中的重要言论。
裴寂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裴会为北魏秘书监,曾祖裴韬任尚书左丞、散骑常侍、集州刺史,祖父裴融是司本中大夫、益州道行军总管,赠康成二州刺史,谥号“褒贞” ,父亲裴瑜为北周御史大夫、骠骑将军,赠绛州刺史 。裴寂之子裴律师,是唐朝驸马都尉、汴州刺史,迎娶李渊第十六女临海公主 ;女儿裴氏,嫁给李渊第六子荆王李元景 。裴寂之孙裴承先,曾任殿中监,后为酷吏所杀 。
裴寂的一生,在隋朝与唐朝的交替之际,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助力李渊起兵,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却也因自身的才能局限与政治选择,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沉浮。其故事,为后人了解初唐历史提供了生动而复杂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