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唐][公元688年-742年,“边塞诗派”的巅峰圣手]+像 山西运城市新绛县人物 王之涣:盛唐边塞诗坛的璀璨星辰 王之涣(公元 688 年 - 公元 742 年),字季凌(一作季凌,一作季陵),这位在唐代诗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出诗人,以其雄浑壮阔的边塞诗作,成为 “边塞诗派” 的巅峰圣手之一。他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家族移至绛州(今山西运城市新绛县)。虽难以考证他是否毕业于特定院校,但成长环境与自身的努力,让他在文学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 王之涣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其家族乃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 —— 晋阳 “太原王氏”。五世祖王隆之曾官至后魏的绛州刺史,家族也因此迁至绛州,到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时,又随官迁至洛阳。不过,到了王之涣的祖父和父亲这一代,官职不过县令,家族已沦为普通仕宦之家。尽管如此,良好的家庭氛围依然为他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教育环境。王之涣自幼聪慧过人,还未到弱冠之年,便能精通文章,未及壮年,已穷经义,显露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少年时期的王之涣,性格豪爽,崇侠尚武,放荡不羁。他常击剑悲歌,与当时的五陵少年一同游玩,展现出洒脱的气质。然而,由于家世并不显赫,科举之路对他而言困难重重,仕途初期颇为不顺。直到玄宗开元年间,年近三十的王之涣,才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在衡水任职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娶了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冀州任上,王之涣的文学才华开始展露,他创作了《宴词》《送别》等诗作,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已能初见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与潜力。《宴词》中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日长堤的美景,又借景抒情,将离别的愁绪融入其中;《送别》里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则通过杨柳这一常见的离别意象,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 但命运似乎并未对王之涣格外眷顾。开元十四年,39 岁的他遭人诬陷诽谤。才高气盛的王之涣,不愿为了保住官职而卑躬屈膝,他毅然决然地辞了官职,拂袖而去,带着妻子回到故乡赋闲。在《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挂爵,酷嗜闲放。” 这段文字正是他当时心境与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后的十五年间,王之涣踏上了游历四方的旅程,而这段经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 在游历途中,王之涣行至离家不远的山西蒲州府鹳雀楼,面对眼前雄浑壮阔的景色,他灵感迸发,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仅用二十字,便将白日西沉、黄河奔流入海的磅礴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展现出盛唐时期诗人开阔的胸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王之涣还曾远游边塞,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边塞的雄浑与苍凉,创作出了同样经典的《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两句描绘出黄河奔腾远去,仿佛与白云相连,一座孤城屹立于万仞高山之间的壮阔画面,尽显边塞的荒凉与孤寂;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借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传达出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朝廷不体恤边关战士苦寒的不满 。 在这十五年的游历生涯中,王之涣常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等诗友连唱迭和,在盛唐诗人的圈子里声名远扬,也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 “旗亭画壁” 的故事。据《集异记》记载,一次,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一同来到旗亭饮酒。当时,有一群梨园伶官也在此聚会宴饮。三人私下约定,以伶官们演唱自己诗作的数量来评判高下。不一会儿,一位伶官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便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表示自己的诗被演唱了一次。接着,又一位伶官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在墙上画了一道。此时,王之涣并不着急,他指着一位最漂亮的伶官说:“等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高下了。” 过了一会儿,那位伶官果然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得意地大笑起来,与王昌龄、高适相互打趣。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王之涣对自己诗作的自信,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当时诗坛的地位 。 开元二十年间,王之涣流寓于蓟丘(今北京德胜门外)。在那里,他写下了《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首诗描绘了在蓟丘这个萧瑟之地,故人稀少,重阳节时与友人登高送别,感慨明日便要如断蓬般各奔东西,充满了离别时的惆怅与对人生漂泊的无奈 。 天宝元年,在家过了 15 年闲散生活的王之涣,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再次踏入仕途。此时年逾五十的他,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虽然这依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职,职能主要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但王之涣为官清廉,理事公正,颇受当地百姓称道。在文安县任职期间,还流传着一个 “智审黄狗” 的轶事传说。据说,当地有一户人家的东西被盗,主人怀疑是邻居所为,便告到县衙。王之涣受理此案后,并未立刻审讯嫌疑人,而是将一条黄狗带到公堂。他对众人说,这条黄狗能分辨善恶,只要盗贼摸它,它就会叫。随后,他让众人依次去摸黄狗。其实,王之涣事先在黄狗身上涂了墨,真正的盗贼因为心虚,不敢用力摸,手上自然没有沾上墨。通过这个巧妙的方法,王之涣成功找出了盗贼,其智慧令人赞叹 。 然而,命运再次给了王之涣沉重一击。天宝二年,刚刚上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的王之涣,竟染病不起。以 55 岁之壮年,在任内病逝于官舍。死后,他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为他撰写墓志铭。靳能在墓志铭中评价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这是对王之涣一生品性与才华的高度概括 。 王之涣一生诗作散失严重,留存至今的仅有六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但就是这寥寥六首诗,却让他在诗坛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他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称四大边塞诗人,共同开创了中国边塞诗的巅峰时代。他的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邃,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擅绝句,被称 “盛唐无出其右”。他的作品在当时就被编成唱词,脍炙人口。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凉州词》更成为 “唐音” 的典型代表,“春风不度玉门关” 也成为描写塞北风光的经典名句,直至今日,仍被广泛传颂与引用 。 在后世,众多文人对王之涣及其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描写王之涣 “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高度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称其为唐人写鹳雀楼之翘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提到诗鹳雀楼传世而姓名湮没的诗人,盛赞王之涣:“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清代诗人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写道:“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谓拔戟自成一队” 。 王之涣,这位来自山西运城市新绛县的诗人,虽一生仕途坎坷,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以独特的视角、雄浑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盛唐边塞的壮丽风光与戍边将士的复杂情感。他的诗作,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 |