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宪[南北朝][公元544年-578年,十七史百将传]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武川县人物 宇文宪:北周闪耀却陨落的将星 宇文宪,字毗贺突,于545年出生在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身为鲜卑族,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五子,与周孝闵帝、周明帝、周武帝为异母兄弟。在北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宇文宪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非凡的政治智慧,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却又悲壮的人生篇章。 宇文宪自幼性格通达机敏,颇具气量,虽年纪尚小,却神色严峻,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初封涪城县公的他,年少时便与宇文邕一同学习《诗经》《春秋》,能够精准把握经典要义,显露出过人的聪慧。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他晋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之职;周明帝宇文毓登基后,又提拔他为大将军。武成(559年—560年)初年,宇文宪迎来人生重要任命,出任益州总管、都督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并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 谈及宇文宪任职益州,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当初平定蜀地后,宇文泰深知蜀地形势险要,对镇守人选极为慎重,有意从儿子们中挑选。他遍问宇文邕等人,谁能担此重任,众人尚未作答,宇文宪率先请命。宇文泰认为刺史需安抚百姓、治理地方,并非宇文宪所能胜任,且按年龄应先考虑他的兄长们。但宇文宪坚持认为才能与年龄无关,愿以行动证明自己,若失败甘愿受罚。宇文泰虽欣赏其勇气,却因他年纪小未应允。直至此时,明帝遵循宇文泰遗愿,才派宇文宪前往蜀地。年仅十六岁的宇文宪到任后,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善于安抚部属,专注治理之术,即便诉讼事务繁多,也能从容应对,毫无倦意。他的仁政深受蜀人爱戴,蜀人共同立碑,颂扬其功德。不久,宇文宪升任柱国,在地方治理与军事指挥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保定年间(561年—565年),宇文宪被征召回京,担任雍州牧。晋公宇文护东伐北齐时,以尉迟迥为先锋包围洛阳,宇文宪与达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各军分守险要。然而,北齐数万人马突然从北周军后方杀出,各军惊恐溃散,唯有宇文宪与王雄、达奚武率兵坚守。王雄不幸战死,三军震恐,宇文宪亲自督战激励,军心才得以安定。彼时宇文护大权在握,对宇文宪信任有加,赏罚之事常让他参与决策。 天和三年(568年),宇文宪被任命为大司马,兼任小冢宰,同时继续担任雍州牧。天和四年(569年),北齐将领独孤永业侵犯北周,杀死孔城防主能奔达并据城响应齐军。宇文宪与柱国李穆奉命从宜阳出发,修筑崇德等五城,成功切断齐军运粮通道。北齐将领斛律光则率领四万大军在洛水以南扎营对峙。天和五年(570年),宇文宪率军涉过洛水进攻齐军,斛律光不敌逃走,宇文宪追击至安业,历经多次交战才回师。同年,斛律光在汾水北岸修城,向西直至龙门。宇文护与宇文宪商议对策,宇文宪建议宇文护从同州出兵威慑,自己率精锐在前相机进攻,既能安定边境,还可能有所斩获,此建议得到宇文护认可。 天和六年(571年),宇文宪率兵二万从龙门出发,北齐将领新蔡王王康德因宇文宪兵临,连夜撤军。宇文宪佯装向西返回,随后掘开汾水淹没齐军营垒,再次进入北齐境内。齐人因宇文宪此前行动,误以为他不会深入,放松了戒备。宇文宪趁机渡过黄河,进攻伏龙等四城,两日之内全部攻克,又拿下张壁,缴获军用物资后将城垒平毁。此时斛律光在华谷无法救援,宇文宪转而向北攻占姚襄城。当时汾州被围已久,运粮通道被截断,宇文宪派柱国宇文盛运粮接济,自己则经过两乳谷,袭击北齐的柏社城并将其占领,进而向姚襄城推进。齐军据城死守,宇文宪令柱国、谭公宇文会修建石殿城作为汾州后援。北齐平原王段韶、兰陵王高长恭率大军赶到,宇文宪指挥将士结阵迎敌。大将军韩欢遭齐军偷袭,部属奔逃,宇文宪亲自督战,齐军稍退,天色渐晚,双方各自收兵。 宇文护被处死后,周武帝宇文邕召宇文宪入朝,宇文宪免冠请罪。武帝表示天下是太祖(宇文泰)的天下,自己继承大业,担忧丢失,宇文护目无君主、意图反叛,所以将其处死,此事与宇文宪无关,无需请罪,并命他前往宇文护宅第收缴兵符、文书等物,随即任命他为大冢宰。此时武帝亲政,整顿政治、统一刑令,对宗室也不宽容。宇文宪此前受宇文护重用,天和年间后威势渐大,宇文护有事常让他上奏,武帝对他的奏请有同意也有不同意,宇文宪担心武帝与丞相之间猜忌,每次都委婉解释。武帝虽明白他的苦心,但因其威名太大,始终有所顾虑,虽授予冢宰之职,实则夺去其权力。开府裴文举是宇文宪的侍读,武帝常召见他,向他表明宇文护反叛之事尽人皆知,自己处死宇文护是为国家百姓,同时指出北魏末年以来的弊病,告诫裴文举虽侍奉宇文宪,但不能有君臣之实,应规劝宇文宪,维护君臣和睦、骨肉融洽,避免兄弟猜疑。裴文举将这些话转告宇文宪,宇文宪表示自己唯有尽忠,别无他言。 建德三年(574年),宇文宪晋爵为王。他的朋友刘休征献上《王箴》,宇文宪十分赞赏,刘休征后来又将《王箴》献给武帝,此时武帝正欲削弱弟弟们的势力,对《王箴》颇为喜爱。宇文宪觉得兵书繁杂,便自行编定《要略》五篇并上表陈述,武帝称赞有加。同年秋天,武帝驾临云阳宫时卧病在床,卫王宇文直在京城举兵叛乱。武帝召见宇文宪,询问他是否知晓此事,宇文宪表示此前不知,刚见诏书,认为宇文直违背天命,必将自取灭亡。武帝命他作为前锋平叛,自己随后出发,宇文直很快败逃。武帝回到京师,宇文宪和赵王宇文招入朝谢罪,武帝感慨兄弟间动兵是自己的不足,以周公辅佐周成王,管叔鲜、蔡叔度被杀为例,表明人心各异。当初,宇文直忌恨宇文宪,宇文宪对他容让有加,又因他是武帝同母弟,更加友爱尊敬。处死宇文护时,宇文直坚持要治宇文宪的罪,武帝表示清楚宇文宪的心迹,不予同意。武帝母亲叱奴太后去世后,宇文直又密告宇文宪在服丧期间喝酒吃肉,武帝斥责他,称自己与宇文宪虽非一母所生,但宇文宪为自己有所约束,宇文直应感到惭愧,不应无端议论。 建德四年(575年),武帝计划东征北齐,起初只与内史王谊商议,后因宇文宪才能谋略出众,才告知他,宇文宪当即表示赞同。大军出征前,宇文宪上表献出财产赞助军费,武帝赞赏他的心意,未接受财物,并以他为榜样激励公卿。随后,武帝命宇文宪率兵二万为前军,向黎阳推进。武帝亲自围攻河阴,未能攻克,宇文宪则攻占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下洛口东西二城。因武帝患病,北周军队撤军返回。同年,北周设置上柱国官职,宇文宪担任此职。 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大规模东征北齐,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再次担任先锋,把守雀鼠谷。武帝亲自围攻晋州,宇文宪向前推进,占领洪同、永安二城,打算扩大战果,但齐军烧毁桥梁、固守险要,周军无法前进,只得屯兵永安。齐后主高纬得知晋州被围,亲率十万大军来援。此时,柱国、陈王宇文纯驻军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均受宇文宪指挥。宇文宪叮嘱宇文椿用兵要灵活多变,安营时可砍伐柏树搭庵,制造有兵驻守的假象,以便军队撤离后迷惑敌军。北齐后主分兵一万进攻千里径,又令部属出汾水关,自己亲率大军与宇文椿交战。宇文盛派骑士告急,宇文宪率骑兵千人救援。齐军见谷中飞尘扬起,以为有大军,急忙退去。宇文盛与柱国侯莫陈芮渡河追击,斩杀不少齐军。不久,宇文椿报告齐军逼近,宇文宪回兵救援,恰逢宇文椿奉命撤军,于是一同乘夜返回。齐军果然因柏庵误以为周军仍在,次日才发觉上当。 当时武帝已离开晋州,留下宇文宪殿后。高纬亲自率军追击,抵达高梁桥。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千隔河布阵,北齐领军段畅来到桥头,与宇文宪交谈。宇文宪起初隐瞒身份,后告知段畅自己是天子的弟弟齐王,并介绍了身边的陈王宇文纯、梁国公侯莫陈芮、内史王谊等人。段畅离去后,宇文宪立即命令撤军,不料齐军突然追来,攻势猛烈。宇文宪与开府宇文忻各率精选骑兵一百人殿后抵挡,斩杀齐军猛将贺兰豹子、山褥瑰等一百余人,齐军才退去。宇文宪渡过汾水,在玉壁与武帝会合。 武帝又命令宇文宪率兵六万回援晋州,宇文宪在涑水扎营。高纬围攻晋州,日夜不停,有间谍报告晋州已陷落,宇文宪派柱国越王宇文盛、大将军尉迟迥、开府宇文神举等率领轻装骑兵一万人连夜赶到晋州。宇文宪进兵据守蒙坑作为后援,得知晋州未陷后又回到涑水。武帝随后东去,驻军高显,宇文宪率部属先向晋州推进。次日,各军会合,逐渐逼近城下。齐军也出动大军在周军营地以南布阵,武帝召宇文宪察看敌情,宇文宪回禀敌军不难对付,武帝十分高兴。宇文宪退下后,内史柳虬认为敌军不少,不应轻视,宇文宪表示自己身为前锋,有信心扫荡敌军,商朝、周朝的历史可作参照,敌军虽多但不足为惧。不久,各军一同进击,齐军溃败,当夜高纬逃走,宇文宪率轻装骑兵追击,追到永安时武帝也赶到。齐人收集残兵,据守高壁、洛女寨,武帝命令宇文宪进攻洛女寨,将其占领,次日在介休与大军会师。 当时高纬已败走邺城,留堂兄安德王高延宗据守并州,高延宗自立为帝,出兵抗拒。武帝进兵包围并州,宇文宪进攻城西。武帝在城中遇伏,鏖战至深夜才得以脱身,逃出城后疲惫不堪,打算撤兵,宇文宪与王谊极力劝阻才作罢。次日再战,高延宗逃走后被活捉。因战功,宇文宪的第二子安城公宇文质被晋封为河间王,第三子宇文賨被任命为大将军,武帝还诏命宇文宪先行进兵邺城。次年(577年),北周攻占邺城。 北齐任城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等人据守信都,拥兵数万。武帝诏命宇文宪讨伐,并让高纬写信劝降高湝,高湝拒不收信,反而大肆召募赏赐,扩充兵力,甚至有数千和尚应募当兵。宇文宪率军经过赵州时,捉住高湝派来的两名间谍,他召集北齐旧将让间谍辨认,随后表示自己志在大事,放间谍回去,并写信敦促高湝投降。宇文宪到信都后,高湝在城南布阵,宇文宪登上张耳坟观察。不久,高湝的领军尉相愿率部属投降,众人惊恐,高湝大怒,杀死尉相愿的妻儿。次日再战,周军大胜,俘虏、斩杀三万人,活捉高湝、高孝珩等人。宇文宪赞赏高湝的气节,释放了他的妻儿,并给予钱财。审问高孝珩时,高孝珩陈述北齐危难,痛哭流涕,举止不失风度,宇文宪也为之感动。 宇文宪素来足智多谋,擅长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时身先士卒,部众对他心悦诚服,愿为其效命。齐人听闻他的威名,都畏惧他的勇敢谋略。并州大捷后,宇文宪的部队在齐境长驱直入,却从不侵扰百姓,将士也无私蓄。当初,稽胡人刘没铎自称皇帝,宇文宪督率赵王宇文招等人将其讨平。随着威名日盛,宇文宪暗自考虑隐退,武帝准备亲征北部蛮族时,他称病推辞,武帝不悦,宇文宪害怕,只得表示愿意带病出征,武帝这才应允。 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驾崩,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宣帝忌惮宇文宪辈分高、名望大,担心他成为第二个宇文护。当时武帝尚未安葬,诸王在朝内守灵,司卫长孙览总管军队、辅佐朝政,担心诸王叛变,经上奏,宣帝命令开府于智监视诸王动静。武帝安葬后,诸王回府,宣帝又让于智到宇文宪宅第等候,趁机告发他图谋不轨。宣帝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告知宇文宪,打算任命他为太师,九叔为太傅,十一叔为太保,询问他的意见,宇文宪表示自己才能不足,不敢担当三师重任,认为太祖时的功臣更合适,若只用兄弟,恐怕会遭人议论。宇文孝伯回去报告后又赶来,传诏宇文宪当晚和诸王到殿门。宇文宪独自进宫,宣帝预先埋伏壮士,将他抓住。宇文宪神色不屈,据理力争,宣帝让于智与他对质,宇文宪目光灼灼,与于智辩驳。有人劝他此时多说无益,宇文宪表示自己位高权重,生死听天由命,只是担心老母无人赡养。随后,宣帝派人将宇文宪勒死,时年三十五岁。之后,宣帝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为给处死宇文宪找罪名,借口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等人与宇文宪共谋,将他们一并处死,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也未能幸免,当时的人都知道王兴等人冤枉,认为他们是因宇文宪而死。 宇文宪的军事成就斐然,对北周影响深远。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奠,宇文宪位列其中;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也有宇文宪,在北宋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里,他同样榜上有名。在抵御北齐方面,他多次参与对北齐的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东征时,他在邙山与达奚武、王雄等人坚守,稳定军心;天和四年(569年),他与李穆修筑五城切断齐军运粮通道,天和五年(570年)涉洛水击败斛律光。在东征灭齐的过程中,建德四年(575年),他率前军攻占武济、包围洛口;建德五年(576年),作为先锋把守雀鼠谷,占领洪洞、永安;建德六年(577年),参与攻占邺城。 后世对宇文宪评价极高。令狐德棻在《周书》中称他“奇姿杰出,独牢笼于前载”,智勇冠世,攻战如神,以介弟之尊居上将之重,其存亡关乎敌国兴衰、鼎命轻重,还称赞他善于抚绥、留心政术、善于谋略、长于抚御,侍奉母亲至孝;李延寿在《北史》中也认为他“奇姿杰出,足可牢笼于前载”,因身处特殊地位,在道消之日,虽有震主之威却遭杀戮,预示着北周国运不长;宇文泰曾预言他“智识不凡,当成重器”;陈元靓赞美他“银汉分派,琼枝擢秀。武库横心,兵机在手。扶齐功多,安蜀政厚。国之盘维,旡出其右”;黄道周称他“度量不群”,在蜀地任职得民心,与晋作战屡立勋,用兵如神;蔡东藩虽认为他未能行伊霍之事,忠而近愚,但也肯定了他的能力。 宇文宪还有一些轶事典故流传。宇文泰曾赏赐儿子们良马,让他们挑选,宇文宪选了一匹杂色马,他认为此马颜色特殊,可能出类拔萃,从军时马夫容易辨认。宇文泰称赞他识见不凡,必成大器,后来打猎时看到杂色马,还命人牵来赏赐给他。宇文宪性情淳厚,侍奉母亲达步干氏极为孝顺。达步干氏患有风热之病,多次发作,宇文宪衣不解带地侍候在旁。他东征西战时,只要感到心惊,母亲必定生病,派人驰回问候,往往如此。 在人际关系上,宇文宪的父亲是北周文帝宇文泰,母亲为达步干氏。他有众多兄弟姐妹,哥哥包括北周明帝宇文毓、宋献公宇文震、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武帝宇文邕;弟弟有卫剌王宇文直、赵僭王宇文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