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伯潜,1931年12月3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矿井建设特殊凿井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天地科技建井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洪伯潜于1956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双鸭山矿区工作;1957年从双鸭山实习工地被提前调回,参加组织煤炭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学习班;1972年担任建井所钻井研究室主任;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担任钻井室主任工程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伯潜,1931年12月3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是矿井建设特殊凿井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天地科技建井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少年立志
鼓浪屿的美丽风光和各式建筑让洪伯潜从小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岛上外国侵略者留下的建筑又让他意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年少的他决心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土木建筑工程师,为祖国建造更美的建筑。
学业历程
1952年,洪伯潜考入厦门大学土木系。一年后,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调入浙江大学,攻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6年,他获得浙江大学首批三好优等生称号,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工作经历
初入职场:毕业后,洪伯潜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院。当时研究院处于筹备阶段,他被派到黑龙江双鸭山矿区实习。从南方的美丽校园到北国边陲的矿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差异让他有些不适应,但他凭借着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热忱,迅速调整心态,开始了在煤矿建设领域的奋斗。
崭露头角:1957年,洪伯潜从双鸭山实习工地被提前调回,参加组织煤炭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新技术学习班,之后负责相关课题研究。1958年,他研究成功中国第一座竖井悬臂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鹤壁市鹿楼矿投入使用,取得良好效果。1964年,他又研究成功32米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并实际应用,填补了当时国内矿山预应力混凝土特种结构的空白。
艰苦探索:1966年至1969年,洪伯潜负责“青海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高寒地带(海拔4300米)煤田开发可行性的研究”,在低气压、高山反应等困难条件下,他坚持完成研究,提交报告,为高寒地区煤田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1972年起,他担任建井所钻井研究室主任达20年之久,期间他每年都在现场八九个月,深入研究矿井井筒过含水地层的特殊施工“大型钻井法”。
科研攻坚:“六五”“七五”期间,洪伯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大直径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使钻井法成为中国首先通过440米以上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后,他任钻井室主任工程师,继续致力于钻井法凿井技术的拓展应用,在水下桩基工程、混凝土质量检测仪表等方面的开发研究取得良好成效。2002年,他作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龙固主井(双井筒)近600米钻井法凿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技术负责人,提出“力矩平衡法”控制深井筒泥浆中悬浮下沉井壁的结构竖向稳定,完成了近600米深表土不稳定地层大直径井筒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该项目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洪伯潜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主持完成国家及部、院课题33项,12次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他在钻井法凿井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使中国的煤矿建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煤矿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才培养:洪伯潜培养了工学硕士2名,博士2名,为矿井建设领域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
行业影响:他是我国煤矿深大竖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独创了多项核心技术,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煤矿建设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洪伯潜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对煤矿建设事业的执着奉献,成为我国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为实现我国矿业工程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