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宋][宋朝宰相] 江苏扬州仪征市人物 吴敏(1089-1132年),字元中,号中桥居士,出生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的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他是宋朝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臣,在风云变幻的两宋交替之际,活跃于政治舞台,以其才学与谋略,在诸多重大事件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吴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聪慧,在学业上勤奋刻苦,博闻强识。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他参加辟雍私试,凭借出众的才学一举夺魁,拔得头筹。这一成绩让他声名鹊起,也引起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蔡京的关注。蔡京对吴敏的文章极为欣赏,甚至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然而吴敏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尽管拒绝了蔡京的联姻提议,但蔡京依然赏识吴敏的才华,举荐他担任浙东学事司干官,之后吴敏又任职秘书省校书郎。蔡京还极力推荐吴敏进入馆阁任职,中书侍郎刘正夫却以吴敏未曾通过省试为由表示反对。但蔡京并未放弃,请求宋徽宗以御笔特召吴敏上殿,最终吴敏被任命为右司郎官。自此,开启了皇帝御笔直接任命官员的先例,此后,权贵们纷纷争求御笔任命,而原本官员任免中的缴驳制度也逐渐被废弃。在此期间,吴敏不断升迁,先后担任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后又改任给事中。不过,吴敏因受蔡京举荐,而当时郑居中执政,郑居中与蔡京存在矛盾,吴敏又多次直言郑居中的过失,因此被郑居中怀恨在心。后来,吴敏因驳回对犯盗罪当判死刑者的判决,触怒权贵,被罢职为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但吴敏的才华与能力并未被埋没,一段时间后,他又被起用,再次担任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 宣和七年(1125年),局势风云突变,金国军队在灭亡辽国后,迅速将目标转向北宋,兵锋直逼北宋边境,北宋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宋徽宗赵佶面对金军的威胁,惊慌失措,毫无应对之策,内心萌生了退位的想法。此时,蔡攸察觉到宋徽宗的意图,便引荐吴敏入宫应对。当时宰臣执政都在场,吴敏上前奏事,严肃地问道:“金人背弃盟约,举兵侵犯我国,陛下打算如何应对?”宋徽宗听后,面露忧愁,无奈地说:“这可如何是好?”彼时,宋徽宗东逃金陵的计划已定,甚至已经命令户部尚书李棁先前往金陵镇守。吴敏退朝后,前往都堂直言:“朝廷现在就打算放弃京师,这是什么道理?如果这个命令真的执行,我宁死也不奉诏。”其他宰执将吴敏的话转达给宋徽宗,李棁前往金陵之事因此作罢。随后,宋徽宗任命皇太子为开封尹,其退位的想法愈发坚定。吴敏在奏对时趁机提出建议,并且举荐了李纲。原来,李纲曾对吴敏说过宋徽宗应当像唐玄宗天宝年间那样传位,所以吴敏举荐李纲,希望宋徽宗或许会就此询问。次日,宰臣们上奏政事时,宋徽宗单独留下李邦彦,提及吴敏的奏对内容,并任命吴敏为门下侍郎,辅佐太子。吴敏对此感到惊讶,说道:“臣既然出谋划策,就应当跟随陛下巡幸。陛下即将传位,而臣却受到越级提拔,臣实在不敢接受。”宋徽宗感慨道:“没想到你如此敢于直言。”于是,宋徽宗命吴敏起草传位诏书。就这样,宋徽宗将皇位传给了宋钦宗,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退居龙德宫。 宋钦宗即位后,吴敏与蔡攸一同担任龙德宫副使,负责侍奉太上皇宋徽宗。不久,吴敏凭借自身才能与在传位事件中的表现,升迁为知枢密院事,成为朝廷重要的军事决策官员,之后又被拜为少宰,封淮阳郡公,位极人臣。然而,在金军入侵的严峻形势下,朝廷内部对于应对策略产生了严重分歧。吴敏力主和议,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缓解北宋与金国的紧张局势,避免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但他的主张与太宰徐处仁意见不合,两人在宋钦宗面前激烈争论,互不相让。御史中丞李回见状,弹劾吴敏与徐处仁,两人因此一同被罢官。吴敏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失去了在朝廷中的核心权力地位。不久之后,又有言官指责吴敏庇护蔡京父子,吴敏因此被贬,先是出知扬州,后又再次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被安置到涪州。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南宋政权初立。吴敏的命运稍有转机,被任命为知柳州。但历经政治上的多次起伏,吴敏对仕途已心生倦意。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再次起用吴敏,任命他为观文殿大学士,出任湖南宣抚使,负责当地的军事与民政事务,期望他能稳定南宋在湖南地区的统治。然而,长期的奔波与政治上的挫折已让吴敏身心俱疲。绍兴二年(1132年),吴敏在任上去世,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死后归葬仪征北山永庆寺。 吴敏的一生,见证了北宋末年的风雨飘摇与南宋初年的艰难初创。他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勇气,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崭露头角,在宋徽宗传位、宋钦宗即位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尽管他力主和议的主张在当时饱受争议,并且在政治斗争中多次被贬,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两宋交替之际的政治局势发展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其事迹也成为研究宋朝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